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具型”(桑代克式的)的條件形成中,行為變化的關(guān)鍵因素是反應(yīng),而不是刺激。中性的反應(yīng)──在隨機性的獲取食物過程中碰巧踩在踏板上──被獎勵食物,并成為學習得來的行為,它能夠達到以前沒有過的目的。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形成是工具型條件形成的重要發(fā)展。動物為無論什么目的而進行的任何隨機活動,都可以被看作以某種方式對環(huán)境的“操作,”因此,按斯金納的說法,也可以是一個“操作動作”,獎勵這個活動會產(chǎn)生操作條件形成。通過對一系列小型隨機活動一個一個的獎勵,實驗者可以給動物的行為“定型”,直到它采取不是其本來的或者自然技能的一部分的行動。
下面這個例子,是斯金納如何使一只鴿子的行為定型的,在一只斯金納箱子里,與箱壁齊平的地方放著一塊彩色的小塑料圓盤,他要讓鴿子啄那個盤子:
我們首先在鴿子從箱子里面的任何地點朝這個點(即盤子)的方向稍稍轉(zhuǎn)動身體的時候給它喂食。這會增加這種行為的頻率。然后,我們不再強化獎勵,直到有朝這個方向稍稍的轉(zhuǎn)動為止。這又在沒有產(chǎn)生新的單元的情況下改變了行為的普通分配。接著,我們繼續(xù)在它越來越靠近這個點的時候進行強化,然后只在它的頭朝這個點輕輕移動時強化,后,只在它的頭實際上碰到這個點時才給獎勵?! “凑者@個方法,我們可以建立復雜的操作動作,否則,它是這種有機體的全部技能里永遠也不可能出現(xiàn)的。通過強化一系列連續(xù)的靠近動作,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得出對某個非常高的機率的罕見的反應(yīng)……從箱子任何一個地點向這個點的轉(zhuǎn)動,向它走近,抬起頭來,和向這個點啄動的全套動作,看起來就好像是行為天生的功能單元,可是,它是由一個連續(xù)的區(qū)別性強化過程在無區(qū)別性的行為中建立起來的。(其它一些實驗人利用斯金納的技巧建立起了奇特得多的行為。有人教會一只兔子撿起一枚硬幣含在口里,然后扔進一只小豬聚錢盒里。還有人教會一頭名叫普里西拉的豬打開電視,撿起臟衣服并扔進一只大藍子里去,還用吸塵器吸地。)
斯金納把對其鴿子的操作訓練比作孩子學會說話、唱歌、玩游戲和在一定的時候?qū)W會一切的成年行為。在他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利用操作性條件形成,把一些簡單行為的細小連接點連接起來的一長串行為的集合。人們不妨把它叫做對人類(直立人?)行為的勃起肌組觀──即一個沒有意識的機器人,由從無數(shù)沒有意義的小單位中得出來的操作性條件形成組合而成。
斯金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多少受到心理學機構(gòu)的冷落,可終于慢慢贏得了一些專心于此的人──其結(jié)果終足以導致4本斯金納行為主義者研究日記和學說的出版,并在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專門設(shè)了一個斯金納型研究部(第25部:行為實驗分析部),目前有1000多成員,或者約為總成員的百分之一點五。斯金納箱和操作條件形成技巧自此以后一直為實驗心理學家們所使用。近幾年,斯金納的名字和工作在每年的社會科學出版物上被引用好幾百次(雖然只有弗洛伊德的七分之一)。
可是,斯金納的主要影響仍然是在主流心理學之外。
斯金納1953年有去他女兒的學校參觀,這時,他突然想到,與他教鴿子彈鋼琴類似的一些操作性技巧,可能是比傳統(tǒng)的方法更為有效的教學法。復雜的課題可以按邏輯順序細分為簡單的步驟;學生會被問到一些問題,并立即告知答案是否正確。這里可能會有兩個原理起作用:學生答對了的知識是一種很有力量的行為強化(獎勵),而立即強化會比延遲強化效果好些。結(jié)果就是有名的“控制教學法”。
