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試卷及參考答案

字號:

2011年河北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招聘考試試卷及參考答案
    (滿分 120分)
    一、單選:(計15分,每小題1分)
    1、在我國,一般認為“教育”一詞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其出于( )
    A、《論語》
    B、《孟子》
    C、《學記》
    D、《說文解字》
    答案:B
    解析:《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學記》中“不陵節(jié)而施”體現(xiàn)的教學原則是( )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啟發(fā)性
    D、鞏固性
    答案:A
    解析:《禮記.學記》中有“不陵節(jié)而施謂之孫”,意思是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
    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是一個不間斷的從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有序過程。不僅整個身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身心發(fā)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xiàn)也具有一定的順序性。人的發(fā)展的這種順序性,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工作必須遵循這種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不能“拔苗助長”、“凌節(jié)而施”。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是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都必須著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等順序逐漸地進行。
    3、在一學期結束后,對評價對象的學習狀況進行測驗,這種測驗叫做( )
    A、形成性測驗
    B、描述性測驗
    C、總結性測驗
    D、診斷性測驗
    答案:C
    解析: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一種教學評價,主要用于監(jiān)控、調節(jié)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它強調的是改進教學,而不是給學生評定等級。
    診斷性評價主要用來探察學生進行新內容學習前的知識、能力準備情況,以便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或者用來探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教學。
    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是在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結束之后,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的評價。通常的期末考試、畢業(yè)考試或會考都屬于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基本功能是評定學生的學業(yè)等級,展示學生終的學習成果。
    4、一些事例顯示,對“狼孩”進行的補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這表明人的發(fā)展具有( )。
    A、順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性
    D、關鍵期
    答案:D
    解析: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在人腦的發(fā)育中存在“關鍵期”,即人在發(fā)展過程中,某一方面在某一階段發(fā)展得比較快,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個人就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比如,3歲前是動作發(fā)展的“關鍵期”,1—3歲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感知圖形的“關鍵期”。因此,兒童教育要抓住關鍵期這一有利時機,及時進行適當教育,而對“狼孩”的補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的現(xiàn)象就證明了人的發(fā)展存在關鍵期。
    5、在教育工作中,試圖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像高年級學生一樣聽報告、搞活動、發(fā)表感想,這實際上忽視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個別差
    異性
    D、不平衡性
    答案:B
    解析: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是指兒童在一定的年齡階段,生理與心理方面會出現(xiàn)某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即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征。根據(jù)這些特征,可以把兒童的發(fā)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由于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因此教育工作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分段實施,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必須根據(jù)不同階段、不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施以相應的分段教育。
    6、教學和智育是( )
    A、同一關系
    B、因果關系
    C、隸屬關系
    D、交叉關系
    答案:D
    解析:智育與教學是一個交叉概念,它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智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是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智育主要是通過教學進行,但教學卻不是智育實現(xiàn)的途徑,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實現(xiàn);教學要完成智育任務,但是智育卻不是教學的任務,教學也要完成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任務。將教學等同于智育,容易導致對智育的途徑與教學功能產生狹窄化甚至是化的片面認識。
    7、兼具敏感、細心、情感體驗深刻等積質和多疑、孤僻等消質的氣質類型是( )。
    A、膽汁質
    B、多血質
    C、抑郁質
    D、粘液質
    答案:C
    解析:(1)膽汁質: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剛強、易感情用事為特征,整個心理活動籠罩著迅速而突發(fā)的色彩。(2)多血質:以反應迅速、有朝氣、活潑好動、動作敏捷、情緒不穩(wěn)定、粗枝大葉為特征。(3)粘液質:穩(wěn)重,但靈活性不足;踏實,但有些死板;沉著冷靜,但缺乏生氣。(4)抑郁質:敏銳、穩(wěn)重、體驗深刻、外表溫柔、怯懦、孤獨、行為緩慢為特征。兼具敏感、細心、情感體驗深刻等積質和多疑、孤僻等消質。
    8、下列心理現(xiàn)象中,屬于學習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運動員吃興奮劑提高成績
    C、成人每天按時吃飯睡覺
    D、兒童進入青春期以后變聲
    答案:A
    解析: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練習和反復經(jīng)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其它三項的行為屬于日常生活習慣或生理變化,沒有通過練習產生,也不是持久變化。只有選項A符合題意。
    9、當一個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時,他(她)的一些與外表無關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 )。
    A、寬大效應
    B、暈輪效應
    C、羅森塔爾效應
    D、刻板印象
    答案:B
    解析:個體對他人往往是積極的肯定估計高于消極的否定估計,這種心理傾向叫寬大效應。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它品質的現(xiàn)象。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環(huán)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所以其也被形象地稱為光環(huán)效應。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wěn)定不變的看法。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教師的預言似乎自動地應驗了。這一效應稱作羅森塔爾效應。
