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問題專家解答

字號:

這篇關于兒童心理問題專家解答,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社副社長、《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萍老師。
     家長:我女兒從小就寄宿,在教育上寄宿制學校的孩子時應該注意什么?
     曹萍:首先,第一要特別注意跟孩子的溝通,溝通的渠道千萬千萬不能斷。第二,要細心觀察孩子,包括細微之處,特別是和特別交往的同學的情況是怎樣的。第三,要在跟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的時候有度的把握,不要有補償心理,一到星期天回家,就吃啊、喝啊,無償地滿族孩子的一切,這樣對孩子是不好的。另外有很重要的一點,要給孩子講述,你如何在住宿中學會自理、學會獨立,鍛煉他勇敢的性格,和別人交往。家長也要經常和老師,包括生活老師,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家長:我家剛從外地搬回北京,我女兒特別想念過去的同學和老師,對現在的同學和老師特排斥,我應該怎么辦?
     曹萍:人不可能總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之下,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人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學會與人交往,我建議你要采取積極的心態(tài),把它當作一次鍛煉自己、適應社會、適應環(huán)境、與人交往的能力的機會。我想,只要你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積極努力地去做,我想,你的老師和同學都會成為你的好朋友,也會友好地與你相處。
     家長:我兒子今年5歲了,經常是和奶奶說的是一個樣,和爸爸媽媽說的是另一個樣,這個小兩面派,我們真不知道如何教育他?
     曹萍:孩子小兩面派,不是我們成人所說的意義上的兩面派,其實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你不要光看他5歲,他會通過大人對他說話的態(tài)度來選擇他回應的方式,很多老人對孩子比較溺愛、比較慣,可能父母對他的管教又比較嚴格,聰明的孩子就會根據奶奶的態(tài)度與爸爸媽媽的態(tài)度還選擇他回應的態(tài)度。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所謂的“小兩面派”,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我們成人說的兩面派。我建議,要改變孩子這點,首先要改變我們成人的教育方式,大人對他說話的方式、教育的原則應該是一致的,這樣孩子就不會有機會去兩面說了。所以我認為,教育孩子,首先成人要先會學習,要學會成長。
     家長:有人說嘮叨會傷孩子的心,是這樣嗎?
     曹萍:首先,孩子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而是在體驗中長大的。在教育方式中,嘮叨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教育方式。而且,嘮叨者還經常給自己冠一個很好的名義,我是好心,其實嘮叨不僅自己費神費力,而且給被教育者造成心理壓力。嘮叨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弱化了教育效果。所以我建議,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要嘮叨。
     家長:我女兒經常模仿電影、電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好的有壞的,家長怎么說也不聽,我怎么辦?
     曹萍:模仿電影、電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這是孩子的天性,不要主觀地加以制止,作家長的,一是應該幫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提高他辨別是非的能力。另外是要觀察孩子,看看孩子是否有這個特點,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培養(yǎng)孩子的長處,是我們父母一個很重要的職責。
     家長:我女兒今年3歲,對大人的要求、安排、訓斥、懲罰等常執(zhí)拗、任性,這是為什么?大人應該如何教育她?
     曹萍:孩子任性,一是和性格有關,二是和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二者比較起來,教養(yǎng)方式更為重要,一般過度關注孩子、溺愛孩子,孩子就容易形成任性。因此我們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需求、要求,要認真分析是否合理,合理的要滿足,不合理的就不要滿足。另外我們要注意,因為孩子只有三歲,對三歲的孩子而言,我們要給她講清楚道理。
     家長:我女兒是左撇子,要不要強迫她改過來?
     曹萍:沒有必要強迫她改。
     家長:我女兒上初二,特別喜歡管同學的閑事,怎么勸也不聽,我應該怎么辦?
     曹萍:孩子熱心是好事,我們家長都應該鼓勵,本身我們這個社會就需要熱心人,我們不要一概否認,讓她不許管,要分清楚管的是什么閑事,幫助孩子掌握好“管”的度,從中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的技巧。
     家長:我兒子5歲,一直不敢自己睡,就是白天,自己在一個房間里也害怕,我們應該怎么辦?
     曹萍:孩子膽小原因很多,有的天生孩子就膽小,這樣的孩子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培養(yǎng)、注意加強訓練,鼓勵他要勇敢,逐步就可以改變。如果是孩子受到了什么驚嚇,或者聽到了什么可怕的故事造成他不敢自己呆著,很恐懼,那么我們要針對這個問題,想辦法緩解他恐懼的心理。因此,先找原因,原因找對了,才能對癥下藥。
     家長:我兒子今年上大班了,爸爸媽媽對他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要求只要能做到的,都會想方設法地滿足。但孩子并沒有按我們預期的方向發(fā)展,變成越來越挑食,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鬧,有時還會和父母對著干。到底他想要什么?
     曹萍:孩子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如果我們一概地滿足,不加選擇、無原則,那就是溺愛,溺愛的結果就是造成孩子任性、不講理,甚至無法與人相處,這樣的孩子,怎么可能按照你們的預期方向發(fā)展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考慮的不是孩子想要什么,首先考慮的是我們要改變教養(yǎng)的方式。
     家長:小孩也會有心理壓力嗎?
     曹萍:當然會有。
     家長:嚇唬孩子,應該不應該?
     曹萍:不應該!
     孩子:我在房間寫作業(yè),我爸爸東西隔一會兒進來看一下,監(jiān)視我,真煩人,我不知道怎樣和他說?
     曹萍:你可以和爸爸說:第一,你要相信孩子;第二,你要學會尊重孩子;第三,你經常進來,會打擾我的學習,影響我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