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2014年自主招生生命科學復習訓練題的文章,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發(fā)展史
時間
公園6世紀16世紀16世紀末17世紀18世紀1838~1839 1859年19世紀1911年1953年1997年國籍北魏明荷蘭英瑞典德英奧地利美美英英
人物賈思勰李時珍詹森胡克林奈
施萊登&施旺達爾文孟德爾摩爾根沃森克里克
成就
《齊民要術》《本草綱目》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生物分類法則細胞學說
《物種起源》&進化論
豌豆雜交實驗&生物遺傳基本規(guī)律
進一步揭示遺傳機制:染色體遺傳機制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克隆羊“多利”
常見維生素缺乏癥及癥狀
斜體字為本人補充,不完全正確
維生素A缺乏會引起皮脂腺的分泌量和排汗量減少,使皮膚干燥,呼吸道感染、眼部干燥、畏光、多淚、視物模糊、膚色變淺,皺紋生成,皮膚增厚和脫屑,也可造成皮脂腺阻塞,形成膿瘡。
最主要:夜盲癥,即夜視力的下降。
附:人眼在晚上看不到色彩的原因:視網(wǎng)膜上的視錐細胞不工作。(也是導致色盲的原因) 維生素A來源:胡蘿卜、動物肝臟、綠葉蔬菜。、 又名:視黃醇
維生素B1缺乏:在腳掌處有灼熱感,重者出現(xiàn)心悸、氣短等腳氣病等癥狀。會引起消化不良,有時還會引起手腳發(fā)麻及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最主要:腳氣病。 注意:腳氣病與腳氣是兩種完全完全不搭界的病。腳氣病也稱富貴病,因多見于富人而得名。 主要來源:(應該是)粗糧,具體什么粗糧不清楚
都市人常缺乏維生素B1,因為大多數(shù)大米經(jīng)過多遍淘洗和蒸煮導致維生素B1大量流失。 煮稀飯時加入小蘇打可使口感更好,但會使維生素B1大量損失。 又名:硫胺素
維生素B2缺乏:易發(fā)生口角炎、唇炎、舌炎,口臭、失眠、頭痛、精神倦怠、皮膚“出油”,頭皮屑增多,同時會出現(xiàn)皮膚變粗糙、口角皸裂、頭發(fā)部落或變成灰白色。
維生素B6缺乏:出現(xiàn)濕疹、皮膚瘙癢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或障礙。會導致肌肉痙攣、外傷不愈合,孕婦缺乏則會過度惡心、嘔吐。
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導致皮膚出血、脫屑、增厚、牙齦出血、牙齒脫落。齒齦紫腫且容易出血,眼膜、皮膚易出血,傷口不易愈合,不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容易感冒。 是最早發(fā)現(xiàn)的維生素,原來命名為維他命的就是它。
受熱或遇大量水極易流失,故蔬菜不能長時間水煮。
來源:綠色蔬菜,水果。
維生素B12缺乏:會引起貧血、口角炎、四肢皮膚變得脆弱,手指易出小傷,皮膚蒼白、毛發(fā)稀黃、精神不振、嘔吐、腹瀉。同時會產(chǎn)生知覺障礙(如人走在棉絮上感覺)。
維生素K缺乏:皮膚易出血。 這個講的不全,應該是降低了凝血功能。
附:人體自然止血原因:血液中的血小板
是水溶性維生素
缺乏維生素D時,頭部會多汗,兒童則可患軟骨病,成人可得骨質(zhì)軟化病。
補充:骨質(zhì)疏松癥,習慣性骨折(好像不是叫這個名字)
維生素D可幫助鈣離子在人體內(nèi)運輸,有助兒童骨骼及牙齒的發(fā)育
缺乏維生素E時,可出現(xiàn)四肢乏力、易出汗、皮膚干燥、頭發(fā)分叉、婦女痛經(jīng)等癥狀。
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維生素E的缺乏癥不常見,但維生素E膠囊可作為習慣性流產(chǎn)的替代性治療。 切不可為美容目的長期服用,否則導致卵巢功能紊亂
其他各種常見元素缺乏癥:
缺鐵性貧血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認的四大營養(yǎng)缺乏癥之一。
碘缺乏 嬰兒:嬰兒甲狀腺功能低下、嬰兒甲狀腺腫
可通過攝入海產(chǎn)品(如海帶、紫菜)補充碘元素
含碘鹽的添加劑是碘酸鉀KIO3。原先添加劑為KI 但口感苦澀。
不能用米湯檢驗含碘鹽。
兒童及青少年:青少年甲狀腺低下、甲狀腺腫、精神功能受損、發(fā)育遲緩、呆小病
成人:甲狀腺腫及其迸發(fā)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精神功能受損
碘過多可能會導致諸如高碘甲狀腺腫、碘致甲狀腺功能亢進、碘致甲狀腺功能減低甚至是甲狀腺腫瘤等疾病
