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表明孔子很強調( )。
A.啟發(fā)式教學
B.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C.因材施教
D.學習與行動相結合
2.( )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是教育活動的后歸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論
D.教育方法
3.社會環(huán)境對個體的客觀要求所引起的需要與個體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 )。
A.動力
B.動機
C.條件
D.基礎
4.學生的學習特點受( )因素和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A.基礎
B.智能
C.思維
D.能力
5.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是( )。
A.安排課程表
B.分析教學任務
C.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D.組織教學活動
6.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產關系
C.生產力
D.生活方式
7.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
A.我國的政治政策
B.我國的教育方針
C.馬克思主義全面發(fā)展學說
D.恩格斯個人發(fā)展學說
8.教師專業(yè)化的嘗試始于( )。
A.教師職業(yè)的出現(xiàn)
B.師資培訓機構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規(guī)定
D.國民教育制度的確立
9.下列哪項既是教師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高尚道德素養(yǎng)的自我表現(xiàn)?( )
A.熱愛學生
B.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
C.熱愛勞動
D.熱愛教育工作
10.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這是( )。
A.從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劃分的
B.從課程的功能角度劃分的
C.從課程的組織核心角度劃分的
D.從課程的任務角度劃分的
11.“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 )特點。
A.示范性
B.復雜性
C.創(chuàng)造性
D.勞動方式個體性
12.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的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C.過程評價模式
D.成果評價模式
13.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稱為測量的( )。
A.信度
B.難度
C.區(qū)分度
D.效度
14.一節(jié)課中基本的組成部分是( )。
A.組織教學
B.講授新教材
C.鞏固新教材
D.檢查復習
15.德育的個體發(fā)展功能的發(fā)揮應注意( )。
A.強調德育的外在強制性
B.注意功能實現(xiàn)的間接性
C.注重個體的享用性
D.尊重學習個體的主體性
16.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 )的《大教學論》的發(fā)表為標志。
A.赫爾巴特
B.夸美紐斯
C.凱洛夫
D.蘇霍姆林斯基
17.下列屬于原始社會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統(tǒng)性
B.制度性
C.無階級性
D.等級性
18.教育不但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活動,這是( )。
A.教育資本理論的觀點
B.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
C.市場資本理論的觀點
D.經濟資本理論的觀點
19.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方法是( )。
A.練習法
B.實驗法
C.試驗法
D.實習法
20.與一般身體鍛煉相比,學校體育更具有( )。
A.隨意性
B.娛樂性
C.自覺性
D.系統(tǒng)性
21.師生關系在道德上是( )的關系。
A.授受服從
B.民主集中
C.矛盾排斥
D.相互促進
22.教學是由( )兩方面活動組成的。
A.聽課和考試
B.講和背
C.教和學
D.記和練
23.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 )過程。
A.練習訓練
B.情感體驗
C.認識
D.實踐
24.上課是教學諸環(huán)節(jié)中的( )環(huán)節(jié)。
A.中心
B.重要
C.一般
D.前提
25.學生的諸因素( )統(tǒng)一發(fā)展,是德育的重要規(guī)律。
A.德、智、體、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個性
D.胸襟見地
26.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27.在我國新的課程結構中,高中階段以哪一類課程為主?( )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D.選修課程
28.學校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是( )。
A.教學
B.課外活動
C.生產勞動
D.社會活動
29.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遵循的是( )。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30.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 )。
A.備課
B.上課
C.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
D.教學評價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設計教學法的優(yōu)點在于( )。
A.強調學科內容的科學性
B.有利于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
C.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D.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E.對教學設施和條件要求不高
2.班級目標的設計依據(jù)( )。
A.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
B.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
C.學生的個性特征
D.班級群體的現(xiàn)實發(fā)展水平
E.班主任的授課領導方式
3.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是( )。
A.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
B.重視學生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立發(fā)現(xiàn)
C.學校即社會
D.以經驗為中心組織課程
E.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xù)不斷的增長
4.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 )來實現(xiàn)。
A.教育促進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
B.教育促進社會變革
C.教育促進科學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
D.教育對文化的延續(xù)
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養(yǎng)
5.孔子的教育主張包括( )。
A.兼愛
B.有教無類
C.學而時習之
D.教學相長
6.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 )。
A.制約教育的結構
B.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C.決定教育的發(fā)展水平
D.決定教育的發(fā)展速度
7.教育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有( )。
A.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B.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D.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8.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個體主觀能動性由以下哪幾個不同層次的活動組成?( )
A.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
B.個體的心理活動
C.社會實踐活動
D.思維活動
9.對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持內發(fā)論觀點的代表人物有( )。
