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新聞評論寫作試題
課程代碼:00658
請考生按規(guī)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毛澤東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說明文藝的提高和普及的問題,這是說理中的
A.運用群眾語言的方法
B.巧用詩文典故的方法
C.形象化描述的方法
D.有感而發(fā)的方法
2.錄像評論的基本結構原則是
A.雙線互補
B.圖像線的斷續(xù)性
C.聲音線的持續(xù)性
D.聲畫分離
3.編者按語的功能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提示說明、評價表態(tài)、提醒建議和
A.引導輿論
B.針砭時弊
C.判斷是非
D.補充強調
4.廣播評論在篇幅短小的前提下,兼顧“有物”和“易知”,就必須力求
A.省文
B.省意
C.加快播音節(jié)奏
D.多用成語典故
5.黨的報刊社論不僅代表編輯部發(fā)言,而且直接表達
A.省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B.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C.下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D.同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6.介于評論員文章與小言論之間的一種言論文體是
A.論壇評論
B.經(jīng)濟漫談
C.思想雜感
D.專欄評論
7.辦報刊要“采用‘明顯暢快’的平民式文字”,提出該主張的人是
A.王韜
B.鄒韜奮
C.范長江
D.張季鸞
8.述評區(qū)別于某些推理性評論的主要之點是
A.通過對大量新聞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B.邏輯性強
C.通過對大量背景材料進行歸納得出結論
D.說服力強
9.不同媒介的評論均應根據(jù)
A.自己受眾的特點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B.上級機關的要求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C.廣告客戶的要求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D.媒介的自身形式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10.新聞宣傳和新聞評論所贊譽的對象和源泉是
A.重大新聞事件和新聞典型
B.突發(fā)性新聞事件
C.社會生活中新人、新事、新經(jīng)驗、新氣象
D.基層的廣大干部和群眾
11.篇幅短,依附性強的一種新聞評論體裁是
A.評論員文章
B.短評
C.編者按語
D.述評
12.專欄評論的表述方式有贊譽式、論辯式、隨感式和
A.議論式
B.類比式
C.針砭式
D.討論式
13.出自毛澤東手筆的于1942年10月12日發(fā)表在延安《解放日報》社論《紅軍的偉大勝利》屬
A.闡述型社論
B.啟迪型社論
C評介型社論
D.論辯型社論
14.僅次于社論的重要評論是
A.短評
B.評論員文章
C.專欄評論
D.雜文
15.下面新聞評論的論據(jù)中,不屬于理論性論據(jù)的是
A.現(xiàn)行的法令、條例
B.公認的結論、論斷
C.具有典型性的人、事
D.帶有哲理性的格言、諺語
16.在新聞宣傳的各種方式中,直接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方式是
A.新聞調查
B.新聞評論
C.新聞報道
D.新聞論文
17.《“用誰誰行”還是“誰行用誰”》這則標題采用的修辭手法是
A.比喻法
B.比擬法
C.回環(huán)法
D.雙關法
18.新聞評論的感染力如何,首先要看它的
A.內容
B.修辭
C.語言
D.結構
19.選題和立論的前提是
A.熟讀經(jīng)典
B.善于決斷
C.調查研究
D.角度新穎
20.電視評論的標題由
A.單一的文字符號構成
B.單一的圖像符號構成
C.單一的聲音符號構成
D.多種傳播符號構成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新聞述評的類型有
A.經(jīng)驗述評
B.工作述評
C.思想述評
D.形勢述評
E.事件述評
22.雜文的主要特點有
A.文藝性的政論
B.強烈的戰(zhàn)斗性
C.生動潑辣
D.據(jù)實直書
E.簡潔精粹
23.新聞評論說理論述的基本要求是
A.論據(jù)和論點的結合
B.虛和實的結合
C.聲音和畫面的結合
D.破和立的結合
E.嚴肅和生動的結合
24.新聞評論結尾的方式有
A.呼應開頭
B.作出結論
C.提出呼吁
D.引發(fā)思考
E.舉一反三
25.新聞評論中批駁的方法有
A.用典型論據(jù)批駁錯誤觀點
B.揭穿對方論據(jù)的虛假
C.澄清概念,明辨是非
D.運用歸納式結構法
