★少兒興趣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少兒書法:談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供大家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少兒興趣頻道!
少兒書法:談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
華人德:談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
蔡元培先生是1917年1月4日到北京大學執(zhí)行校長職務的。北大初辦時名京師大學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官僚習氣很深,學生對于學術并沒有多少興趣,經常在校外吃喝玩樂。蔡先生出長北大前,北大十分腐敗,故甫到任,就著手予以整頓,并作正確引導。他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一文中問憶道:“我于第對學生演說時,即揭破‘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云云。于是,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教授,以提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會。并提倡進德會……以挽奔競及游蕩的舊習;助成體育會、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社),以供正當的消遣;助成消費公社、學生銀行、校役夜班、平民學校、平民講演團、與《新潮》等雜志,以發(fā)揚學生自動的精神,養(yǎng)成服務社會的能力?!薄R悦烙诮淌遣淘嘞壬逃枷氲闹匾糠?,美育的范圍“包括一切音樂,文學,戲院,電影,公園,小小園林的布置,繁華的都市,幽靜的鄉(xiāng)村等等,此外如個人的舉動,社會的組織,學術團體,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現(xiàn)狀,都是美化。”。在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決心和教育思想的貫徹下,請了畫家陳師曾等到北大作美術演講和舉辦名畫展覽,并親自發(fā)起成立進德會(1912年即在上海成立,蔡元培先生在1918年1月又于北京大學發(fā)起成立)和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于1918年2月成立),他自己還是進德會乙種會員。即須做到“不鏢、不賭、不取妾、不作官吏、不作議員’。在1917年冬至1918年春先后恢復活動和成立的社團有十余個(恢復活動者如北大音樂會,成立于1916年秋)。這些社團大多為蔡元培校長助成。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在1917年初冬,由學生楊提生,羅常培、俞士鎮(zhèn)、劉之墉、薛樣綏、馬志恒、祁仲鴻、董成等人發(fā)起并草擬了簡章。于12月21日開了成立大學,公推薛祥綏、楊提生為執(zhí)事,并由校中請馬叔平(衡)(1881一1955),沈尹默(1883一1971)、劉季平(三)(1890- 1938)三位先生為導師。該社簡章如下:
定名 定名曰書法研究社。
宗旨 以昌明書法、陶養(yǎng)性情為宗旨。
地址 暫假文科第一教室為會所。
社員 凡屬本校本、預各科學生.均得為本社社員。
職員 本社公推執(zhí)事二人,經理社中李務。
教員 本社教請教師數人,指點途徑.評嘴成績。
碑帖 學校備儲各種碑帖于圖書館,啤眾觀覽。其日常臨習者,
應由社員自備。
社員職務 各社員于每星期內必須任寫各體書數頁,交執(zhí)事轉呈教
員評定。
成績 凡社員中書法較優(yōu)者,得由教員隨時選訂成績。
