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書法知識:用筆的方法

字號:

這篇關(guān)于少兒書法知識:用筆的方法,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字的姿勢、執(zhí)筆的方法和運腕的方法都是毛筆運用的輔助部分或者預(yù)備階段,它們都是為用筆創(chuàng)造條件的。用筆,準確地說就是用鋒,也叫使鋒、運鋒和行鋒,是完成點畫時毛筆筆鋒起行止的規(guī)律。我們還可以說,用筆就是執(zhí)筆和運腕的實施,是靜態(tài)地執(zhí)筆到實現(xiàn)靜態(tài)的字形(墨跡)中間的一個動態(tài)環(huán)節(jié)。
     在中國書法中,尤以用筆最為重要。宋代的科學(xué)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指出“世之論書者,多自謂書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語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嬙,容貌雖不同,而皆為麗人;然手須是手,足須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雖形氣不同,掠須是掠,磔須是磔,縱其精神筋骨猶西施、毛嬙,而手足乖戾,終不為完人。”用筆之情是達到書法出神人化的必由之路。
     但就用筆的點畫形態(tài)看,無非是方與圓的不同程度的組合而已,因此,學(xué)習(xí)用筆,首先要學(xué)會寫方筆與圓筆的方法。
     所謂方筆與圓筆,是指點畫在起止和轉(zhuǎn)折處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有棱角者謂方,無棱角者謂圓。圓筆源于篆法,其用筆裹鋒,轉(zhuǎn)換處不折不頓。方筆源于隸法,落筆時可用切人法,需折鋒頓鋒。方筆骨力外露,豪邁遒勁,給人以陽剛之美;圓筆妍媚柔和,含蓄秀逸,給人以陰柔之感。
     關(guān)于方筆與圓筆的用法康有為在《藝舟雙楫》中說:“方筆便于作正書,圓筆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較,正書無圓筆,則無蕩逸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則又相交為用也?!惫收龝F方,行草貴圓,妙在方圓并用,此乃方圓用筆之一大法則。
     無論方筆與圓筆,其寫字時筆鋒的運動都是平面運動(指在紙面內(nèi)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往復(fù))、空間運動(指筆鋒的一落一提的高低與觸紙后的一輕一重)和速度運動(指行鋒的快慢)三種狀態(tài)的綜合運動。下邊就用筆的三種運動情況加以闡述。
     藏鋒:是落筆之前或收筆時鋒端的快速動作而不使筆鋒顯露,使其藏于筆畫內(nèi)的一種筆法。
     落鋒:藏鋒(指起筆)之后緊接著所用的筆法,其方向與所寫筆畫方向正好垂直,其落鋒的長短與筆畫的寬窄大體相仿,這種筆法運用時宜考慮前后銜接,來勢要緊湊。
     行鋒:完成整個筆畫的全部運筆過程,都叫行鋒或運鋒。行鋒應(yīng)密切配合整個筆畫的方向、位置和傾斜度。
     回鋒:是藏鋒的一種方法,落筆藏鋒叫藏頭,收籠護尾叫回鋒。其方法是收筆時,筆回輕微逆轉(zhuǎn)一下,這樣筆力渾厚,書寫時,與藏頭一樣,都是一瞬間的輕快行鋒。
     露鋒:與藏鋒相反,是指筆鋒外露。在一個筆畫的范圍內(nèi),有頭露,也有尾露。在各種筆畫之間,露鋒通常用于點的起筆和撇、捺、鉤及一個字最后一畫是豎的尾部。其寫法是最后收筆不回鋒,鋒芒外露。運筆時宜一鼓作氣,順理成章,輕快而自如,成功之后有險峻之感。
     為了明確這幾種筆法的運用,我們以橫畫和豎畫為例加以說明。寫橫,要逆起藏鋒,后則先豎,然后再水平運筆行鋒,收筆時頓筆成豎再回鋒。這樣,落筆在前,收筆在后,前后呼應(yīng),落筆時就要想到后面如何收。同理,寫豎畫,則藏鋒后先橫落,收筆時略頓后再輕回。
     關(guān)于落筆與收筆,前人曾總結(jié)過兩句話,叫“無往不收(指橫畫)、無垂不縮(指豎畫)?!边@里,往與收,垂與縮都是相互的對應(yīng)和有機的統(tǒng)一。用筆中做到這一點,就使人感到橫中有豎情,豎中有橫意,下垂上縮,右往左收,綿里藏針,含蓄耐看。
     折鋒:就是行筆轉(zhuǎn)折處的用鋒法之一。用筆時,筆鋒稍散,使筆畫顯出棱角,寫出方的點畫。用折鋒寫字的筆法稱為方筆。折鋒的用場有兩處。一是書寫一個筆畫,起筆可用折鋒,若寫橫畫,先豎下筆,鋒自左上方而落,稍頓,折鋒右行,收鋒時向右下方稍頓,再回鋒收筆;若寫豎畫,先橫下筆,鋒從左上而落,中間行筆后稍頓回鋒,其他筆畫皆同。二是書寫折畫,如橫折,寫到橫的盡頭,筆鋒行方角轉(zhuǎn)折處時,筆鋒不作圓轉(zhuǎn)而取折鋒稍頓向下切勢,此為之實折。用折鋒寫出的筆畫,形狀方正,骨力外拓,顯得遒勁。
