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
>>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答案
“2014年國考昨天舉行,111.95萬人在全國48個城市參加了2014年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考試錄用公共科目筆試,“爭搶”19538只“飯碗”,錄用率達到57:1 ,高于2013年。其中,北京近10萬人參加考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國考通過報名審查的有152萬人,這意味著有40萬人棄考,為三年來之最?!?BR> 昨日,本市16區(qū)縣的147個考點、3177個考場迎來了94814名考生,參加一年一度的國考。
上午8時,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四中門前看到,已經有不少考生早早守候在門外。有的考生甚至為了考試,提前一晚就住在了附近的旅館。8點20分,考生開始陸續(xù)進場,監(jiān)考人員仔細核對著身份證、準考證以及考場號,“千萬別弄錯了考場,坐錯了再弄個取消資格,不劃算?!痹瓉?,今年的國考考試規(guī)定更加細化,規(guī)定考試前期,考生主動提出走錯了考場,經主考同意繼續(xù)考試的,應作記錄,不作違紀處理;考試期間,由監(jiān)考人員發(fā)現坐錯考場,繼續(xù)原地參加考試的,按坐錯考場記錄;閱卷期間發(fā)現考生坐錯考場,經查屬于*的,按*記錄;不屬于*且沒有書面說明的,按坐錯考場記錄。同時,監(jiān)考人員還在不停地提醒考生注意在關閉手機之前一定要關掉鬧鈴,“一旦鬧鈴響了,也算作弊”。
此外,北青報記者還看到,考場內還支起了全功能作弊屏蔽儀,對所有無線信號予以屏蔽。同時,金屬探測儀、無線電監(jiān)測車也同時“上崗”。相關負責人表示,國考對作弊實行“零容忍”,像一些做成橡皮、簽字筆模樣的接收器都曾經被查抄過。
而從今年的考題來看,習總書記有關黨風建設的講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注點都有所體現。申論題目更暗合了“下基層、接地氣”的要求,關注心理健康、幸福指數,將“中國夢”也蘊含其中,讓考生們更可以感同身受地發(fā)表意見。國考專家表示,申論考試首次延長的30分鐘將更有利于有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強大的考生取得好成績。
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副司長彭忠寶表示,根據往年的數據,“國考”筆試棄考現象并非鮮見。2013年度國考,報考人數150萬,而實際參考考生為111.7萬,棄考人數逾38萬;2012年度國考報名人數為133萬人,最終37萬人棄考。從這三年的走勢來看,棄考者一年比一年多。對此有專家指出,因為越來越多的職位開始需要有工作經驗者,一部分人臨考“變卦”并不稀奇,可以理解。
文/本報記者 解麗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試題分析
習近平中紀委講話入考題
昨天上午的行政能力測試題目,題量未變、難度適中,但增加了趣味性。像中學生異性交往是否弊大于利、該不該讓小孩玩電腦游戲、廚師與炒魷魚等題目,答起題來頗讓考生感覺輕松。不過,行測題一貫的追逐時事的作風并未改變,像第一道題就將習總書記于1月22日在中紀委全會上的講話“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加了進去。同時,有關霧霾、煙花爆竹的燃放等都有體現。而在資料分析題中,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有關就業(yè)、交通擁堵、水電等方面的熱點一一登場。國考專家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時,距離國考僅僅12天,“這種快速反應,正體現了國考的職責性,熟悉三中全會熱點的考生具有絕對優(yōu)勢”。
申論規(guī)避經濟問題 關注心理健康
下午的申論考試時間,首次延長至180分鐘。對于這多出的30分鐘,中公國考專家表示,論試卷的材料、題量和題型并沒有太大變化,這多出來的時間就是要給考生充分時間作答,增加考試的科學性,體現能力區(qū)分度。
據了解,此次申論省部級(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和地市級分別有一套考題,但都聚焦于公眾的“心理問題”。省級考題,圍繞“培育理性社會心態(tài)”展開,涉及“社會心理問題產生的背景”、“當前社會心理缺失的問題”等等諸多問題。而地市級考題,關注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大眾幸福感。華圖國考專家指出,話題雖然在形式上規(guī)避了“經濟”上的大話題,但是卻考查了由于經濟快速發(fā)展覆蓋下的人們的精神缺失、心理焦躁等社會問題,“主題很微觀,就更容易引發(fā)考生的共鳴。考生以此思路來成文,就抓到了精髓”。
部分真題
1.人圍坐在一起輪流表演節(jié)目,他們按順序從1到3依次不重復地報數,數到3的人出來表演節(jié)目,并且表演過的人不再參加報數,那么在僅剩一個人沒表演過節(jié)目的時候,共報數多少人次?
A.77 B.57 C.117 D.87
2. 廚師:炒魷魚與哪一組在邏輯關系上最為貼近、相似或匹配?
A.法官:和稀泥 B.司機:開天窗
C.高手:擺擂臺 D腳夫:撂挑子
3.《人民日報》評論指出:“一個人揮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別人鼻子的地方?!毕铝锌梢源嬖撛u論的名言是?