三位導師中沈尹默35歲,任文科預科教授,并在國文教授會第開會時,以得票多而當選為主任。馬衡當時37歲,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劉三28歲.亦是國文教授。都是年富力強、思想活躍的新派人物。蔡元培先生剛到北大時,沈尹默、馬衡等都是熱情支持他改革的年青教授,關系也不同一般。沈尹默先生講,蔡先生“到北大初期受我們包圍(我們,包括馬幼漁、叔平兄弟,周樹人、作人兄弟,沈尹默、兼士兄弟,錢玄同,劉半農等,亦即魯迅先生作品中引所謂正人君子口中的某籍某系)?!?。書法研究社成立時,即由學校聘請馬、沈、劉三位先生作導師,蔡元培校長助成了此事。導師的職責是為社員“指點途徑、評鷺成績”,即社員每星期六、日必須任寫各體書數頁,交書社執(zhí)事(負責人)轉呈導師評定,社員中書法較優(yōu)者由導師隨時選訂成績,導師還經常為社員作講演示范,開列臨習和研究的碑帖目錄等,這些課余指導都是義務進行的。蔡元培校長還允撥新修大樓內一間房間作為書法社社址,并委托馬衡為書法社購置了許多碑帖.書法社還請蔡校長要求北洋政府內務部拓蹭得《三希堂法帖》一部,貯存社中。蔡校長另出函囑陜西教育廳拓西安碑林所有碑刻全套,后以費用過高,又值天寒墨凍且易損碑石而未能辦到,但是陜西教育廳長郭希仁擇要捐贈了碑林自秦至唐碑帖拓本27份,計74張。北大教員也紛紛給書法社捐贈碑帖拓片,蔣維喬捐了30余種,馬衡捐了16種,吳宗燕、徐森玉、鄒樹椿等也都有捐贈,學生中捐贈者有李樹華、楊提生,張價麻等。一時書法研究社碑帖收藏甚富,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特為書法社在圖書館內騰出一間小屋,以作為藏碑帖的場所。這些碑帖皆編號保存,并陸續(xù)全部裝裱,以便觀覽。導師馬衡開列碑版名目百數十種,沈尹默、錢玄同則開列草書碑帖名目,于《北京大學日刊》上連載,均按時間先后排列,極有統(tǒng)系,以便愛好者學習研究。
導師若作講演,其內容、時間、地點都事先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登出,社員或其他有興趣者均可自由參加。書法研究社第講演會是在 1918年2月25日晚上7時舉行的,寒假剛開學,書法社首次活動,到會者有百余人。原約請三位導師都要到會的,沈尹默先生因故未來,而托人將他抄錄的《書法拾遺》油印本發(fā)給到會社員公閱。馬衡、劉三兩位先生分別作了講演,劉三講的是“篆隸之沿革”,馬衡講的是“隸書之源流及變遷’。執(zhí)事楊提生、薛祥綏分別向社員報告了社務情況,到9時多才散會。第二次講演會則于3月25口晚7時在文科第一教室舉行,由沈尹默先生講演用筆方法,事先關照聽眾攜帶上次所發(fā)《書法拾遺》,以便參閱。第三次講演會是劉三先生主講。
書法研究社自成立以來.活動組織甚好,吸引了許多學生前來報名,至1918年3月,參加者已達一百幾十人,為了便于活動,不得不暫時截止報名。后來因社址沒著落,活動停止了半年多。在12月份,覓得文科大樓第一層十三號房間為社址。于13日晚,召開了社員大會。會上修訂了簡章:社員不再以本預科學生為限,教職員也可參加;公推執(zhí)事四人經理社務,任期一年;社員每月交兩次所臨習的各體書。由執(zhí)事轉呈導師評定,社員每學期須交社費大洋二角。選舉結果,以廖書倉、劉翰章、楊提生、薛樣綏得票多,當選為執(zhí)事。執(zhí)事輪流每日在社址辦公二小時(下午I時至3時).辦公時間,社員可隨意去閱覽碑帖。來源書法 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1919年1月21日晚7時,在文科事務室開第座談會,請沈尹默、馬衡、劉三三位導師往會.馬衡因事未出席,社員到會者有35人。“沈先生演講書法大要,社員請益問難者甚多,至九(點)鐘始行閉會。又請劉、沈兩先生到社中休息,隨意觀覽社員所習書法。沈、劉兩先生回寓時,時已十(點)鐘矣?!睍ㄑ芯可绲幕顒佣喾N多樣,有的社員將家中所藏名家手跡帶來互相觀摩,還和政府內務部聯(lián)系,組織全體社員參觀古物陳列所。
到3月份,書法社考慮到每次開會人數較多,各人所臨習的書體不一樣.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征得三位導師的同意,擬分成四個組,有篆書組、隸書組、楷書組和行草組。社員每人暫定專習一種書體,四個組輪流開會.從事研究和互相交流。分組大會召開,各組報名情況為:愿意習筱書者6人.習隸書者8人,習楷書者19人,習行草者3人。還有一些社員一時未定,也有未到會而沒有報名的。