    10、“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所說的是( )。
    A、創(chuàng)造法
    B、學習遷移
    C、發(fā)現(xiàn)教學法
    D、學會學習
    答案:B
    解析: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jīng)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guī)范與態(tài)度的學習中,平時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即是典型的遷移形式,都是指先前學習對以后學習的促進,通過遷移,各種經(jīng)驗得以溝通,經(jīng)驗結構得以整合。
    11、皮亞杰所劃分的認知發(fā)展階段中,11—15歲屬于( )階段。
    A、感知運算
    B、前運算
    C、具體運算
    D、形式運算
    答案:D
    解析:皮亞杰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fā)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等四個階段。(0—2歲)為感知運動階段;(2—7歲)前運算階段;(7—11)歲為具體運算階段;(11—15歲)為形式運算階段。
    12、新課程的課程價值觀是( )。
    A、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B、科學與人文交融
    C、回歸生活世界
    D、民主化
    答案:A
    解析: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培養(yǎng)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展,培養(yǎng)出豐富多彩的人格。這是我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根本要求。
    13、義務教育的基本內涵是:國家與社會有義務確保全體適齡兒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家長有義務送適齡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和( )。
    A、學校有義務為適齡兒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適齡兒童有義務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
    C、公共機構有對適齡兒童開放并教育的義務
    D、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不得雇傭學齡兒童
    答案:B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因此,義務教育的基本內涵也包括了適齡兒童的義務,即適齡兒童有義務接受法定年限的學校教育。
    14、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23.3%。根據(jù)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觀點,我國高等教育處于( )。
    A、精英階段
    B、大眾化階段
    C、普及化階段
    D、全民化階段
    答案:B
    解析:根據(jù)馬丁•特羅的理論,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的屬于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大于15%小于50%為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大于50%的為普及化階段。
    1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12年達到( )。
    A、3%
    B、2.5%
    C、4%
    D、4.5%
    答案:D
    解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
    二、判斷題(共10道小題,每小題1分,計10分)
    1、“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xiàn)了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
    錯誤?!秾W記》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而不要壓抑他們;要指導學生學習門徑,而不是代替學生作出結論。這種教學思想體現(xiàn)了教學的啟發(fā)性原則。
    2、所有教學活動中都滲透著德育。
    正確。這正是符合了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學校德育工作不僅僅是政教處、班主任、政治老師的事,所有的學科教學中都滲透著德育,在教師備課的教學目標中都注明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將德育目標融化在一切教學活動中。
    3、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小學生要打好基礎,即要學好主要學科(如語文、數(shù)學)。
    錯誤。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小學生要打好基礎,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是學好主要學科。
    4、課程標準就是原來所說的教學大綱。
    錯誤。教學大綱顧名思義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它以綱要形式規(guī)定了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技能的范圍、深度與體系結構,教學進度和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谖覈虒W大綱’的種種弊端以及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標,新課程改革中以“課程標準”代替了以前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得更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他們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內涵的變化。(2)教學目的的變化。(3)教學指向的變化。(4)教學評價的變化。
    5、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以學生為中心。
    正確。新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以學生為中心。
    6、加德納認為在多元智能結構中各種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錯誤。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由言語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關于自然的智能、存在智能組成,每個人都不同的智能優(yōu)勢組合。個體所具有的智能只有優(yōu)勢之別,并無優(yōu)劣之分。九種智能都處于相同的地位,沒有主次之分,但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觀點將語言智能與數(shù)學邏輯智能放在核心位置,這顯然不正確。
    7、布魯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tǒng)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
    正確。布盧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tǒng)中,根據(jù)學習情境與其測量情境的變化程度,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8、布魯納認為學科基本結構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tài)度和方法。
    正確。布魯納認為每一門學科中都存在著某些廣泛和強有力的適應性 觀念,這些觀念形成學科的結構體系。它們不僅能解釋這門學科中某些特定的事物,而且能反映出這門學科中的一般事物。學生一旦獲得這種觀念,就能夠理解事物是如何相互關聯(lián)的,能夠不斷地擴大和加深知識。他所指的學科的基本結構指能反映這一學科基本觀念的概念、原理及其關聯(lián)以及相應的學習和探究該學科的基本態(tài)度與方法。
    9、人格障礙是后天教養(yǎng)的結果。
    錯誤。人格障礙是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如生理遺傳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后天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兒童期是人格障礙形成的高發(fā)期,該時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因此否定遺傳因素的作用。
    10、我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