E.“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新聞評論寫作試題
課程代碼:00658
請考生按規(guī)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毛澤東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說明文藝的提高和普及的問題,這是說理中的
A.運用群眾語言的方法
B.巧用詩文典故的方法
C.形象化描述的方法
D.有感而發(fā)的方法
2.錄像評論的基本結構原則是
A.雙線互補
B.圖像線的斷續(xù)性
C.聲音線的持續(xù)性
D.聲畫分離
3.編者按語的功能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提示說明、評價表態(tài)、提醒建議和
A.引導輿論
B.針砭時弊
C.判斷是非
D.補充強調
4.廣播評論在篇幅短小的前提下,兼顧“有物”和“易知”,就必須力求
A.省文
B.省意
C.加快播音節(jié)奏
D.多用成語典故
5.黨的報刊社論不僅代表編輯部發(fā)言,而且直接表達
A.省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B.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C.下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D.同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政治立場
6.介于評論員文章與小言論之間的一種言論文體是
A.論壇評論
B.經(jīng)濟漫談
C.思想雜感
D.專欄評論
7.辦報刊要“采用‘明顯暢快’的平民式文字”,提出該主張的人是
A.王韜
B.鄒韜奮
C.范長江
D.張季鸞
8.述評區(qū)別于某些推理性評論的主要之點是
A.通過對大量新聞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B.邏輯性強
C.通過對大量背景材料進行歸納得出結論
D.說服力強
9.不同媒介的評論均應根據(jù)
A.自己受眾的特點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B.上級機關的要求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C.廣告客戶的要求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D.媒介的自身形式確定自己的結構方式
10.新聞宣傳和新聞評論所贊譽的對象和源泉是
A.重大新聞事件和新聞典型
B.突發(fā)性新聞事件
C.社會生活中新人、新事、新經(jīng)驗、新氣象
D.基層的廣大干部和群眾
11.篇幅短,依附性強的一種新聞評論體裁是
A.評論員文章
B.短評
C.編者按語
D.述評
12.專欄評論的表述方式有贊譽式、論辯式、隨感式和
A.議論式
B.類比式
C.針砭式
D.討論式
13.出自毛澤東手筆的于1942年10月12日發(fā)表在延安《解放日報》社論《紅軍的偉大勝利》屬
A.闡述型社論
B.啟迪型社論
C評介型社論
D.論辯型社論
14.僅次于社論的重要評論是
A.短評
B.評論員文章
C.專欄評論
D.雜文
15.下面新聞評論的論據(jù)中,不屬于理論性論據(jù)的是
A.現(xiàn)行的法令、條例
B.公認的結論、論斷
C.具有典型性的人、事
D.帶有哲理性的格言、諺語
16.在新聞宣傳的各種方式中,直接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方式是
A.新聞調查
B.新聞評論
C.新聞報道
D.新聞論文
17.《“用誰誰行”還是“誰行用誰”》這則標題采用的修辭手法是
A.比喻法
B.比擬法
C.回環(huán)法
D.雙關法
18.新聞評論的感染力如何,首先要看它的
A.內容
B.修辭
C.語言
D.結構
19.選題和立論的前提是
A.熟讀經(jīng)典
B.善于決斷
C.調查研究
D.角度新穎
20.電視評論的標題由
A.單一的文字符號構成
B.單一的圖像符號構成
C.單一的聲音符號構成
D.多種傳播符號構成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新聞述評的類型有
A.經(jīng)驗述評
B.工作述評
C.思想述評
D.形勢述評
E.事件述評
22.雜文的主要特點有
A.文藝性的政論
B.強烈的戰(zhàn)斗性
C.生動潑辣
D.據(jù)實直書
E.簡潔精粹
23.新聞評論說理論述的基本要求是
A.論據(jù)和論點的結合
B.虛和實的結合
C.聲音和畫面的結合
D.破和立的結合
E.嚴肅和生動的結合
24.新聞評論結尾的方式有
A.呼應開頭
B.作出結論
C.提出呼吁
D.引發(fā)思考
E.舉一反三
25.新聞評論中批駁的方法有
A.用典型論據(jù)批駁錯誤觀點
B.揭穿對方論據(jù)的虛假
C.澄清概念,明辨是非
D.運用歸納式結構法
E.“以子之矛,攻子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