A.孟子
B.荀子
C.威爾遜
D.格塞爾
E.洛克
10.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是指( )。
A.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發(fā)展方向
C.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
D.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是固定不變的。 ( )
2.教學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具有指導作用。 ( )
3.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 )
4.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jù)。 ( )
5.教學大綱一般由說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組成。 ( )
6.早提出“學校文化”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泰勒。 ( )
7.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 )
8.相對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
9.在不同的時代、不同背景下產生的教育多元化,從而使世界各地的教育有著各自獨特的風格。 ( )
10.國外有人調查統(tǒng)計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員,發(fā)現(xiàn)其中50名男子都是音樂家,這是由遺傳決定的。 ( )
11.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態(tài)度與能力。 ( )
12.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guī)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jù)。( )
13.教學過程是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對于任何學科來說,教學過程有固定的程式。( )
14.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智力發(fā)展水平就越高。 ( )
15.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是使科學技術轉化為勞動者精神財富的手段。 ( )
四、情境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腦子里千奇百怪的東西很多。有時候,他們會在課堂上或課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你在課堂上講太陽和月亮,有的孩子便會問:“老師,太陽為什么白天出來?月亮為什么晚上才出來?”對這樣的問題還能勉強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課后向我提的問題,真的讓我難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會冷不丁地問你:“老師,什么叫‘酷斃了’?”“老師,怎樣才能當上還珠格格?”我一時啞然。有時我想,或許我真的是年紀大了,不再適合當小學老師了。
1.這位教師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單選題]
A.學生思維奇怪
B.社會發(fā)展太快
C.教育思想觀念現(xiàn)代化落后
D.學校制度不健全
2.教育現(xiàn)代化的核心是什么?( ) [單選題]
A.教師素質現(xiàn)代化
B.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
C.學生觀念現(xiàn)代化
D.教學制度現(xiàn)代化
3.教師素質的現(xiàn)代化包括什么?( ) [不定項選擇題]
A.教育思想觀念的現(xiàn)代化
B.職業(yè)道德素質的現(xiàn)代化
C.能力素質的現(xiàn)代化
D.學校制度現(xiàn)代化
(二)
開學第一天,新任班主任劉老師走進初二五班,發(fā)現(xiàn)黑板上寫著“你也下課吧”五個大字,原來,該班已經連續(xù)換了兩任班主任,原因是該班學生無論是學習、班級衛(wèi)生以及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表現(xiàn)都極差,前兩任班主任就因為在班主任積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當班主任的資格。
如果你是劉老師,你該如何做?( ) [不定項選擇題]
A。要言傳身教,還要言教情教
B.加強自身修養(yǎng)
C.以自己的行為舉止感化學生
D.制定嚴格的班級制度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孔子的意思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所以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2.A【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是教育活動的后歸宿。
3.A【解析】正是社會對個體的客觀需要,才促使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發(fā)生。
4.A【解析】學生學習特點受基礎因素包括基礎知識、技能水平和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5.D【解析】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實施課程計劃需要依靠組織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
6.A【解析】略。
7.C【解析】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基礎上。
8.B【解析】略。
9.A【解析】教師的工作必須在師生互動中實現(xiàn),在和學生的交往中實現(xiàn),熱愛學生是教師道德的核心。
10.D【解析】課程有多種劃分方法,根據(jù)課程任務可劃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11.A【解析】“為人師表”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
12.B【解析】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的評價模式是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13.D【解析】理解效度的概念,關鍵在于理解“效”,指的是能測出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
14.B【解析】講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是一節(jié)課中基本的組成部分。
15.D【解析】德育個體發(fā)展功能應注意尊重學習個體的主體性。
16.B【解析】進入17世紀以后,教育學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年)的出版,被認為是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端。
17.C【解析】原始社會的教育特征:教育的無階級性;教育的非獨立性;教育的原始性。
18.B【解析】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xiàn)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把這些因素歸結為知識的進步、技術的改進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因此,教育對培養(yǎng)人力資本而言不但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活動。
19.D【解析】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地進行實際操作,完成書面或口頭作業(yè)的教學方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設備或材料,在一定條件的控制下,引起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題干為實習法的定義。
20.D【解析】略。
21.D【解析】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因為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響。
22.C【解析】國內相當部分教學論著作中為教學概念所下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表述例如:“一方面,教學包括著教師的活動,也就是教;另一方面,又包括著學生的活動,也就是學。教師和學生,教和學,是教學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而且是教學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BR> 23.C【解析】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因為教學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的過程。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間接性與簡捷性;(2)交往性與實踐性;(3)教育性與發(fā)展性;(4)引導性與指導性。