可以通過自己加工無碘鹽的方法將碘鹽中的碘成分去掉,就是先將碘鹽撒入鍋中,在火上加熱約五分鐘后,食鹽中的碘便會充分揮發(fā)出去。
―――――――――――――――――――――――――――――――――――――――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漿中除去纖維蛋白分離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或指纖維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漿。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營養(yǎng)物質(zhì)、提供激素和各種生長因子、提供結合蛋白、提供促接觸和伸展因子使細胞貼壁免受機械損傷、對培養(yǎng)中的細胞起到某些保護作用。
如將血液自血管內(nèi)抽出,放入試管中,不加抗凝劑,則凝血反應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膠凍。凝血塊收縮,其周圍所析出之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經(jīng)離心取得。
血漿的絕大部分是水(體積的90%)
――――――――――――――――――――――――――――――――――――――― 附:血液滴入植物油隔絕空氣并靜止12H后分層:
最上:植物油隔絕空氣
上:淡淡淡淡黃色,近澄清,液狀:血漿
中:(薄薄一層,乳黃色?)血小板+白細胞
最下層:紅細胞(量少,大約試管的1/3)
―――――――――――――――――――――――――――――――――――――――
擴展:血型科學發(fā)展史之一:血型的由來
紅細胞血型是根據(jù)血液中的紅細胞表面抗原來劃分的,根據(jù)抗原種類的不同,常見的有20多個分類系統(tǒng),ABO血型系統(tǒng)只是其中的一個,只不過由于發(fā)現(xiàn)得最早,由與輸血的關系最密切,所以廣為人知。在20世紀之前,西方醫(yī)生已嘗試過對失血過多的病人進行輸血,但往往導致死亡。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蘭特斯坦納(K.Landsteiner)發(fā)現(xiàn)輸血失敗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導致另一些人的紅細胞凝聚,但在某些組臺卻又不會發(fā)生這種情況。第二年,他從各位同事那里采集了血樣,對紅細胞進行了檢測,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兩類抗原,他分別命名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稱之為A型,有B抗原的他稱之為B型,兩種抗原都沒有的;稱之為C型或零型(后來改稱O型)。又過了一年,他的兩名學生采集了更多的血樣,發(fā)現(xiàn)有的同時存在A和B兩種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體內(nèi)原先沒有某一種抗原,從食物中吸人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會在血清中出現(xiàn)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體,B型血清中有抗A抗體,O型血清同時存在這兩種抗體,而AB型血清沒有這兩種抗體。輸血出現(xiàn)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種血清中的抗體(抗A或抗B)與另一種不同血型的紅細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輸給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輸給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0型;O型可以輸給任何型,但只能接受0型;AB型只能輸給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輸血前,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鑒定,并在體外檢測二者相混不發(fā)生凝聚,就可以避免因輸血凝聚反應導致生命危險。由于這個發(fā)現(xiàn),蘭特斯坦納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在1924年,伯恩斯坦(F.Bernstein)發(fā)現(xiàn)了ABO血型的遺傳機制。它是由一對等位基因(各從父母得到一個)控制、嚴格按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的。