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唐詩三百首之《聲聲慢·尋尋覓覓》鑒賞,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地、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①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xiàn)非??仗搻濄?、迷茫失落的心態(tài)。
②凄凄慘慘戚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③乍暖還(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氣。乍暖乍寒,忽冷忽熱。
④將息:調養(yǎng)休息,保養(yǎng)安寧。
⑤怎敵地:對付,抵擋。
⑥晚來風急:“晚”一本作“曉”。
⑦損:表示程度極高。
⑧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⑨堪摘:可,可摘
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翻譯】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huán)境(空房內(nèi)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huán)境又引起內(nèi)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yǎng)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lián)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fā)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夠說盡!
【創(chuàng)作背景】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遇人不淑,旋即離異。清照無兒無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講解】
這首作法獨特的詞,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
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凄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在宋時已與現(xiàn)代漢語無殊了?!白铍y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句是說借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xiāng)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
“守著窗兒”句,寫獨坐無聊,內(nèi)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浼嬗脺赝ン蕖陡┳印废缕拔嗤?,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nèi)容融而為一,筆直情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獨辟蹊徑。自庚信以來,詩人寫愁,多半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這首詞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盡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寫盡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shù)百年,就其內(nèi)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fā)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我以為,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jié)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庇申幱甓蚂V,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xiàn)代漢語無殊了?!白铍y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以下是引用片段: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xiāng)之意。趙嘏《寒塘》:‘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逼湔f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xiāng)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nèi)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洳粌H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nèi)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確體現(xiàn)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難能可貴之作了。
【點評】
本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抒寫其孤苦無依的生活境況和極度的精神痛苦,為歷代詞評家所贊譽。在寫作手法上,開篇連用七個疊字,在感情上層層遞進,有統(tǒng)攝全篇之效,且毫無斧鑿堆砌之感。全詞以暮秋景色為襯托,通過一些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xiàn)孤獨痛苦的心境,如泣如訴,非常感人。詞之開頭連用七對疊字,分為三組,尋尋覓覓表現(xiàn)一種無所寄托,空虛失落的心態(tài),仿佛要找尋什么,但所看到卻是身邊的“冷冷清清”,這更加重了痛苦的程度,一句“凄凄慘慘戚戚”痛入心府。14個字表現(xiàn)了感情流動的過程,以下的飲酒、聽雁、觀花,守窗聽雨均屬生活細節(jié),全由“尋尋覓覓”引發(fā)而來,而其景物描寫則有“冷冷清清”引發(fā)而來,貫穿全詞的感情則是“凄凄慘慘戚戚”。“乍暖”兩句寫氣候之多變?!叭比鋵戯嬀朴茊纬顫?。是天寒更是心冷?!把氵^也”之含義尤豐,雁可北去南歸,而作者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鴻雁似可傳書,但丈夫已死,書信何傳。意象中包含著故國之思和悼夫之痛。下片承前,寫地面落花狼藉之殘象,俯仰皆是哀颯之景。“守窗獨坐”以下,完全口語化。卻表現(xiàn)出極豐富的感情,尾句更是直截了當,仿佛是靈魂的呼喊,震顫人心。陳廷焯說:“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白雨齋詞評》)。全詞情景相生,巧用“黑”、“得”等險韻,工妙自然,筆力矯健。九組疊字的運用也增強了音韻效果,使全詞頓挫凄絕,如泣如咽。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近時李易安(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濟南(今屬山東)人,婉約派代表詞人。)詞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逼痤^連疊七字,以一婦人能創(chuàng)意出奇如此!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wěn)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地、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①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xiàn)非??仗搻濄?、迷茫失落的心態(tài)。
②凄凄慘慘戚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③乍暖還(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氣。乍暖乍寒,忽冷忽熱。
④將息:調養(yǎng)休息,保養(yǎng)安寧。
⑤怎敵地:對付,抵擋。
⑥晚來風急:“晚”一本作“曉”。
⑦損:表示程度極高。
⑧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⑨堪摘:可,可摘
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翻譯】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huán)境(空房內(nèi)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huán)境又引起內(nèi)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yǎng)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lián)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fā)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夠說盡!
【創(chuàng)作背景】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遇人不淑,旋即離異。清照無兒無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講解】
這首作法獨特的詞,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
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凄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在宋時已與現(xiàn)代漢語無殊了?!白铍y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句是說借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xiāng)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
“守著窗兒”句,寫獨坐無聊,內(nèi)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浼嬗脺赝ン蕖陡┳印废缕拔嗤?,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nèi)容融而為一,筆直情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獨辟蹊徑。自庚信以來,詩人寫愁,多半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這首詞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盡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寫盡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賞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shù)百年,就其內(nèi)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fā)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我以為,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jié)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庇申幱甓蚂V,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xiàn)代漢語無殊了?!白铍y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以下是引用片段: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xiāng)之意。趙嘏《寒塘》:‘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逼湔f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xiāng)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nèi)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洳粌H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nèi)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確體現(xiàn)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難能可貴之作了。
【點評】
本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抒寫其孤苦無依的生活境況和極度的精神痛苦,為歷代詞評家所贊譽。在寫作手法上,開篇連用七個疊字,在感情上層層遞進,有統(tǒng)攝全篇之效,且毫無斧鑿堆砌之感。全詞以暮秋景色為襯托,通過一些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xiàn)孤獨痛苦的心境,如泣如訴,非常感人。詞之開頭連用七對疊字,分為三組,尋尋覓覓表現(xiàn)一種無所寄托,空虛失落的心態(tài),仿佛要找尋什么,但所看到卻是身邊的“冷冷清清”,這更加重了痛苦的程度,一句“凄凄慘慘戚戚”痛入心府。14個字表現(xiàn)了感情流動的過程,以下的飲酒、聽雁、觀花,守窗聽雨均屬生活細節(jié),全由“尋尋覓覓”引發(fā)而來,而其景物描寫則有“冷冷清清”引發(fā)而來,貫穿全詞的感情則是“凄凄慘慘戚戚”。“乍暖”兩句寫氣候之多變?!叭比鋵戯嬀朴茊纬顫?。是天寒更是心冷?!把氵^也”之含義尤豐,雁可北去南歸,而作者卻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鴻雁似可傳書,但丈夫已死,書信何傳。意象中包含著故國之思和悼夫之痛。下片承前,寫地面落花狼藉之殘象,俯仰皆是哀颯之景。“守窗獨坐”以下,完全口語化。卻表現(xiàn)出極豐富的感情,尾句更是直截了當,仿佛是靈魂的呼喊,震顫人心。陳廷焯說:“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白雨齋詞評》)。全詞情景相生,巧用“黑”、“得”等險韻,工妙自然,筆力矯健。九組疊字的運用也增強了音韻效果,使全詞頓挫凄絕,如泣如咽。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近時李易安(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濟南(今屬山東)人,婉約派代表詞人。)詞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逼痤^連疊七字,以一婦人能創(chuàng)意出奇如此!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wěn)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