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住小區(qū)設計方案的評價指標
居住小區(qū)設計方案的經濟評價,主要是考察設計方案是否保證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環(huán)境,使用土地和空間的經濟、合理和有效性。評價時應考慮:人口與建筑密度、建筑群體的布置、建筑層數和間距、公共建筑、小區(qū)道路、管網、綠地的布局等,常用幾項密度指標來衡量。居住區(qū)的主要綜合技術經濟指標如下:
(1)。居住區(qū)用地,指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綠地等四項用地的總稱;
(2)。容積率=地上建筑總面積/居住區(qū)用地總面積(%);
(3)。住宅平均層數=住宅總建筑面積/住宅基底面積(層);
(4)。高層住宅比例=高層住宅總建筑面積/住宅總建筑面積(%);
(5)。中高層住宅比例=中高層住宅總建筑面積/住宅總建筑面積(%):
(6)。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數量/住區(qū)用地面積(人/公頃);
(7)。人口凈密度=居住人口數量/住宅用地面積(人/公頃);
(8)。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數/居住區(qū)用地面積(套/公頃);
(9)。住宅建筑套密度(凈)=住宅建筑套數/住宅用地面積(套/公頃);
(10)。住宅面積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積/居住區(qū)用地面積(m2/公頃);
(11)。住宅面積凈密度=住宅建筑面積/住宅用地面積(m2/公頃);
(12)。建筑面積毛密度=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居住區(qū)用地面積(m2/公頃);
(13)。住宅建筑面積凈密度=住宅建筑基底總面積/住宅用地面積(%);
(14)。綠地率=綠地總面積/居住區(qū)用地面積(%);
(15)。拆建比=新建建筑總面積/原有建筑總面積;
(16)。土地開發(fā)費=前期工程投資/住宅區(qū)用地面積(萬元/公頃);
(17)。住宅單方綜合造價=建設總投資/住宅建筑面積(元/m2)。
其中,前期工程投資包括征地、拆遷、各種補償、平整土地、敷設外部市政管線設備和道路工程等各項費用。
建設總投資包括土地開發(fā)費用,居住區(qū)用地內的各類建筑、道路、市政管線、綠化等各項工程建設投資及必要的管理費用。
居住小區(qū)設計方案的評價指標
居住小區(qū)設計方案的經濟評價,主要是考察設計方案是否保證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環(huán)境,使用土地和空間的經濟、合理和有效性。評價時應考慮:人口與建筑密度、建筑群體的布置、建筑層數和間距、公共建筑、小區(qū)道路、管網、綠地的布局等,常用幾項密度指標來衡量。居住區(qū)的主要綜合技術經濟指標如下:
(1)。居住區(qū)用地,指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綠地等四項用地的總稱;
(2)。容積率=地上建筑總面積/居住區(qū)用地總面積(%);
(3)。住宅平均層數=住宅總建筑面積/住宅基底面積(層);
(4)。高層住宅比例=高層住宅總建筑面積/住宅總建筑面積(%);
(5)。中高層住宅比例=中高層住宅總建筑面積/住宅總建筑面積(%):
(6)。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數量/住區(qū)用地面積(人/公頃);
(7)。人口凈密度=居住人口數量/住宅用地面積(人/公頃);
(8)。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數/居住區(qū)用地面積(套/公頃);
(9)。住宅建筑套密度(凈)=住宅建筑套數/住宅用地面積(套/公頃);
(10)。住宅面積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積/居住區(qū)用地面積(m2/公頃);
(11)。住宅面積凈密度=住宅建筑面積/住宅用地面積(m2/公頃);
(12)。建筑面積毛密度=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居住區(qū)用地面積(m2/公頃);
(13)。住宅建筑面積凈密度=住宅建筑基底總面積/住宅用地面積(%);
(14)。綠地率=綠地總面積/居住區(qū)用地面積(%);
(15)。拆建比=新建建筑總面積/原有建筑總面積;
(16)。土地開發(fā)費=前期工程投資/住宅區(qū)用地面積(萬元/公頃);
(17)。住宅單方綜合造價=建設總投資/住宅建筑面積(元/m2)。
其中,前期工程投資包括征地、拆遷、各種補償、平整土地、敷設外部市政管線設備和道路工程等各項費用。
建設總投資包括土地開發(fā)費用,居住區(qū)用地內的各類建筑、道路、市政管線、綠化等各項工程建設投資及必要的管理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