等位基因A和B是顯性基因,O是隱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現(xiàn)為A型,BB和BO表現(xiàn)為B型,AB表現(xiàn)為AB型,OO表現(xiàn)為0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與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決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親和A型母親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們可以推斷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親生,即可以根據(jù)血型排除親生父親或母親(但不能確認),這是法醫(yī)做親子鑒定的一種手段。后來發(fā)現(xiàn)A、B、O基因還各有不同變異,目前已發(fā)現(xiàn)14種A基因(以A1,A2„„表示)、14種B基因和8種0基因。
―――――――――――――――――――――――――――――――――――――――
紅細胞凝集現(xiàn)象與人ABO血型鑒定
目的原理 人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系統(tǒng)的凝集原,血漿內(nèi)含有非對應的凝集素。當相應的凝集原、凝集素相互作用時,就產(chǎn)生紅細胞的凝集。可依此用標準血清判定被測定人紅細胞上凝集原的類型,即血型。
實驗對象與用品 人。雙凹玻片(或載玻片)、一次性刺血針、玻璃棒、酒精棉球、標準血清。
方法步驟
1.取一干潔雙凹玻片,在左、右上角標好“A”、“B”字樣,分別滴入抗A(即B型)、抗B(即A型)標準血清1滴。
2.人指尖、采血針消毒,待酒精揮發(fā)后采血。用干
潔玻棒兩端各蘸取一滴血液,分別與一種標準血清混勻(切
勿混用),室溫下靜置幾分鐘,觀察。
3.觀察判定:如果紅細胞聚集成團,雖經(jīng)振蕩或輕
輕攪動亦不散開,為“凝集”現(xiàn)象(見圖6-1);紅細胞散在
均勻分布或雖似成團,一經(jīng)振蕩即散開,則為未凝集或“假
凝集”。按下表判定血型。
加抗A血清 + - + -
現(xiàn)象 受試血
加抗B血清 - + + -
血型 A B AB O
注“+”為凝集,“-”為不凝集
生物發(fā)展史
時間
公園6世紀16世紀16世紀末17世紀18世紀1838~1839 1859年19世紀1911年1953年1997年國籍北魏明荷蘭英瑞典德英奧地利美美英英
人物賈思勰李時珍詹森胡克林奈
施萊登&施旺達爾文孟德爾摩爾根沃森克里克
成就
《齊民要術》《本草綱目》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生物分類法則細胞學說
《物種起源》&進化論
豌豆雜交實驗&生物遺傳基本規(guī)律
進一步揭示遺傳機制:染色體遺傳機制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克隆羊“多利”
常見維生素缺乏癥及癥狀
斜體字為本人補充,不完全正確
維生素A缺乏會引起皮脂腺的分泌量和排汗量減少,使皮膚干燥,呼吸道感染、眼部干燥、畏光、多淚、視物模糊、膚色變淺,皺紋生成,皮膚增厚和脫屑,也可造成皮脂腺阻塞,形成膿瘡。
最主要:夜盲癥,即夜視力的下降。
附:人眼在晚上看不到色彩的原因:視網(wǎng)膜上的視錐細胞不工作。(也是導致色盲的原因) 維生素A來源:胡蘿卜、動物肝臟、綠葉蔬菜。、 又名:視黃醇
維生素B1缺乏:在腳掌處有灼熱感,重者出現(xiàn)心悸、氣短等腳氣病等癥狀。會引起消化不良,有時還會引起手腳發(fā)麻及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最主要:腳氣病。 注意:腳氣病與腳氣是兩種完全完全不搭界的病。腳氣病也稱富貴病,因多見于富人而得名。 主要來源:(應該是)粗糧,具體什么粗糧不清楚
都市人常缺乏維生素B1,因為大多數(shù)大米經(jīng)過多遍淘洗和蒸煮導致維生素B1大量流失。 煮稀飯時加入小蘇打可使口感更好,但會使維生素B1大量損失。 又名:硫胺素
維生素B2缺乏:易發(fā)生口角炎、唇炎、舌炎,口臭、失眠、頭痛、精神倦怠、皮膚“出油”,頭皮屑增多,同時會出現(xiàn)皮膚變粗糙、口角皸裂、頭發(fā)部落或變成灰白色。
維生素B6缺乏:出現(xiàn)濕疹、皮膚瘙癢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或障礙。會導致肌肉痙攣、外傷不愈合,孕婦缺乏則會過度惡心、嘔吐。