24.A【解析】略。
25.B【解析】德育過程就是知、情、意、行諸因素得到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26.D【解析】德國是早的,在1763年,普魯士頒布普通學校的規(guī)程,規(guī)定5~13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27.B【解析】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28.A【解析】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智力、體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個性。所以,教學是學校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29.C【解析】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xù)、連貫、有系統(tǒng)地進行,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聯(lián)系,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30.A【解析】略。
二、多項選擇題
1.CD【解析】設計教學法主張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自己設計學習過程。
2.ABD【解析】班級目標是一定時期內班級所期望達到的境界,它的設計要依據(jù)國家、學校、班級群體三方面實際水平。
3.ABCDE【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xù)不斷的增長;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和體驗。
4.AC【解析】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5.BC【解析】孔子的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學以致用等。
6.ABCD【解析】生產力對教育起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決定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決定教育的發(fā)展水平。
7.ABCD【解析】教育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有四方面: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8.ABC【解析】個體主觀能動性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
9.ACD【解析】內發(fā)論觀點的代表人物有中國的孟子、美國的威爾遜和格塞爾。
10.ACD【解析】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指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fā)展程度等。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地發(fā)展和改進。
2.×【解析】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非教師。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略。
6.×【解析】早提出“學校文化”的是美國學者華勒。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略。
10.×【解析】遺傳是指人從先輩那里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遺傳對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質的前提,提供發(fā)展的可能,它不能決定人的發(fā)展。 ‘
11.√【解析】略。
12.√【解析】略。
13.×【解析】教學過程是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學科性質、教學任務不同,教學過程的展開、行進和發(fā)展的程式也有所不同。
14.×【解析】知識不等于智力,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題
(一)1.C 2.A 3.ABC
(二)ABC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表明孔子很強調( )。
A.啟發(fā)式教學
B.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C.因材施教
D.學習與行動相結合
2.( )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是教育活動的后歸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論
D.教育方法
3.社會環(huán)境對個體的客觀要求所引起的需要與個體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 )。
A.動力
B.動機
C.條件
D.基礎
4.學生的學習特點受( )因素和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A.基礎
B.智能
C.思維
D.能力
5.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是( )。
A.安排課程表
B.分析教學任務
C.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D.組織教學活動
6.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產關系
C.生產力
D.生活方式
7.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
A.我國的政治政策
B.我國的教育方針
C.馬克思主義全面發(fā)展學說
D.恩格斯個人發(fā)展學說
8.教師專業(yè)化的嘗試始于( )。
A.教師職業(yè)的出現(xiàn)
B.師資培訓機構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規(guī)定
D.國民教育制度的確立
9.下列哪項既是教師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高尚道德素養(yǎng)的自我表現(xiàn)?( )
A.熱愛學生
B.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
C.熱愛勞動
D.熱愛教育工作
10.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這是( )。
A.從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劃分的
B.從課程的功能角度劃分的
C.從課程的組織核心角度劃分的
D.從課程的任務角度劃分的
11.“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 )特點。
A.示范性
B.復雜性
C.創(chuàng)造性
D.勞動方式個體性
12.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的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C.過程評價模式
D.成果評價模式
13.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稱為測量的( )。
A.信度
B.難度
C.區(qū)分度
D.效度
14.一節(jié)課中基本的組成部分是( )。
A.組織教學
B.講授新教材
C.鞏固新教材
D.檢查復習
15.德育的個體發(fā)展功能的發(fā)揮應注意( )。
A.強調德育的外在強制性
B.注意功能實現(xiàn)的間接性
C.注重個體的享用性
D.尊重學習個體的主體性
16.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 )的《大教學論》的發(fā)表為標志。
A.赫爾巴特
B.夸美紐斯
C.凱洛夫
D.蘇霍姆林斯基
17.下列屬于原始社會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統(tǒng)性
B.制度性
C.無階級性
D.等級性
18.教育不但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活動,這是( )。
A.教育資本理論的觀點
B.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
C.市場資本理論的觀點
D.經濟資本理論的觀點
19.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方法是( )。
A.練習法
B.實驗法
C.試驗法
D.實習法
20.與一般身體鍛煉相比,學校體育更具有( )。
A.隨意性
B.娛樂性
C.自覺性
D.系統(tǒng)性
21.師生關系在道德上是( )的關系。
A.授受服從
B.民主集中
C.矛盾排斥
D.相互促進
22.教學是由( )兩方面活動組成的。
A.聽課和考試
B.講和背
C.教和學
D.記和練
23.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 )過程。
A.練習訓練