“五四”運動前夕,北大社團活動極為活躍。為了讓各社團加強聯(lián)絡,以豐富學校課余生活,并為畫法研究會籌集基金,由蔡元培校長牽頭籌備組織了學生游藝大會,參與服務者都是各社團負責人或積極分子。游藝大會設立了18個部,其中有“書畫部”,以負責展覽古代名畫和當今名家書畫。書法研究社執(zhí)事廖書倉、薛祥綏、楊提生、劉翰章和畫法研究會的褚保衡、周德昌為該部負責職員。另有“出售字畫部”和“保管字畫部’等等?;顒釉谵r歷正月初二、初三兩Fl下午I時至10時舉行,有戲劇、軍樂、民樂、昆曲、古琴、鋼琴、提琴演奏。北京各大收藏家收藏的宋元以來名畫展覽共展出二百余件精品,還有陳列當時名人杰作及北大書法社和畫法會成員的習作展覽。其他另有猜謎、幻術、辯論演說、技擊及一些科學游藝活動,中獎者可領到彩品。游藝大會也向校外人士開放,購券人場,來賓每日有千余人.秩序良好??铐椉眉s一千元,成績頗佳。
書法研究社還走出校門,服務于社會。如原定于5月15, 16日兩天配合萬國禁煙會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開會,擬書寫各種格言標語,在開會那天張掛宣傳,事先發(fā)出通知.讓各社員搜集或自擬合適的格言.在5月日下午到社中書寫.紙張筆墨由書法社準備,也可取回宿舍書寫。后因“五四”運運爆發(fā),各校學生到天安門前*,并痛打賣國賊,火燒趙家樓,遭到北洋政府鎮(zhèn)壓,萬國禁煙會活動未能開展。
“五四”運動以后,北大日刊上就不再有書法研究社活動的通告和紀事了,想必許多學生將情感更投向于關注國事了。如書法研究社執(zhí)事廖書倉就是“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當北大學生從蔡元培校長處聽到北洋政府密電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在喪權辱國之山東條款上簽字的消息后,群情鼎沸,“于是發(fā)出通知.決定5月3日(星期六)晚七時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來的北大三院)大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并約北京十三個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參加。計有:北京大學全體學生、清華、高等師范、中國大學、朝陽法學院、工業(yè)專門學校、農業(yè)專門學校、法政專門學校、醫(yī)藥專門學校,商業(yè)專門學校、匯文學校(燕大前身)、高師附中、鐵路管理學校等校學生代表。到會的人極為踴躍。推定北大法科四年級學生廖書倉為臨時主席,推定北大文科學生黃日葵、孟壽椿二人記錄,推許德布起草宣言。發(fā)言的有丁肇青、謝紹敏、張國熹、許德琦以及各校學生代表夏秀峰等很多人。大會共議決辦法四條:(一)聯(lián)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和約上不簽字。(三)通電全國各省市于5月7日國恥紀念日舉行群眾**運動.(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大*。...... 5月8日蔡元培辭去北大校長職務,并于翌日出走。學校管理一時無序,學生長時間罷課,而后高年級學生畢業(yè),書法研究社無形中解散,其他社團也有存有亡。書法研究社自成立至停止活動前后凡一年半。來源 書法 屋:www.shufawu.com。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是我國近現(xiàn)代書法早的一個高等院校書法社團,以學生為主,比之20世紀20年代‘卜期成立的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要一早好多年,成立后在蔡元培校長支持和幫助下,得到沈尹默等三位導師的熱情指導,活動形式多樣,有聲有色。