A.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
B.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
C.法律是自由的保姆
D.自由只服從法律
>>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答案
“2014年國考昨天舉行,111.95萬人在全國48個城市參加了2014年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考試錄用公共科目筆試,“爭搶”19538只“飯碗”,錄用率達到57:1 ,高于2013年。其中,北京近10萬人參加考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國考通過報名審查的有152萬人,這意味著有40萬人棄考,為三年來之最?!?BR> 昨日,本市16區(qū)縣的147個考點、3177個考場迎來了94814名考生,參加一年一度的國考。
上午8時,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四中門前看到,已經有不少考生早早守候在門外。有的考生甚至為了考試,提前一晚就住在了附近的旅館。8點20分,考生開始陸續(xù)進場,監(jiān)考人員仔細核對著身份證、準考證以及考場號,“千萬別弄錯了考場,坐錯了再弄個取消資格,不劃算?!痹瓉?,今年的國考考試規(guī)定更加細化,規(guī)定考試前期,考生主動提出走錯了考場,經主考同意繼續(xù)考試的,應作記錄,不作違紀處理;考試期間,由監(jiān)考人員發(fā)現坐錯考場,繼續(xù)原地參加考試的,按坐錯考場記錄;閱卷期間發(fā)現考生坐錯考場,經查屬于*的,按*記錄;不屬于*且沒有書面說明的,按坐錯考場記錄。同時,監(jiān)考人員還在不停地提醒考生注意在關閉手機之前一定要關掉鬧鈴,“一旦鬧鈴響了,也算作弊”。
此外,北青報記者還看到,考場內還支起了全功能作弊屏蔽儀,對所有無線信號予以屏蔽。同時,金屬探測儀、無線電監(jiān)測車也同時“上崗”。相關負責人表示,國考對作弊實行“零容忍”,像一些做成橡皮、簽字筆模樣的接收器都曾經被查抄過。
而從今年的考題來看,習總書記有關黨風建設的講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注點都有所體現。申論題目更暗合了“下基層、接地氣”的要求,關注心理健康、幸福指數,將“中國夢”也蘊含其中,讓考生們更可以感同身受地發(fā)表意見。國考專家表示,申論考試首次延長的30分鐘將更有利于有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強大的考生取得好成績。
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副司長彭忠寶表示,根據往年的數據,“國考”筆試棄考現象并非鮮見。2013年度國考,報考人數150萬,而實際參考考生為111.7萬,棄考人數逾38萬;2012年度國考報名人數為133萬人,最終37萬人棄考。從這三年的走勢來看,棄考者一年比一年多。對此有專家指出,因為越來越多的職位開始需要有工作經驗者,一部分人臨考“變卦”并不稀奇,可以理解。
文/本報記者 解麗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試題分析
習近平中紀委講話入考題
昨天上午的行政能力測試題目,題量未變、難度適中,但增加了趣味性。像中學生異性交往是否弊大于利、該不該讓小孩玩電腦游戲、廚師與炒魷魚等題目,答起題來頗讓考生感覺輕松。不過,行測題一貫的追逐時事的作風并未改變,像第一道題就將習總書記于1月22日在中紀委全會上的講話“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加了進去。同時,有關霧霾、煙花爆竹的燃放等都有體現。而在資料分析題中,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有關就業(yè)、交通擁堵、水電等方面的熱點一一登場。國考專家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時,距離國考僅僅12天,“這種快速反應,正體現了國考的職責性,熟悉三中全會熱點的考生具有絕對優(yōu)勢”。
申論規(guī)避經濟問題 關注心理健康
下午的申論考試時間,首次延長至180分鐘。對于這多出的30分鐘,中公國考專家表示,論試卷的材料、題量和題型并沒有太大變化,這多出來的時間就是要給考生充分時間作答,增加考試的科學性,體現能力區(qū)分度。
據了解,此次申論省部級(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和地市級分別有一套考題,但都聚焦于公眾的“心理問題”。省級考題,圍繞“培育理性社會心態(tài)”展開,涉及“社會心理問題產生的背景”、“當前社會心理缺失的問題”等等諸多問題。而地市級考題,關注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大眾幸福感。華圖國考專家指出,話題雖然在形式上規(guī)避了“經濟”上的大話題,但是卻考查了由于經濟快速發(fā)展覆蓋下的人們的精神缺失、心理焦躁等社會問題,“主題很微觀,就更容易引發(fā)考生的共鳴。考生以此思路來成文,就抓到了精髓”。
部分真題
1.人圍坐在一起輪流表演節(jié)目,他們按順序從1到3依次不重復地報數,數到3的人出來表演節(jié)目,并且表演過的人不再參加報數,那么在僅剩一個人沒表演過節(jié)目的時候,共報數多少人次?
A.77 B.57 C.117 D.87
2. 廚師:炒魷魚與哪一組在邏輯關系上最為貼近、相似或匹配?
A.法官:和稀泥 B.司機:開天窗
C.高手:擺擂臺 D腳夫:撂挑子
3.《人民日報》評論指出:“一個人揮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別人鼻子的地方?!毕铝锌梢源嬖撛u論的名言是?
A.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
B.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
C.法律是自由的保姆
D.自由只服從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