B.情感體驗
C.認識
D.實踐
24.上課是教學諸環(huán)節(jié)中的( )環(huán)節(jié)。
A.中心
B.重要
C.一般
D.前提
25.學生的諸因素( )統(tǒng)一發(fā)展,是德育的重要規(guī)律。
A.德、智、體、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個性
D.胸襟見地
26.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27.在我國新的課程結構中,高中階段以哪一類課程為主?( )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D.選修課程
28.學校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是( )。
A.教學
B.課外活動
C.生產勞動
D.社會活動
29.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遵循的是( )。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30.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 )。
A.備課
B.上課
C.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
D.教學評價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設計教學法的優(yōu)點在于( )。
A.強調學科內容的科學性
B.有利于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
C.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D.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E.對教學設施和條件要求不高
2.班級目標的設計依據(jù)( )。
A.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
B.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
C.學生的個性特征
D.班級群體的現(xiàn)實發(fā)展水平
E.班主任的授課領導方式
3.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主要觀點是( )。
A.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
B.重視學生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立發(fā)現(xiàn)
C.學校即社會
D.以經驗為中心組織課程
E.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xù)不斷的增長
4.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 )來實現(xiàn)。
A.教育促進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
B.教育促進社會變革
C.教育促進科學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
D.教育對文化的延續(xù)
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養(yǎng)
5.孔子的教育主張包括( )。
A.兼愛
B.有教無類
C.學而時習之
D.教學相長
6.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 )。
A.制約教育的結構
B.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C.決定教育的發(fā)展水平
D.決定教育的發(fā)展速度
7.教育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有( )。
A.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B.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D.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8.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個體主觀能動性由以下哪幾個不同層次的活動組成?( )
A.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
B.個體的心理活動
C.社會實踐活動
D.思維活動
9.對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動因持內發(fā)論觀點的代表人物有( )。
A.孟子
B.荀子
C.威爾遜
D.格塞爾
E.洛克
10.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是指( )。
A.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發(fā)展方向
C.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
D.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是固定不變的。 ( )
2.教學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具有指導作用。 ( )
3.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 )
4.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jù)。 ( )
5.教學大綱一般由說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組成。 ( )
6.早提出“學校文化”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泰勒。 ( )
7.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 )
8.相對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
9.在不同的時代、不同背景下產生的教育多元化,從而使世界各地的教育有著各自獨特的風格。 ( )
10.國外有人調查統(tǒng)計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員,發(fā)現(xiàn)其中50名男子都是音樂家,這是由遺傳決定的。 ( )
11.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態(tài)度與能力。 ( )
12.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guī)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jù)。( )
13.教學過程是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對于任何學科來說,教學過程有固定的程式。( )
14.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智力發(fā)展水平就越高。 ( )
15.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是使科學技術轉化為勞動者精神財富的手段。 ( )
四、情境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腦子里千奇百怪的東西很多。有時候,他們會在課堂上或課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你在課堂上講太陽和月亮,有的孩子便會問:“老師,太陽為什么白天出來?月亮為什么晚上才出來?”對這樣的問題還能勉強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課后向我提的問題,真的讓我難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會冷不丁地問你:“老師,什么叫‘酷斃了’?”“老師,怎樣才能當上還珠格格?”我一時啞然。有時我想,或許我真的是年紀大了,不再適合當小學老師了。
1.這位教師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單選題]
A.學生思維奇怪
B.社會發(fā)展太快
C.教育思想觀念現(xiàn)代化落后
D.學校制度不健全
2.教育現(xiàn)代化的核心是什么?( ) [單選題]
A.教師素質現(xiàn)代化
B.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
C.學生觀念現(xiàn)代化
D.教學制度現(xiàn)代化
3.教師素質的現(xiàn)代化包括什么?( ) [不定項選擇題]
A.教育思想觀念的現(xiàn)代化
B.職業(yè)道德素質的現(xiàn)代化
C.能力素質的現(xiàn)代化
D.學校制度現(xiàn)代化
(二)
開學第一天,新任班主任劉老師走進初二五班,發(fā)現(xiàn)黑板上寫著“你也下課吧”五個大字,原來,該班已經連續(xù)換了兩任班主任,原因是該班學生無論是學習、班級衛(wèi)生以及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表現(xiàn)都極差,前兩任班主任就因為在班主任積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當班主任的資格。
如果你是劉老師,你該如何做?( ) [不定項選擇題]
A。要言傳身教,還要言教情教