北京大學在“五四’時期成立的眾多社團,形成了學術思想自由、注季美育和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在藝術研究和實踐上是偏向碑學書派的。20世紀初期,書學受包世臣、康有為、葉昌熾等碑學影響極大。三位導師中,馬衡是金石學家,為書法社開列的碑目都是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碑刻。劉三善隸書、行草,尤以隸書聞名。兩位導師所作講演內容也是篆隸發(fā)展歷史.而沈尹默自“廿五歲以后,始讀包世臣論書著述。依其所說,懸臂把筆。”?!白砸痪乓蝗甑搅吮本家灰馀R學北碑,從《龍門二十品》人手,而《縫寶子》、《提龍顏》、《鄭文公》、《刁遵》、《崔敬琶》等,尤其愛寫《張猛龍碑》,但著意于畫平豎直,遂取《大代華岳廟碑》,刻意臨摹,……幾達三四年之久。嗣后得元魏新出土碑褐,如《元顯擒》、《元彥》諸志,都所愛臨?!ぁぁぁぁひ恢睂懕北?,到了一九三O年,才覺得腕下有力。”。沈尹默先生在北大執(zhí)教的日子里,書法所實踐的也是碑學路子。從各方給書法研究社捐贈的拓本看,大多都是唐代以前碑刻。所以社員耳濡目染,研究和臨習都受碑學書派之影響。從初次分組報名看,行草僅有3人,其他都為篆隸楷書,也可看出一斑。
關于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的一段歷史,沈尹默先生在其《我和北大》、《書法漫談》、《學書叢話》、《六十余年來學書過程簡述》、《論書詩詞》中都未提到。戴自中先生撰《沈尹默先生年譜簡編》中亦無涉及。或許沈先生對這段歷史數十年后已回憶不起,也可能認為對書法研究社作講座和指導,猶如在北大所擔任的課程,是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不必著意記述。不久前,北京大學學生書畫協(xié)會同學來信要編纂協(xié)會會史,促使我翻閱了“五四”時期與北大書法研究社有關的一些原始材料,寫成此文。在書法研究社導師沈尹默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際.以為紀念。
少兒書法:談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
華人德:談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
蔡元培先生是1917年1月4日到北京大學執(zhí)行校長職務的。北大初辦時名京師大學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官僚習氣很深,學生對于學術并沒有多少興趣,經常在校外吃喝玩樂。蔡先生出長北大前,北大十分腐敗,故甫到任,就著手予以整頓,并作正確引導。他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一文中問憶道:“我于第對學生演說時,即揭破‘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云云。于是,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教授,以提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會。并提倡進德會……以挽奔競及游蕩的舊習;助成體育會、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社),以供正當的消遣;助成消費公社、學生銀行、校役夜班、平民學校、平民講演團、與《新潮》等雜志,以發(fā)揚學生自動的精神,養(yǎng)成服務社會的能力?!薄R悦烙诮淌遣淘嘞壬逃枷氲闹匾糠?,美育的范圍“包括一切音樂,文學,戲院,電影,公園,小小園林的布置,繁華的都市,幽靜的鄉(xiāng)村等等,此外如個人的舉動,社會的組織,學術團體,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現(xiàn)狀,都是美化。”。