維生素C缺乏:會引起壞血病,導致皮膚出血、脫屑、增厚、牙齦出血、牙齒脫落。齒齦紫腫且容易出血,眼膜、皮膚易出血,傷口不易愈合,不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容易感冒。 是最早發(fā)現(xiàn)的維生素,原來命名為維他命的就是它。
受熱或遇大量水極易流失,故蔬菜不能長時間水煮。
來源:綠色蔬菜,水果。
維生素B12缺乏:會引起貧血、口角炎、四肢皮膚變得脆弱,手指易出小傷,皮膚蒼白、毛發(fā)稀黃、精神不振、嘔吐、腹瀉。同時會產(chǎn)生知覺障礙(如人走在棉絮上感覺)。
維生素K缺乏:皮膚易出血。 這個講的不全,應該是降低了凝血功能。
附:人體自然止血原因:血液中的血小板
是水溶性維生素
缺乏維生素D時,頭部會多汗,兒童則可患軟骨病,成人可得骨質(zhì)軟化病。
補充:骨質(zhì)疏松癥,習慣性骨折(好像不是叫這個名字)
維生素D可幫助鈣離子在人體內(nèi)運輸,有助兒童骨骼及牙齒的發(fā)育
缺乏維生素E時,可出現(xiàn)四肢乏力、易出汗、皮膚干燥、頭發(fā)分叉、婦女痛經(jīng)等癥狀。
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維生素E的缺乏癥不常見,但維生素E膠囊可作為習慣性流產(chǎn)的替代性治療。 切不可為美容目的長期服用,否則導致卵巢功能紊亂
其他各種常見元素缺乏癥:
缺鐵性貧血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認的四大營養(yǎng)缺乏癥之一。
碘缺乏 嬰兒:嬰兒甲狀腺功能低下、嬰兒甲狀腺腫
可通過攝入海產(chǎn)品(如海帶、紫菜)補充碘元素
含碘鹽的添加劑是碘酸鉀KIO3。原先添加劑為KI 但口感苦澀。
不能用米湯檢驗含碘鹽。
兒童及青少年:青少年甲狀腺低下、甲狀腺腫、精神功能受損、發(fā)育遲緩、呆小病
成人:甲狀腺腫及其迸發(fā)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精神功能受損
碘過多可能會導致諸如高碘甲狀腺腫、碘致甲狀腺功能亢進、碘致甲狀腺功能減低甚至是甲狀腺腫瘤等疾病
可以通過自己加工無碘鹽的方法將碘鹽中的碘成分去掉,就是先將碘鹽撒入鍋中,在火上加熱約五分鐘后,食鹽中的碘便會充分揮發(fā)出去。
―――――――――――――――――――――――――――――――――――――――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漿中除去纖維蛋白分離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或指纖維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漿。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營養(yǎng)物質(zhì)、提供激素和各種生長因子、提供結合蛋白、提供促接觸和伸展因子使細胞貼壁免受機械損傷、對培養(yǎng)中的細胞起到某些保護作用。
如將血液自血管內(nèi)抽出,放入試管中,不加抗凝劑,則凝血反應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膠凍。凝血塊收縮,其周圍所析出之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經(jīng)離心取得。
血漿的絕大部分是水(體積的90%)
――――――――――――――――――――――――――――――――――――――― 附:血液滴入植物油隔絕空氣并靜止12H后分層:
最上:植物油隔絕空氣
上:淡淡淡淡黃色,近澄清,液狀:血漿
中:(薄薄一層,乳黃色?)血小板+白細胞
最下層:紅細胞(量少,大約試管的1/3)
―――――――――――――――――――――――――――――――――――――――
擴展:血型科學發(fā)展史之一:血型的由來
紅細胞血型是根據(jù)血液中的紅細胞表面抗原來劃分的,根據(jù)抗原種類的不同,常見的有20多個分類系統(tǒng),ABO血型系統(tǒng)只是其中的一個,只不過由于發(fā)現(xiàn)得最早,由與輸血的關系最密切,所以廣為人知。在20世紀之前,西方醫(yī)生已嘗試過對失血過多的病人進行輸血,但往往導致死亡。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蘭特斯坦納(K.Landsteiner)發(fā)現(xiàn)輸血失敗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導致另一些人的紅細胞凝聚,但在某些組臺卻又不會發(fā)生這種情況。