B.加強自身修養(yǎng)
C.以自己的行為舉止感化學生
D.制定嚴格的班級制度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孔子的意思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所以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2.A【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是教育活動的后歸宿。
3.A【解析】正是社會對個體的客觀需要,才促使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發(fā)生。
4.A【解析】學生學習特點受基礎因素包括基礎知識、技能水平和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5.D【解析】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實施課程計劃需要依靠組織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
6.A【解析】略。
7.C【解析】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基礎上。
8.B【解析】略。
9.A【解析】教師的工作必須在師生互動中實現(xiàn),在和學生的交往中實現(xiàn),熱愛學生是教師道德的核心。
10.D【解析】課程有多種劃分方法,根據(jù)課程任務可劃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11.A【解析】“為人師表”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
12.B【解析】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的評價模式是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13.D【解析】理解效度的概念,關鍵在于理解“效”,指的是能測出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
14.B【解析】講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是一節(jié)課中基本的組成部分。
15.D【解析】德育個體發(fā)展功能應注意尊重學習個體的主體性。
16.B【解析】進入17世紀以后,教育學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年)的出版,被認為是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端。
17.C【解析】原始社會的教育特征:教育的無階級性;教育的非獨立性;教育的原始性。
18.B【解析】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xiàn)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把這些因素歸結為知識的進步、技術的改進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因此,教育對培養(yǎng)人力資本而言不但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活動。
19.D【解析】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地進行實際操作,完成書面或口頭作業(yè)的教學方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設備或材料,在一定條件的控制下,引起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題干為實習法的定義。
20.D【解析】略。
21.D【解析】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因為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響。
22.C【解析】國內相當部分教學論著作中為教學概念所下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表述例如:“一方面,教學包括著教師的活動,也就是教;另一方面,又包括著學生的活動,也就是學。教師和學生,教和學,是教學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而且是教學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BR> 23.C【解析】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因為教學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的過程。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間接性與簡捷性;(2)交往性與實踐性;(3)教育性與發(fā)展性;(4)引導性與指導性。
24.A【解析】略。
25.B【解析】德育過程就是知、情、意、行諸因素得到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26.D【解析】德國是早的,在1763年,普魯士頒布普通學校的規(guī)程,規(guī)定5~13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27.B【解析】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28.A【解析】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智力、體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個性。所以,教學是學校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29.C【解析】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xù)、連貫、有系統(tǒng)地進行,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聯(lián)系,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30.A【解析】略。
二、多項選擇題
1.CD【解析】設計教學法主張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自己設計學習過程。
2.ABD【解析】班級目標是一定時期內班級所期望達到的境界,它的設計要依據(jù)國家、學校、班級群體三方面實際水平。
3.ABCDE【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xù)不斷的增長;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和體驗。
4.AC【解析】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5.BC【解析】孔子的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學以致用等。
6.ABCD【解析】生產力對教育起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決定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決定教育的發(fā)展水平。
7.ABCD【解析】教育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有四方面: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8.ABC【解析】個體主觀能動性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
9.ACD【解析】內發(fā)論觀點的代表人物有中國的孟子、美國的威爾遜和格塞爾。
10.ACD【解析】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指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fā)展程度等。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地發(fā)展和改進。
2.×【解析】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非教師。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略。
6.×【解析】早提出“學校文化”的是美國學者華勒。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略。
10.×【解析】遺傳是指人從先輩那里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遺傳對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質的前提,提供發(fā)展的可能,它不能決定人的發(fā)展。 ‘
11.√【解析】略。
12.√【解析】略。
13.×【解析】教學過程是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學科性質、教學任務不同,教學過程的展開、行進和發(fā)展的程式也有所不同。
14.×【解析】知識不等于智力,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題
(一)1.C 2.A 3.ABC
(二)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