     轉(zhuǎn)鋒:是指與折鋒相對應(yīng),是行筆轉(zhuǎn)折處的另一種用鋒方法。轉(zhuǎn)鋒起筆裹鋒不重按,轉(zhuǎn)筆的關(guān)鍵在于心靜,以指腕把筆鋒調(diào)正,中鋒運行,且不停駐,筆鋒隨著圓角勢圓轉(zhuǎn),行筆起伏不大,速度比較均勻。凡用轉(zhuǎn)鋒寫字的筆法稱為圓筆。用轉(zhuǎn)鋒寫出的字清秀渾厚,血足肉豐。
     由于折鋒與轉(zhuǎn)鋒的運用,就出現(xiàn)了方筆與圓筆,而方圓筆的靈活運用,就出現(xiàn)了兼筆。方筆、圓筆、兼筆形成三大派別。古書論中說:“轉(zhuǎn)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圓?!秸邊⒅詧A,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边@就不僅從楷書范圍內(nèi)肯定了方圓筆的作用,而且把方圓筆法推到了整個中國書法的更廣闊的領(lǐng)域。
     上面論及的都是在平面內(nèi)運動的主要筆法,那么在空間里還有一些基本筆法需要了解。
     頓鋒:就是略加按筆的用鋒方法。一般在藏鋒后的落鋒、回鋒前的收鋒和轉(zhuǎn)折畫處常用這種方法。頓鋒又叫按筆,要想使筆畫粗全賴于此。
     提鋒:是運鋒中稍輕的用鋒方法。一般在橫、豎畫的中部和露鋒畫的尾部常用這種筆法。提鋒又叫輕筆,它可使筆畫變細。
     裹鋒:是提鋒中的一種。主要指藏鋒轉(zhuǎn)為落鋒筆鋒不予散開的快速用鋒方法,多在圓筆中運用。
     用鋒中的輕重提按可依據(jù)上下跳動的運動狀態(tài)分為機械提按和自然提按兩種。機械提按是指筆鋒觸紙即顯墨跡,離紙失去墨跡的這種單獨由手指、腕掌握的上提下按的用筆方法,它與筆鋒彈力的大小關(guān)系不大;而自然提按則是筆鋒不離紙面,在筆畫范圍內(nèi)而顯
    出的粗細之分。這樣的提按是指腕力與筆鋒彈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書法中,一般是兩種提按交織而以自然提按為主。
     在書法中,提按適度,就會筆畫輕重自然,反映出情態(tài)。所以,每個字中的第一畫,都應(yīng)力求按筆中有提筆,提筆中有按筆;按得得當(dāng)方顯出筆畫的重感而有力,提得合適則筆畫清秀而雅致。這樣,才可以避免重而無骨的“墨豬”或者輕而無肉的“墨絲”等弊
    態(tài)。
     了解了平面內(nèi)、空間中的主要筆法之后,我們還得從速度角度了解一些筆法,這樣才能掌握書法的全面。速度筆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疾鋒:就是快速運行筆鋒。歷也有將其稱為快筆、忙筆、速筆的。
     徐鋒:是緩慢運行筆鋒。過去也有稱作緩筆、慢筆和遲筆的。
     駐鋒:是運鋒中的一瞬間停而待動的用筆動作。
     用筆的快與慢,都是相對的。就字的體式而言,一般是草書(包括行書)用筆要比楷書快。古時“毫馳聚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的詩句正是對草書快寫的寫照。
     以上,從三方面探索了一般的筆法,這三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筆法的運用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力的綜合運動,無論用筆的千變?nèi)f化,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用筆方法,這就是中鋒。
    中鋒是一切筆法運動的基本前提,故人們稱“中鋒為筆法之根本”。
     什么叫中鋒(亦稱正鋒)?就是筆鋒始終在點畫的中間運行。中鋒筆鋒的運動方向與執(zhí)筆處中點以上的筆管運動方向總是互逆的,并非筆管始終垂直于紙面。掌握中鋒,需要苦練,功夫到了,就會“如印印泥,如錐畫沙。”
     與中鋒互為對應(yīng)需提及的是側(cè)鋒。側(cè)鋒又叫偏鋒,就是筆鋒在墨跡的一邊運行,筆管可以隨意傾斜的用鋒方法。側(cè)鋒運用得妙,可使字形取妍,但初學(xué)者要慎用。
     學(xué)習(xí)書法主要是掌握一般筆法,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可以探索一下技術(shù)性的筆法,諸如拖鋒、搶鋒、挫鋒、戰(zhàn)鋒、衄(na,退縮)鋒、滑鋒等,這里不再贅述。
     用筆的方法在各種書體中各有側(cè)重,一般來說,篆隸多用圓筆裹鋒;真書有圓筆、有方筆;行書、草書多用偏鋒。
     據(jù)以上所述,我們可以領(lǐng)會到,用筆的基本功是中國書法的基礎(chǔ),是書法藝術(shù)的靈魂。只有掌握了筆法,才能獲得筆勢,進而意到筆隨,體現(xiàn)筆意,一步一步飽覽書法寶庫中的無限風(fēng)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