可是,因為一名教師不可能同時給一教室的學生提供強化,因此必須編寫新的教科書,里面一對一對地列一些問題和答案,每個問題都向?qū)φn題的總體把握邁出一小步,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上課本上的答案而立即獎勵自己。斯金納還開發(fā)出了一種教學機器,用于通過可比的手段進行操作性自我教學。這種機械模型當時紅火了一陣子,然后沒有人使用了,可是,今天,以計算機為基礎(chǔ),帶有立即強化的自我教學法又在快速發(fā)展了。有一些年,控制學習運動對教學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設(shè)計用來通過操作性條件形成進行教學的課程和備課材料廣泛使用,美國相當多的中學和大學,以及十幾個國家的許多學校都使用這種方法??山K,教育者們認識到,控制教學的細分法只提供了人類所需知識的一部分,他們還需要完整和有層次的思想結(jié)構(gòu)。而且,以后的研究顯示,在人類當中,延遲的強化經(jīng)常比立即強化有更好的結(jié)果,思考別人的反應(yīng)可能會導致比立即反應(yīng)和得到答案更多些的學習。后,觀察別人的行為,盡管對貓不一定是有效的,可對人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形式,而且它不牽涉到立即強化。不管怎樣,斯金納關(guān)于立即強化的教條證明是有用的,而且為大多數(shù)教師所熟悉,并被溶人許多教程和中學教科書中去了。
斯金納對一些精神和情感疾病的治療還起過不小的作用。他曾想到,通過對病人從病態(tài)行為向正常行為些微轉(zhuǎn)化的獎勵,說不定可以使病人的行為重新定型。他和兩位研究生從40年代開始進行了首次實驗嘗試。后來叫做行為修正法。他們在波士頓附近的州立醫(yī)院搭了一些按壓橫桿臺,如果病人按照有順序的方式操作機器,他們就會得到一些糖果或者香煙獎勵。一旦實現(xiàn)這個目標,治療師就給他們一些象征物,以獎勵精神病人的合適行為,比如自愿進食,自我修整,并協(xié)助進行房間整理工作等。這些象征物可以換糖果、香煙,也可以換一些特權(quán),如選擇進餐的隔間,與醫(yī)生交談,或者看電視。在深度偏執(zhí)的精神病人當中獎勵期望得到的行為經(jīng)常能夠奏效。一位壓抑的婦女不愿吃飯,還有餓死的危險,可是,她喜歡探訪者,還喜歡電視機、收音機、書籍和雜志以及鮮花擺在她房間里。治療師把她移到一間沒有這些東西的病房里,并把一份便餐放在她面前;她只要吃下任何一點點東西,其中的一些享受品便臨時給她恢復過來。治療師慢慢保留獎勵,直到她吃得越來越多。她進餐的情況好轉(zhuǎn)了,增加了一些體重,并在兩個星期的時間內(nèi)出院了。18個月后隨訪,發(fā)現(xiàn)她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行為修正法運動傳播到了好些精神病院和感化院。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現(xiàn)在認為,它對一些病情嚴重的精神病人有作用,是他們自己的療法當中有用的補充,不過,就時間和員工精力來說,這是一種很昂貴的辦法。行為修正法還被許多心理治療者們用來治療一些不那么嚴重的精神病人,如吸煙、肥胖、害羞、抽搐和語言障礙。它是行為治療法領(lǐng)域中的一個專門技巧,大部分是以巴甫洛夫型條件形成理論,而不是斯金納的行為修正法為基礎(chǔ)的。
斯金納有名的作品,《沃爾登第二》并沒有重塑美國社會,甚至一部分也沒有,不過,它無疑對成百上千萬讀者的思想和社會概念產(chǎn)生過影響。只有,有人的確是想按照《沃爾登第二》實際地創(chuàng)建一個烏托邦:這就是弗吉尼亞路易斯薩市的“雙橡公社”,由8個人在1967年建立的一個社區(qū)。經(jīng)過許多年風雨之后。它的人口已經(jīng)增長到81個。雖然仍然是按《沃爾登第二》的模式進行管理,可公社的社員們早些年以前就已經(jīng)放棄了定義理想行為的努力,他們不再通過斯金納強化法來給彼此的行為定型。
斯金納有時候?qū)ψ约涸谑澜缟系挠绊戇M行自我貶低?!翱偲饋砜?,”他曾說,“我對別人的影響遠不如我對老鼠和鴿子──或者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的影響重要。”這話可能不是當真的。斯金納真正的意思是下面這段話:“我從沒有在任何時候?qū)Γㄎ业墓ぷ鞯模┲匾援a(chǎn)生過懷疑?!倍?,他還帶著很有特色的乖張口氣說:“當它開始吸引注意力的時候,我對其影響是憂慮多于高興啊。我的檔案里有很多筆記說到這個事實,即對于這些所謂的榮譽,我感到很是害怕或者深為不快。我常常放棄會占用我的工作時間,或者過度強化其具體方面的一些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