在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決心和教育思想的貫徹下,請了畫家陳師曾等到北大作美術演講和舉辦名畫展覽,并親自發(fā)起成立進德會(1912年即在上海成立,蔡元培先生在1918年1月又于北京大學發(fā)起成立)和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于1918年2月成立),他自己還是進德會乙種會員。即須做到“不鏢、不賭、不取妾、不作官吏、不作議員’。在1917年冬至1918年春先后恢復活動和成立的社團有十余個(恢復活動者如北大音樂會,成立于1916年秋)。這些社團大多為蔡元培校長助成。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在1917年初冬,由學生楊提生,羅常培、俞士鎮(zhèn)、劉之墉、薛樣綏、馬志恒、祁仲鴻、董成等人發(fā)起并草擬了簡章。于12月21日開了成立大學,公推薛祥綏、楊提生為執(zhí)事,并由校中請馬叔平(衡)(1881一1955),沈尹默(1883一1971)、劉季平(三)(1890- 1938)三位先生為導師。該社簡章如下:
定名 定名曰書法研究社。
宗旨 以昌明書法、陶養(yǎng)性情為宗旨。
地址 暫假文科第一教室為會所。
社員 凡屬本校本、預各科學生.均得為本社社員。
職員 本社公推執(zhí)事二人,經理社中李務。
教員 本社教請教師數人,指點途徑.評嘴成績。
碑帖 學校備儲各種碑帖于圖書館,啤眾觀覽。其日常臨習者,
應由社員自備。
社員職務 各社員于每星期內必須任寫各體書數頁,交執(zhí)事轉呈教
員評定。
成績 凡社員中書法較優(yōu)者,得由教員隨時選訂成績。
三位導師中沈尹默35歲,任文科預科教授,并在國文教授會第開會時,以得票多而當選為主任。馬衡當時37歲,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劉三28歲.亦是國文教授。都是年富力強、思想活躍的新派人物。蔡元培先生剛到北大時,沈尹默、馬衡等都是熱情支持他改革的年青教授,關系也不同一般。沈尹默先生講,蔡先生“到北大初期受我們包圍(我們,包括馬幼漁、叔平兄弟,周樹人、作人兄弟,沈尹默、兼士兄弟,錢玄同,劉半農等,亦即魯迅先生作品中引所謂正人君子口中的某籍某系)?!?。書法研究社成立時,即由學校聘請馬、沈、劉三位先生作導師,蔡元培校長助成了此事。導師的職責是為社員“指點途徑、評鷺成績”,即社員每星期六、日必須任寫各體書數頁,交書社執(zhí)事(負責人)轉呈導師評定,社員中書法較優(yōu)者由導師隨時選訂成績,導師還經常為社員作講演示范,開列臨習和研究的碑帖目錄等,這些課余指導都是義務進行的。蔡元培校長還允撥新修大樓內一間房間作為書法社社址,并委托馬衡為書法社購置了許多碑帖.書法社還請蔡校長要求北洋政府內務部拓蹭得《三希堂法帖》一部,貯存社中。蔡校長另出函囑陜西教育廳拓西安碑林所有碑刻全套,后以費用過高,又值天寒墨凍且易損碑石而未能辦到,但是陜西教育廳長郭希仁擇要捐贈了碑林自秦至唐碑帖拓本27份,計74張。北大教員也紛紛給書法社捐贈碑帖拓片,蔣維喬捐了30余種,馬衡捐了16種,吳宗燕、徐森玉、鄒樹椿等也都有捐贈,學生中捐贈者有李樹華、楊提生,張價麻等。一時書法研究社碑帖收藏甚富,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特為書法社在圖書館內騰出一間小屋,以作為藏碑帖的場所。這些碑帖皆編號保存,并陸續(xù)全部裝裱,以便觀覽。導師馬衡開列碑版名目百數十種,沈尹默、錢玄同則開列草書碑帖名目,于《北京大學日刊》上連載,均按時間先后排列,極有統(tǒng)系,以便愛好者學習研究。
導師若作講演,其內容、時間、地點都事先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登出,社員或其他有興趣者均可自由參加。書法研究社第講演會是在 1918年2月25日晚上7時舉行的,寒假剛開學,書法社首次活動,到會者有百余人。原約請三位導師都要到會的,沈尹默先生因故未來,而托人將他抄錄的《書法拾遺》油印本發(fā)給到會社員公閱。馬衡、劉三兩位先生分別作了講演,劉三講的是“篆隸之沿革”,馬衡講的是“隸書之源流及變遷’。執(zhí)事楊提生、薛祥綏分別向社員報告了社務情況,到9時多才散會。第二次講演會則于3月25口晚7時在文科第一教室舉行,由沈尹默先生講演用筆方法,事先關照聽眾攜帶上次所發(fā)《書法拾遺》,以便參閱。第三次講演會是劉三先生主講。
