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鉛筆有多長》,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 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fā)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教學具準備〗
課件、尺子、學具、鉛筆、A4白紙
〖教學設計〗
(一) 認 識 分 米
1. 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請同學們猜測老師的身高。(表示身高時用到了“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2)用合適的單位填空。課桌高7( )。(用m和cm填都不合適,激發(fā)學習需要。)
2. 獨立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2)小組討論:這個單位規(guī)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 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從0刻度開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量一量,估一估,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4)討論米、厘米、分米之間的關系。 (板書)
3.對兒歌:鞏固?!班肃?,讓我們大家來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長?1米(分米、厘米)大約有這么長。(學生用手勢表示)
(二) 認 識 毫 米
1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幫助淘氣量一量他的鉛筆有多長。(尺子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學生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課件演示測量結(jié)果的放大圖——6厘米3毫米。)
(3)看到這個測量的結(jié)果,你想說些什么?問些什么? (引導學生質(zhì)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 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教師或?qū)W生講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學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個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點。 (小、細、短……)
(2)在學具袋中找到長度、寬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 (如:一塊七巧板的厚度……)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怎樣驗證手勢是否準確? (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再用另一只手將其取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大約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兒聽說過“毫米”這個詞? (課件演示:近10天降水量分布圖、蜂鳥圖、35毫米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圖、世界上薄的手機圖和薄的筆記本電腦圖、眼瞼及腳底皮膚的厚度比較、手指甲及腳趾甲生長速度比較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為了“1厘米長,還是10毫米長”這個問題而爭吵。數(shù)學博士認為:1厘米與10毫米同樣長。
為什么數(shù)學博士要這樣說呢?聽了他的話,你明白了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1厘米=10毫米;進行長度比較時,不僅要看數(shù)字,還要看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 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fā)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教學具準備〗
課件、尺子、學具、鉛筆、A4白紙
〖教學設計〗
(一) 認 識 分 米
1. 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請同學們猜測老師的身高。(表示身高時用到了“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2)用合適的單位填空。課桌高7( )。(用m和cm填都不合適,激發(fā)學習需要。)
2. 獨立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2)小組討論:這個單位規(guī)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 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從0刻度開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量一量,估一估,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4)討論米、厘米、分米之間的關系。 (板書)
3.對兒歌:鞏固?!班肃?,讓我們大家來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長?1米(分米、厘米)大約有這么長。(學生用手勢表示)
(二) 認 識 毫 米
1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幫助淘氣量一量他的鉛筆有多長。(尺子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學生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課件演示測量結(jié)果的放大圖——6厘米3毫米。)
(3)看到這個測量的結(jié)果,你想說些什么?問些什么? (引導學生質(zhì)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 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教師或?qū)W生講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學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個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點。 (小、細、短……)
(2)在學具袋中找到長度、寬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 (如:一塊七巧板的厚度……)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怎樣驗證手勢是否準確? (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再用另一只手將其取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大約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兒聽說過“毫米”這個詞? (課件演示:近10天降水量分布圖、蜂鳥圖、35毫米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圖、世界上薄的手機圖和薄的筆記本電腦圖、眼瞼及腳底皮膚的厚度比較、手指甲及腳趾甲生長速度比較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為了“1厘米長,還是10毫米長”這個問題而爭吵。數(shù)學博士認為:1厘米與10毫米同樣長。
為什么數(shù)學博士要這樣說呢?聽了他的話,你明白了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1厘米=10毫米;進行長度比較時,不僅要看數(shù)字,還要看長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