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門小學入學測試家長也要考 本質是拼爹

字號:

這篇《最熱門小學入學測試家長也要考 本質是拼爹》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據(jù)《武漢晨報》報道,武漢實驗外校小學部近日進行入學測試,既考孩子,又考家長。據(jù)悉,6000余人報名參考,小學本部僅招240人,錄取比例達1:25,堪稱武漢市“最熱門小學”。另據(jù)《廣州日報》報道,知情人士稱,家長成績將占總成績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該小學一負責人表示,這樣是為了讓家長與學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讓家長掌握正確教育方法。
    “兒子上小學,老子先考試?”如果父母是文盲,孩子豈不是沒學可上?這事兒乍聽上去匪夷所思,但考慮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期內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現(xiàn)狀,部分公眾認為此舉不失為次優(yōu)選擇。
    反對
    考爹的本質是拼爹
    孩子無法選擇誰來做自己的“爹”,但可以靠自己的選擇來改變命運。社會有義務,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改變命運的公平機會。在眾多的機會中,教育公平是核心與基礎,而小學教育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礎中的基礎。將“爹”的因素納入小學招考,無論怎么解釋,本質上仍難逃“拼爹”的聯(lián)想。
    是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家長、全社會的事情。要一所小學來改變全社會,確實有點勉為其難,但改變家長,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思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通過考試來引導家長,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一旦將家長的考試成績計入總分,無論占多大的比例,無論初衷是不是為了“拼爹”,都將一個“個人賽”變成了一個“團體賽”,性質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出生貧困家庭、文化素質低的家庭,孩子的學前教育本身就有可能落后,入學考試本身就有不公平的地方;再考家長,家長的成績計入總分,實際上就制造了第二次不公平。更加吊詭的是,這所學校只表示“家長成績將納入考試總分”,具體是什么“游戲規(guī)則”卻不透明,要靠“知情人士”來透露。一場考試,參考之前,就分為了“知情人士”和“非知情人士”,這種考試能夠說公平嗎?如果要深究,除了學校決策者之外,究竟哪些人是“知情人士”,“知情人士”是通過什么渠道知情的,這些人究竟知道哪些情況,實際上都是影響公平的重要因素。
    此外,《義務教育法》早就明確規(guī)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蔽錆h實驗外國語學校小學部作為武漢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學校,通過考試入學,本身就是違法的。郭文婧
    貌似公平實則不公
    這種既考兒子又考老子的招考方法,看似公平、合理,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就不能發(fā)現(xiàn),其中,所隱藏的玄機相當深奧。現(xiàn)在,家長因教育程度、工作崗位、業(yè)務特長存在的差別特別大,學校所出試卷在解答時,家長在考試時肯定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對于那些學歷高、時間多、水平高的家長,他們在考試時,就要比那些學歷低、時間緊、學識差的家長要考得好,如此一考考出了社會地位的差別,也考出了孩子就學的差別。當那些學歷低、時間緊、學識差的家長考試“分不如人”無法讓孩子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時,他們也就不會把怨氣發(fā)泄到學校招生不公上了,而是自嘆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拖了孩子的后腿。
    的社會不公是讓每一個家庭的孩子無法享受到同樣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而學校作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提供者,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一碗水端平了”,以體現(xiàn)出社會公平。事實上,學校采取既考兒子又考老子的招考方法,表面上是“讓家長與學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讓家長掌握正確教育方法”,實質上是通過一種考家長的方法把那些低水平的家長淘汰出局,此舉不僅是對學歷低、時間緊、學識差的家長的一種歧視,也是在制造孩子不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的社會差別,帶給社會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影響到家長教育孩子的自信,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對此,教育主管部門對于這種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既考兒子又考老子的“瞎折騰”不能聽之任之,而應該堅決禁止。井水明