書法研究社自成立以來.活動組織甚好,吸引了許多學生前來報名,至1918年3月,參加者已達一百幾十人,為了便于活動,不得不暫時截止報名。后來因社址沒著落,活動停止了半年多。在12月份,覓得文科大樓第一層十三號房間為社址。于13日晚,召開了社員大會。會上修訂了簡章:社員不再以本預科學生為限,教職員也可參加;公推執(zhí)事四人經理社務,任期一年;社員每月交兩次所臨習的各體書。由執(zhí)事轉呈導師評定,社員每學期須交社費大洋二角。選舉結果,以廖書倉、劉翰章、楊提生、薛樣綏得票多,當選為執(zhí)事。執(zhí)事輪流每日在社址辦公二小時(下午I時至3時).辦公時間,社員可隨意去閱覽碑帖。來源書法 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1919年1月21日晚7時,在文科事務室開第座談會,請沈尹默、馬衡、劉三三位導師往會.馬衡因事未出席,社員到會者有35人。“沈先生演講書法大要,社員請益問難者甚多,至九(點)鐘始行閉會。又請劉、沈兩先生到社中休息,隨意觀覽社員所習書法。沈、劉兩先生回寓時,時已十(點)鐘矣?!睍ㄑ芯可绲幕顒佣喾N多樣,有的社員將家中所藏名家手跡帶來互相觀摩,還和政府內務部聯(lián)系,組織全體社員參觀古物陳列所。
到3月份,書法社考慮到每次開會人數較多,各人所臨習的書體不一樣.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征得三位導師的同意,擬分成四個組,有篆書組、隸書組、楷書組和行草組。社員每人暫定專習一種書體,四個組輪流開會.從事研究和互相交流。分組大會召開,各組報名情況為:愿意習筱書者6人.習隸書者8人,習楷書者19人,習行草者3人。還有一些社員一時未定,也有未到會而沒有報名的。
“五四”運動前夕,北大社團活動極為活躍。為了讓各社團加強聯(lián)絡,以豐富學校課余生活,并為畫法研究會籌集基金,由蔡元培校長牽頭籌備組織了學生游藝大會,參與服務者都是各社團負責人或積極分子。游藝大會設立了18個部,其中有“書畫部”,以負責展覽古代名畫和當今名家書畫。書法研究社執(zhí)事廖書倉、薛祥綏、楊提生、劉翰章和畫法研究會的褚保衡、周德昌為該部負責職員。另有“出售字畫部”和“保管字畫部’等等?;顒釉谵r歷正月初二、初三兩Fl下午I時至10時舉行,有戲劇、軍樂、民樂、昆曲、古琴、鋼琴、提琴演奏。北京各大收藏家收藏的宋元以來名畫展覽共展出二百余件精品,還有陳列當時名人杰作及北大書法社和畫法會成員的習作展覽。其他另有猜謎、幻術、辯論演說、技擊及一些科學游藝活動,中獎者可領到彩品。游藝大會也向校外人士開放,購券人場,來賓每日有千余人.秩序良好??铐椉眉s一千元,成績頗佳。
書法研究社還走出校門,服務于社會。如原定于5月15, 16日兩天配合萬國禁煙會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開會,擬書寫各種格言標語,在開會那天張掛宣傳,事先發(fā)出通知.讓各社員搜集或自擬合適的格言.在5月日下午到社中書寫.紙張筆墨由書法社準備,也可取回宿舍書寫。后因“五四”運運爆發(fā),各校學生到天安門前*,并痛打賣國賊,火燒趙家樓,遭到北洋政府鎮(zhèn)壓,萬國禁煙會活動未能開展。
“五四”運動以后,北大日刊上就不再有書法研究社活動的通告和紀事了,想必許多學生將情感更投向于關注國事了。如書法研究社執(zhí)事廖書倉就是“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當北大學生從蔡元培校長處聽到北洋政府密電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在喪權辱國之山東條款上簽字的消息后,群情鼎沸,“于是發(fā)出通知.