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簡述河套地區(qū)的要沖地位。
黃土高原的北鄰,是蒙古高原,這是一個草原、沙漠、戈壁交錯的地帶,歷來也是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特別是今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qū),從來都是中原人群與草原人群的必爭之地。
十、簡述關(guān)中地區(qū)的地理條件。
關(guān)中地區(qū)地處黃土高原,是黃河及涇、渭流過的地區(qū),沃野千里,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歷許多王朝都在這里建都,養(yǎng)育過輝煌的古代文化。這一地區(qū)是四塞之地,黃河在他的西北東三個方面環(huán)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備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guān)之固,真可謂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漢中,東聯(lián)伊洛地區(qū),有豐富的經(jīng)濟后方,又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確是這里有得天獨后的地理條件。
十一、為什么歷山西居有“天下形勢”之說?
山西高原的兩側(cè)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夾著一條寬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難與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發(fā)祥地、陜西高原的北部與蒙古高原相連接,這個地區(qū)是內(nèi)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要路;太行山脈中某些斷裂處,也可以直通華北地區(qū),所以歷來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
十二、數(shù)千年來的氣候變遷的四大時期。
1、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屬于溫暖期。這個時期的時間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
2、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錯期。這個時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為溫暖期,之后進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漢時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時期。(3)東漢、三國至南北朝,是第二個寒冷時期。(4)從隋唐至北宋時期,又進入第三個溫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個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國進入第四個溫暖期。
3、從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為寒冷時期。也稱為“方志時期”(1)第一冷時期為50年,從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 (1520年)。(2)第二冷時期從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長達(dá)100年之久。(3)第三冷時期從清道光十六年 (1837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個大的氣候使其從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時期”。
十三、簡述中國古代的“九州”。
中國古代以北山川為標(biāo)志,將天下分為冀、兗、青、蓄、揚、荊、豫、梁、雍九州。
1、古濟水、黃河之間為兗洲;
2、渤海,泰山之間為青洲;
黃土高原的北鄰,是蒙古高原,這是一個草原、沙漠、戈壁交錯的地帶,歷來也是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特別是今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qū),從來都是中原人群與草原人群的必爭之地。
十、簡述關(guān)中地區(qū)的地理條件。
關(guān)中地區(qū)地處黃土高原,是黃河及涇、渭流過的地區(qū),沃野千里,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歷許多王朝都在這里建都,養(yǎng)育過輝煌的古代文化。這一地區(qū)是四塞之地,黃河在他的西北東三個方面環(huán)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備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guān)之固,真可謂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漢中,東聯(lián)伊洛地區(qū),有豐富的經(jīng)濟后方,又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確是這里有得天獨后的地理條件。
十一、為什么歷山西居有“天下形勢”之說?
山西高原的兩側(cè)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夾著一條寬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難與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發(fā)祥地、陜西高原的北部與蒙古高原相連接,這個地區(qū)是內(nèi)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要路;太行山脈中某些斷裂處,也可以直通華北地區(qū),所以歷來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
十二、數(shù)千年來的氣候變遷的四大時期。
1、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屬于溫暖期。這個時期的時間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
2、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錯期。這個時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為溫暖期,之后進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漢時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時期。(3)東漢、三國至南北朝,是第二個寒冷時期。(4)從隋唐至北宋時期,又進入第三個溫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個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國進入第四個溫暖期。
3、從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為寒冷時期。也稱為“方志時期”(1)第一冷時期為50年,從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 (1520年)。(2)第二冷時期從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長達(dá)100年之久。(3)第三冷時期從清道光十六年 (1837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個大的氣候使其從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時期”。
十三、簡述中國古代的“九州”。
中國古代以北山川為標(biāo)志,將天下分為冀、兗、青、蓄、揚、荊、豫、梁、雍九州。
1、古濟水、黃河之間為兗洲;
2、渤海,泰山之間為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