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模敲瓷畋闶墙逃?,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彼€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鄙罱逃龔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些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敖虒W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庇纱怂貏e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qū)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jié)?!啊觥衷跁郧f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逼浯芜@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梢娞招兄摹白觥笔墙⒃凇靶小钡幕A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fā)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里,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薄拔也恢溃屛覀円黄饋碜鰧嶒灠??!苯處煶蔀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二
忙完了縣第二教研片常規(guī)檢查、教學設計比賽等事宜,終于能靜下心來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慨于陶先生寬廣的視野、研究問題的深入,楊禮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想。以此為鏡,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與教學,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對待學生寬嚴有度“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是陶先生在評陳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引起了我對自己的教育技術的反思。自從擔任班主任以來,我時時處處對學生嚴格要求,雖然我嚴于律己,做出行為的表率,雖然我一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操心,但常常會感覺到學生在仰視著我,這眼神里有敬畏,這眼神里有躲閃,我常常會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吹教障壬倪@一句話,我頓悟到我過于信奉“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可能會讓我欲速則不達。特別是我現(xiàn)在教低年級學生更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此時要求可適當放寬一些。陶先生還提到類似的兩種有害兒童的心理: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讀后感《楊禮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想》。陶先生那么早就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有幸參加了“課堂實效”課題研究,讓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學合一”的理論,我知道了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得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jīng)驗來找其它的方法,解決其它的問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我已經(jīng)做好長期學習、實踐陶先生“教學合一”這一理論的準備。正如陶先生所說的“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如果教師只會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學習、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風??梢哉f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將會繼續(xù)影響、貫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模敲瓷畋闶墙逃?,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彼€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鄙罱逃龔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些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敖虒W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庇纱怂貏e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qū)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jié)?!啊觥衷跁郧f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逼浯芜@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梢娞招兄摹白觥笔墙⒃凇靶小钡幕A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fā)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里,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薄拔也恢溃屛覀円黄饋碜鰧嶒灠??!苯處煶蔀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二
忙完了縣第二教研片常規(guī)檢查、教學設計比賽等事宜,終于能靜下心來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慨于陶先生寬廣的視野、研究問題的深入,楊禮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想。以此為鏡,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與教學,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對待學生寬嚴有度“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是陶先生在評陳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引起了我對自己的教育技術的反思。自從擔任班主任以來,我時時處處對學生嚴格要求,雖然我嚴于律己,做出行為的表率,雖然我一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操心,但常常會感覺到學生在仰視著我,這眼神里有敬畏,這眼神里有躲閃,我常常會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吹教障壬倪@一句話,我頓悟到我過于信奉“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可能會讓我欲速則不達。特別是我現(xiàn)在教低年級學生更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此時要求可適當放寬一些。陶先生還提到類似的兩種有害兒童的心理: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讀后感《楊禮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想》。陶先生那么早就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有幸參加了“課堂實效”課題研究,讓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學合一”的理論,我知道了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得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jīng)驗來找其它的方法,解決其它的問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我已經(jīng)做好長期學習、實踐陶先生“教學合一”這一理論的準備。正如陶先生所說的“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如果教師只會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學習、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風??梢哉f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將會繼續(xù)影響、貫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