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選調生面試熱點—平常信件豈能“丟了白丟”?

字號:

最近,央視記者做了一個調查:投遞100封平信到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熟人,結果其中的33封信沒了下落。據(jù)中國郵政總公司客服稱,平信的丟失沒有辦法查詢,并且無法賠償。(4月10日 央視)
    近年來,郵政資費一漲再漲,從最初的8分錢,漲到一封20克的平信本埠寄出0.8元,外埠1.2元,這意味著一封平信的郵寄費,本埠與外部分別上漲了10倍與15倍。盡管如此,平信被延誤、丟失的事件卻頻頻發(fā)生,甚至“平信當廢品賣”的新聞也時有耳聞。
    平信郵寄之所以“丟了白丟”,關鍵在于郵政部門無須為平信丟失承擔責任。我國《郵政法》規(guī)定:平常郵件(平信)是指郵政企業(yè)在收寄時不出具收據(jù),投遞時不要求收件人簽收的郵件。參照這項規(guī)定,平信顯然屬于“無據(jù)郵件”,寄和收都無據(jù)可查。況且,現(xiàn)在多數(shù)人郵寄平信并不通過郵政柜臺,而是把信投進郵政部門設在街頭的郵政信筒里,這顯然也給丟失后的查詢帶來諸多困難。
    可以說,平信“丟了白丟”,和一些行業(yè)、一些部門的利益小九九不無關系。筆者認為,人們貼上郵票寄送平信時,事實上就與郵政企業(yè)構成了合同關系,倘若郵政部門沒將信件安全送達目的地,從《合同法》的視角來考量,應當被視作是一種違約行為,理應做出相應賠償。
    其實,對于郵政部門平信丟失現(xiàn)象,我們完全可以依據(jù)現(xiàn)有技術條件進行查詢。比如說寄信就要用信封,而現(xiàn)在所有的信封,都是由郵政郵政部門監(jiān)制印刷的,那么,我們可以參照稅務部門印制發(fā)票的現(xiàn)成辦法,在每張信封上都標注不同的代碼,當人們寄信時,只需記住信封上的代碼,信件丟失以后,就可以輕松查詢。同樣,也可以依靠現(xiàn)有科學技術,研制新軟件,倒查相關人員責任。
    說到底,平信“丟了白丟”的“老皇歷”不改,根在郵政的行業(yè)壟斷上。記得2009年在修訂《郵政法》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時,當時人們對于修訂草案中平信“丟了白丟”以及掛號信丟失“三倍郵資賠償”的反對意見較為集中,早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今天,郵政部門已成為市場經濟主體。倘若再用過時的老皇歷,來調整新時代下的郵政事務,顯然已不合適宜。因此,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應傾聽公眾意見,及時修改《郵政法》“丟了白丟”,包括掛號信丟失“三倍郵資賠償”等條款,完善郵政法律,這不僅能維護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也能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