    理解
    也是一種公平嘗試
    僅招240人的小學吸引了6000余人報名,在對學生進行測評的同時“考家長”,恐怕也是無奈的現(xiàn)實之舉。這樣的做法引起了輿論的質疑——“孩子受教育機會應該是均等的,不能因父母可能存在缺失,而失去享受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边@話沒有什么錯。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有限、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競爭。即便學校不采取“考家長”的方式,肯定也會推出其他的“優(yōu)勝劣汰”舉措,這是毫無疑問的。譬如收取“擇校費”。
    “考家長”的另類與擇校費的盛行,其實都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催生的“產物”。與擇校費相比,“考家長”無疑是一種次優(yōu)的選擇路徑。一方面,可以督促家長重視家庭教育,自覺提升自身素質,對于學校教育是一個有力的補充;另一方面,不設財富門檻的“考家長”,讓所有家庭無論貧富都站在了一個起跑線上,“考出來的公平”終歸比“花錢可以買到的公平”更具有相對公平的內涵和價值。我們質疑“考家長”導致了另外一種不公平,實際上回頭來想想,就事論事,與其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異化成“教育消費”或者“關系人脈”獨享的蛋糕,還不如設置這樣一個“考家長”的競爭選拔入口。
    當然,從長遠來看,小學招考“考家長”的競爭門檻,有違教育公平和教育精神,只能是權宜之計。但實現(xiàn)教育資源均衡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政策不斷校正和投入不斷增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現(xiàn)實的語境下,“考家長”保證相對公平,并非惺惺作態(tài),學校的做法和態(tài)度是客觀理性的,沒有什么好指責的。陳一舟
    明考爹強于暗靠爹
    按理說,孩子是孩子,家長是家長,孩子和家長是兩碼事兒,要上小學的是孩子,可不是家長,干嗎要考家長呢?上小學能這樣株連九族嗎?這種考家長做法的公平合理性實在是值得懷疑,要知道來自不同行業(yè)、有著不同經(jīng)歷的家長們,文化素質和應試能力也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有的甚至相差懸殊,把家長們文化素質和應試能力上的優(yōu)勢和劣勢考出來,并且強加到小孩子頭上,還讓小孩子最后承擔責任,這是在搞教育還是成心要刁難孩子和家長?
    不過話還要說回來,這種“考爹”的方式雖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還是覺得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明里“考爹”總要比暗里“靠爹”強百倍啊!一所好學校所能夠容納的學生人數(shù)是有限的,而希望到這樣的學校求學的孩子卻遠超數(shù)倍,這就難免形成強烈的競爭。以往在很多地方,學生能否上好學校主要是“拼爹”,看的是家長的背景和能量,而這種“拼爹”的方式基本上拿不到桌面上,這種在灰暗陰影籠罩下的競爭,與公平、公正的要求相去更遠。而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種“考爹”,起碼把暗里起作用的因素,拿到了明面上,無形之中也向著真正的公平、公正前行了一步。
    所以我覺得,對這種做法還是不要一見就批,要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其所帶來的進步。對我們這個社會來說,只要有進步就好,就應該持歡迎態(tài)度,今天邁出了第一步,明天就可能會邁出具有積極意義的第二步,總是在不斷進步,這不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嗎?杜明駿
    觀察
    傷害教育公平的不是考家長
    說到底,傷害教育公平的不是考家長,而是“最熱門小學”的存在本身,就極不正常、極不合理、極不公平。既然有“最熱門小學”,也就有“相對熱門小學”、“普通小學”、“冷門小學”、“最冷門小學”……教育資源“有冷有熱”、“冷熱不均”,直接催生了“擇校熱”、“擇校費”,這才是傷害教育公平的“罪魁禍首”。
    盡管“最熱門小學”表面上不叫“重點學?!保聦嵣稀爸攸c學?!?,甚至“重點中的重點”已非它莫屬?!白顭衢T小學”考家長,更是在考地方政府、考有關部門——早該出手了,早該給考家長的“最熱門小學” 降降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