決定5月3日(星期六)晚七時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來的北大三院)大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并約北京十三個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參加。計有:北京大學全體學生、清華、高等師范、中國大學、朝陽法學院、工業(yè)專門學校、農業(yè)專門學校、法政專門學校、醫(yī)藥專門學校,商業(yè)專門學校、匯文學校(燕大前身)、高師附中、鐵路管理學校等校學生代表。到會的人極為踴躍。推定北大法科四年級學生廖書倉為臨時主席,推定北大文科學生黃日葵、孟壽椿二人記錄,推許德布起草宣言。發(fā)言的有丁肇青、謝紹敏、張國熹、許德琦以及各校學生代表夏秀峰等很多人。大會共議決辦法四條:(一)聯(lián)合各界一致力爭;(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和約上不簽字。(三)通電全國各省市于5月7日國恥紀念日舉行群眾**運動.(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界大*。...... 5月8日蔡元培辭去北大校長職務,并于翌日出走。學校管理一時無序,學生長時間罷課,而后高年級學生畢業(yè),書法研究社無形中解散,其他社團也有存有亡。書法研究社自成立至停止活動前后凡一年半。來源 書法 屋:www.shufawu.com。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是我國近現(xiàn)代書法早的一個高等院校書法社團,以學生為主,比之20世紀20年代‘卜期成立的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要一早好多年,成立后在蔡元培校長支持和幫助下,得到沈尹默等三位導師的熱情指導,活動形式多樣,有聲有色。北京大學在“五四’時期成立的眾多社團,形成了學術思想自由、注季美育和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在藝術研究和實踐上是偏向碑學書派的。20世紀初期,書學受包世臣、康有為、葉昌熾等碑學影響極大。三位導師中,馬衡是金石學家,為書法社開列的碑目都是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碑刻。劉三善隸書、行草,尤以隸書聞名。兩位導師所作講演內容也是篆隸發(fā)展歷史.而沈尹默自“廿五歲以后,始讀包世臣論書著述。依其所說,懸臂把筆。”?!白砸痪乓蝗甑搅吮本家灰馀R學北碑,從《龍門二十品》人手,而《縫寶子》、《提龍顏》、《鄭文公》、《刁遵》、《崔敬琶》等,尤其愛寫《張猛龍碑》,但著意于畫平豎直,遂取《大代華岳廟碑》,刻意臨摹,……幾達三四年之久。嗣后得元魏新出土碑褐,如《元顯擒》、《元彥》諸志,都所愛臨?!ぁぁぁぁひ恢睂懕北?,到了一九三O年,才覺得腕下有力。”。沈尹默先生在北大執(zhí)教的日子里,書法所實踐的也是碑學路子。從各方給書法研究社捐贈的拓本看,大多都是唐代以前碑刻。所以社員耳濡目染,研究和臨習都受碑學書派之影響。從初次分組報名看,行草僅有3人,其他都為篆隸楷書,也可看出一斑。
關于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的一段歷史,沈尹默先生在其《我和北大》、《書法漫談》、《學書叢話》、《六十余年來學書過程簡述》、《論書詩詞》中都未提到。戴自中先生撰《沈尹默先生年譜簡編》中亦無涉及。或許沈先生對這段歷史數十年后已回憶不起,也可能認為對書法研究社作講座和指導,猶如在北大所擔任的課程,是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不必著意記述。不久前,北京大學學生書畫協(xié)會同學來信要編纂協(xié)會會史,促使我翻閱了“五四”時期與北大書法研究社有關的一些原始材料,寫成此文。在書法研究社導師沈尹默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際.以為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