    錯誤。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6道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簡述班級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
    班級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師通過對班級教育條件的理順,采取適當?shù)姆椒?,建構良好的班集體,從而有效地推進有計劃的教育行為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班級組織建設 :包括班級組織的設計;指導班級建設;發(fā)揮好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BR>    (2).班級制度管理   
    (3).班級教學管理:包括明確班級教學管理的目標和任務;建立有效的班級教學秩序;建立班級管理指揮系統(tǒng);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4).班級活動管理
    2、簡述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及其教育意義
    前蘇聯(lián)的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xiàn)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近發(fā)展區(qū)。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fā)展階段間的狀態(tài)。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fā)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水平,還應該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tài),正在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應該著眼于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使學生超越其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其困難發(fā)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3、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的主要觀點
    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需要。
    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xiàn)。
    4、簡述綜合實踐課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各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新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是基于學生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
    其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qū)服務、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除了這些指定領域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學校傳統(tǒng)活動(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等)、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
    5、簡述現(xiàn)階段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
    (1)愛國守法。 (2)敬業(yè)奉獻。 (3)熱愛學生。
    (4)教書育人。 (5)為人師表。 (6)終身學習
    體現(xiàn)了教師職業(yè)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愛”和“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6、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內容。
    (1)專業(yè)理念,主要包括專業(yè)態(tài)度、教育理念和專業(yè)道德三個方面的內容?!皩I(yè)態(tài)度”是教師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所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對教育事業(yè)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專業(yè)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理人際關系所要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職業(yè)操守。
    (2)專業(yè)知識。a本體性知識(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b、條件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法),c、實踐性知識(經(jīng)驗)。
    (3)專業(yè)能力。即教師在育人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教育教學能力的總和。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應包括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兩方面。教師在智力上必須達到一般水平,它是維持教師正常教學思維流暢的基本保障。教師特殊能力包括與教學實踐直接相關的特殊能力,如學科教學能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計20分)
    1、運用所學原理,解釋下述材料所體現(xiàn)的不同的兒童發(fā)展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墨子: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霍爾:一兩遺傳勝過一噸教育。
    桑代克:人的智慧80%決定于基因,17%決定于訓練,3%決定于偶然因素。
    參考答案:
    (1)墨子的兒童發(fā)展觀屬于環(huán)境決定論。
    (2)霍爾的兒童發(fā)展觀屬于遺傳決定論。
    (3)桑代克的兒童發(fā)展觀屬于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4)環(huán)境決定論者片面夸大了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視了其他因素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陷入了“機械唯物論”;遺傳決定論者片面強調遺傳素質的作用,忽視其他因素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義“先驗論”。桑代克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論雖然強調了遺傳、環(huán)境及教育的影響,但也忽視了個人的主觀努力等因素,因此也是失之偏頗的。
    (5)我認為人的身心發(fā)展受到遺傳、環(huán)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四方面的影響,其中遺傳素質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質基礎,環(huán)境和教育是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外部因素,個體在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從潛在可能狀態(tài)轉向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人的身心發(fā)展是這四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應相互割裂。
    2、分析論述下列課堂教學活動采用的教學原則。
    教師:為什么說雞、鴨、豬是動物?
    學生:因為它們都會叫。
    教師:對嗎?蚯蚓不會叫,可它也是動物??!
    學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生物都叫動物。
    教師:魚不會爬,也不會走,只會在水里游泳;鳥會飛,可它們不是動物嗎?
    學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都會活動,能活動的生物叫做動物。
    教師:對了,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它是不是動物?
    學生: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的,它沒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動物。
    教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生物才是動物。
    (資料來源:李秉德•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2.)
