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高中數學教學計劃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新學期高中數學教學計劃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指導思想與總目標:
    根據學校相關處室、教研組、年級組要求,高一數學備課組以提升學生學習質量、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重點。本組8位教師加強集體研討,團結和諧、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配合教研組積極推進“五步導學”課題研究,落實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基本要求,努力提高教師研修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確保期末團體平均分位居萬州區(qū)同級學校前4名。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將完成“《數學①》必修”和“《數學④》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A版)的學習,教學輔助材料有《三維設計》和自愿訂閱學習方法報部分單元練習及學法指導閱讀材料?! 《?、教學目標與要求
    (一) 前半期完成《數學①》主要涉及三章內容:
    第一章 集合與函數的概念(約13學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數學內容時的簡潔性、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數學對象,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1.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間的包含與相等關系,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與空集的含義;
    3.理解補集的含義,會求在給定集合中某個集合的補集;
    4.理解兩個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滲透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方法;
    6.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類比得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等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二章 函數的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Ⅰ(約14學時)
    教學本章時應立足于現實生活從具體問題入手,以問題為背景,按照“問題情境—數學活動—意義建構—數學理論—數學應用—回顧反思”的順序結構,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歸納、抽象、概括,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函數是探索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基本規(guī)律的工具和語言,學會用函數的思想、變化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的。
    1.了解函數概念產生的背景,學習和掌握函數的概念和性質,能借助函數的知識表述、刻畫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
    2.理解有理指數冪的意義,掌握有理指數冪的運算性質;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理解對數的概念,掌握對數的運算性質,掌握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了解冪函數的概念和性質,知道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時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guī)律的重要數學模型;
    3.了解函數與方程之間的關系;會用二分法求簡單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數模型及其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與探究能力、數學建模能力以及數學交流的能力。
    第三章 函數的應用(約9學時)
    結合實際問題,感受運用函數概念建立模型的過程和方法,體會函數在數學和其他學科中的重要性,初步運用函數思想理解和處理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簡單問題。學生還將學習利用函數的性質求方程的近似解,體會函數與方程的有機聯系。
    1、結合二次函數的圖象,判斷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個數,從而了解函數的零點與方程根的聯系。
    2、根據具體函數的圖象,能夠借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相應方程的近似解,了解這種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計算工具,比較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以及冪函數增長差異;結合實例體會直線上升、指數爆炸、對數增長等不同函數類型增長的含義。
    4、收集一些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數模型(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分段函數等)的實例,了解函數模型的廣泛應用。
    (二)后半期完成《數學④》主要涉及三章內容:
    第一章 三角函數(約16學時)
    通過本章學習,有助于學生認識三角函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三角函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廣泛應用,從中感受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分析現實世界、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發(fā)展數學應用意識。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理解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及誘導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數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第二章 平面向量(約12學時)
    在本章中讓學生了解平面向量豐富的實際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運算的意義,能用向量的語言和方法表述和解決數學和物理中的一些問題,發(fā)展運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和向量數乘的運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標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會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解決有關角度和垂直的問題。
    第三章 三角恒等變換(約8學時)
    通過推導兩角和與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積化和差、和差化積、半角公式的過程,讓學生在經歷和參與數學發(fā)現活動的基礎上,體會向量與三角函數的聯系、向量與三角恒等變換公式的聯系,理解并掌握三角變換的基本方法。
    1.掌握兩角和與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能正確運用三角公式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式的化簡、求值和恒等式證明。
    三、教學常規(guī)要求及建議(要點)
    根據學校對教師的常規(guī)要求,結合本備課組實際,擬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望老師們自覺執(zhí)行,落實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拉同行的后腿,力求各班級之間平均分的差距達到學校要求。
    1、做好傳、幫、帶工作,達到學校教務處要求。本組新分1青年教師,中二1人、中一教師2人,高級教師4人,在學校要求參加集體聽課、交流的教研活動之外,組內教師之間不定時地聽隨堂課并交流不少于聽課總數的半。
    2、集體參加組內專題備課2—3次,每次中心發(fā)言人應有發(fā)言材料準備,其他教師補充發(fā)言記錄。
    3、教師每周全收、批學生作業(yè)次數不低于上課總節(jié)數的五分之三(正常上課沒周收改作業(yè)至少3次。
    3、每節(jié)課應有教學目標、重點,突出解決的問題和方法、過程。
    4、做好教學反思(每周至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