第二年,他從各位同事那里采集了血樣,對紅細胞進行了檢測,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兩類抗原,他分別命名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稱之為A型,有B抗原的他稱之為B型,兩種抗原都沒有的;稱之為C型或零型(后來改稱O型)。又過了一年,他的兩名學生采集了更多的血樣,發(fā)現(xiàn)有的同時存在A和B兩種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體內(nèi)原先沒有某一種抗原,從食物中吸人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會在血清中出現(xiàn)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體,B型血清中有抗A抗體,O型血清同時存在這兩種抗體,而AB型血清沒有這兩種抗體。輸血出現(xiàn)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種血清中的抗體(抗A或抗B)與另一種不同血型的紅細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輸給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輸給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0型;O型可以輸給任何型,但只能接受0型;AB型只能輸給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輸血前,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鑒定,并在體外檢測二者相混不發(fā)生凝聚,就可以避免因輸血凝聚反應導致生命危險。由于這個發(fā)現(xiàn),蘭特斯坦納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在1924年,伯恩斯坦(F.Bernstein)發(fā)現(xiàn)了ABO血型的遺傳機制。它是由一對等位基因(各從父母得到一個)控制、嚴格按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的。等位基因A和B是顯性基因,O是隱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現(xiàn)為A型,BB和BO表現(xiàn)為B型,AB表現(xiàn)為AB型,OO表現(xiàn)為0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與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決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親和A型母親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們可以推斷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親生,即可以根據(jù)血型排除親生父親或母親(但不能確認),這是法醫(yī)做親子鑒定的一種手段。后來發(fā)現(xiàn)A、B、O基因還各有不同變異,目前已發(fā)現(xiàn)14種A基因(以A1,A2„„表示)、14種B基因和8種0基因。
―――――――――――――――――――――――――――――――――――――――
紅細胞凝集現(xiàn)象與人ABO血型鑒定
目的原理 人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系統(tǒng)的凝集原,血漿內(nèi)含有非對應的凝集素。當相應的凝集原、凝集素相互作用時,就產(chǎn)生紅細胞的凝集。可依此用標準血清判定被測定人紅細胞上凝集原的類型,即血型。
實驗對象與用品 人。雙凹玻片(或載玻片)、一次性刺血針、玻璃棒、酒精棉球、標準血清。
方法步驟
1.取一干潔雙凹玻片,在左、右上角標好“A”、“B”字樣,分別滴入抗A(即B型)、抗B(即A型)標準血清1滴。
2.人指尖、采血針消毒,待酒精揮發(fā)后采血。用干
潔玻棒兩端各蘸取一滴血液,分別與一種標準血清混勻(切
勿混用),室溫下靜置幾分鐘,觀察。
3.觀察判定:如果紅細胞聚集成團,雖經(jīng)振蕩或輕
輕攪動亦不散開,為“凝集”現(xiàn)象(見圖6-1);紅細胞散在
均勻分布或雖似成團,一經(jīng)振蕩即散開,則為未凝集或“假
凝集”。按下表判定血型。
加抗A血清 + - + -
現(xiàn)象 受試血
加抗B血清 - + + -
血型 A B AB O
注“+”為凝集,“-”為不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