    參考答案:
    (1)上述課堂教學活動采用了教學的啟發(fā)性原則和鞏固性原則。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上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動物的定義,而是不斷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提出與學生認識上產生矛盾的問題,形成一條由問題(或問題組)構成的教學主線,使學生進入有意義自主學習的心理過程。引導學生對“動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引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后讓學生掌握了“動物”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5分)
    2005年4月的一天,某中學化學教師張義正組織學生上實驗課,其父突然從外地回來探望兒子并找到課堂上。張義隨即向學習委員交代了幾句便領其父回宿舍休息,等他安頓下父親匆忙趕回實驗室時,發(fā)現(xiàn)學生正亂作一團。原來張義離開后,一實驗小組的同學因爭著動手做實驗碰翻了盛有硫酸的玻璃杯,造成三位同學被硫酸燒傷,其中一位因硫酸濺到眼皮上,造成輕度毀容。事發(fā)后,學生家長找到學校要求賠償損失并追究張義的責任,而學校則以學生燒傷純屬自己違反實驗規(guī)則所致,教師對此沒有責任為由,拒絕了家長的要求。
    請分析:這是不是學校事故?若是學校事故,請回答此種事故的具體含義,并分析各方責任,給予正確的處理意見。
    參考答案:本案例是學校事故,具體是學生傷害事故。它的具體含義是: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fā)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
    根據(jù)我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二章“事故與責任”的規(guī)定,“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jù)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jù)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fā)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痹摪咐薪處煆埩x在上課期間擅自離開教室,且對可以預見的危險實驗沒有盡到告知責任,也沒有采取措施防止傷害事故發(fā)生。因此,教師張義應承擔主要責任,碰翻玻璃杯的同學承擔相應責任。
    同時,根據(jù)該辦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學生的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后,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因此,在該案中,對于家長的合理賠償要求,學校應予以滿足。學校賠償后,可追究張義的責任并追償。
    六、寫作題(30分)
    請根據(jù)以下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記》
    解析:考生可以從自己對長善救失的理解寫說明文、議論文,還可以寫教學敘事、案例來說明教師教學中長善救失的重大作用。
    例文(議論文):
    長善救失與因材施教(由長善救失想到的…)
    《學記》指出,學習者會經(jīng)常發(fā)生四種失誤,其根源在于心理上的問題,教育者必須要了解。有些學生浮躁,以至貪多,這樣會造成雖博而不精的失誤;有些學生拘謹,以至務求精深,這樣會造成雖精而不博的失誤;有些學生輕飄,以至務求速進,這樣會造成雖長進卻膚淺的失誤;有些學生畏縮,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以至淺嘗輒止,這樣會造成半途而廢的失誤。這四種過失,心理狀態(tài)是不同的。為師之道,教師應了解每一個學生,針對其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必須具備洞悉心靈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學生的所長與所短、優(yōu)勢與劣勢、優(yōu)點與缺點,然后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因此,《學記》總結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就是現(xiàn)代教學論中的“因材施教(長善救失)原則”。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佳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
    一、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qū)別的教學。
    了解學生個別特點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基礎。教師要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各學科學習的情況與成績,有何興趣、愛好以及不足之處,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對反應遲鈍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勇于回答問題和進行爭辯;對能力較強而態(tài)度馬虎的學生,要給他們一點難度較大的作業(yè),并嚴格要求他們注意精益求精;對語言表述缺乏條理的學生,要多讓他們在課堂上作復述和發(fā)言,以克服其不足;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要多暗示、提醒、提問,培養(yǎng)他們的自控能力;對視、聽覺不好的學生,要照顧他們坐在比較適合的地方;對學習感到很輕松或很困難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給能力強者開點“小灶”,增加課業(yè),對困難者給予特殊幫助或補課。
    二、辯證施教,化“失”為“善”,變短為長。
    所謂“長善”,就是發(fā)揚某一類型學生的優(yōu)點?!熬仁А本褪羌m正其缺點。學生雖各有其缺點、偏差。但與此同時也會各有其優(yōu)點,教師的教學就應該針對學生的優(yōu)缺點,鼓勵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這樣缺點自會被克服的。辯證考慮,四類缺點也隱含著學習的長處,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挖掘學生的潛力,第一類學生是興趣廣泛,學習效率高;第二類學生是嚴謹求實,認真仔細;第三類學生是信心十足,進度快;第四種是學習有追求興趣。教師要根據(jù)對學生學習風格的了解,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提供風格相配的教學方式,而且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風格特點,促使學生把學習風格轉化為學習策略,也就是化劣勢為優(yōu)勢,變短處為長處。在學習中真正實現(xiàn)“長善救失”、“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