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勞動合同大多具有格式合同(附合合同)的色彩,如“工傷概不負責”、“本合同的最后解釋權屬于用人單位”、“結婚即離職”、“勞動者如違反本單位規(guī)章制度即離職”等等。勞動合同法雖然在個別具體條文中體現了規(guī)制格式勞動合同的要求,但就整部法典而言,相關規(guī)制的缺失甚為明顯,尤其是不像合同法一樣明確規(guī)定格式合同的解釋規(guī)則,學界對勞動合同的格式化及其規(guī)制的重視程度亦呈現不足。
勞動合同是指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這里的“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為其成員,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提供有報酬的勞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勞動合同的繼續(xù)性、從屬性、附合性等特征,是別異于一般的民事合同的關鍵。繼續(xù)性,是指勞動者從事的勞動是持續(xù)不斷的實現或間接循環(huán)的實現,并非一次性給付可以完結,表現為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其非常注重人(勞動者)的因素,合同的標的是行為。勞動合同的繼續(xù)性弱化了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從屬性,是指勞動者在人格上、經濟上、組織上從屬于用人單位,遵照用人單位的要求為用人單位勞動,完全納入用人單位的經濟組織與生產結構之內。勞動合同的從屬性傳達了勞動者同用人單位之間實質上的不平等。附合性是指勞動者對勞動合同條款并無磋商交涉機會,只能附合表示同意。勞動合同的附合性決定了其具備格式合同的特質。
可見,以強調“意思自治”、形式平等為基本特征的民事合同,難以適用于體現為“社會性”的勞動合同。因此,法學界通說認為,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合同。勞動合同的特性決定了格式勞動合同的普遍存在,并常常被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用人單位假借契約自由之名而行剝奪或限制勞動者契約自由時所濫用。勞動合同之所以“特殊”,是相對于“一般”民事合同而言的。對于合同法的基本原則、范疇、制度及其理論,勞動合同法已作了借鑒和吸收。如誠實信用原則,“締約過失責任”,“后合同義務”,勞動合同當事人的抗辯權,等等。
因此,筆者認為,勞動合同雖然是法定的格式化,但較一般的民事合同,更有對格式條款予以特別規(guī)制的必要,以保護處于弱者地位的勞動者,維護契約正義及確保契約自由的原則。
格式勞動合同在現代社會里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使用幾乎是無可避免。格式勞動合同具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進交易安全、加強國家政策調控等功能。但是,由于其排除了勞動者選擇與協商的可能性,在事實上構成了對勞動者的強制,使得形式上的締約地位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從根本上動搖、危害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如“合同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也破壞了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最終破壞了社會秩序,造成不公正的后果。
面對紛繁的格式勞動合同,應當采取何種規(guī)制模式,勞動合同法對此卻付之闕如,甚或是有意缺漏,實乃遺憾。勞動合同法只對集體合同實行備案審查,廢棄了格式合同的事先審查制,沒有規(guī)定對不公平格式勞動合同的撤銷制度,僅僅靠事后監(jiān)督檢查的措施,豈非亡羊補牢?這種模式下的監(jiān)管措施勢必影響格式勞動合同的監(jiān)管效率。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勞動合同示范文本原本是行政規(guī)制措施,卻以法定授權的方式賦予了用人單位,該規(guī)定直接剝奪了勞動者對合同文本內容形成的權利且嚴重背離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也更加體現了立法過程中用人單位的強勢,加劇了勞資雙方的地位懸殊。
筆者認為,我國對格式勞動合同規(guī)制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立法規(guī)制體系。民法通則規(guī)定了法律行為制度,公平自愿、地位平等、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的格式合同的“有利解釋”制度。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的告知義務、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的勞動合同無效制度及第六章的監(jiān)督檢查制度。
其二,司法規(guī)制體系。由于我國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法官應比其他大陸國家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民法通則、勞動合同法通過基本原則的方式賦予了法官以衡平的權力,法院完全有法律依據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彈性條款對格式合同中的不公平條款進行規(guī)制。同時,勞動合同法還賦予勞動仲裁對無效合同的認定之準司法權。
其三,行政規(guī)制體系。首先,由勞動保障主管部門統(tǒng)一制定勞動合同示范文本。示范文本內容無強制性效力,當事人可以從實際出發(fā)對文本的某些內容進行變更。示范文本的作用就是為了使勞動合同格式化、規(guī)范化。其次,勞動合同鑒證。鑒證機關為地方勞動保障主管部門,一般由勞動仲裁機構具體實施。合同鑒證是鑒證機關依法審查、證明勞動合同真實性與合法性的一項行政監(jiān)督和服務措施。最后,勞動合同備案。它由勞動主管部門和地方工會組織分別在各自職能范圍內具體實施,以訂立、續(xù)訂、變更勞動合同和解除勞動合同的事實為備案對象,表明對勞動關系存續(xù)和解除的確認。
勞動合同制度涉及個人的平等、自由和人格的發(fā)展。格式勞動合同與每一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格式勞動合同與勞動合同法基本原則之間的沖突,其解決方法有待于立法者、司法者和執(zhí)法者在今后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不斷完善。以使勞動合同關系能夠建立在合作與公正的法律關系之上,實現勞動合同的社會價值目標———效率、公平和安全。
勞動合同是指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這里的“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為其成員,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提供有報酬的勞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勞動合同的繼續(xù)性、從屬性、附合性等特征,是別異于一般的民事合同的關鍵。繼續(xù)性,是指勞動者從事的勞動是持續(xù)不斷的實現或間接循環(huán)的實現,并非一次性給付可以完結,表現為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其非常注重人(勞動者)的因素,合同的標的是行為。勞動合同的繼續(xù)性弱化了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從屬性,是指勞動者在人格上、經濟上、組織上從屬于用人單位,遵照用人單位的要求為用人單位勞動,完全納入用人單位的經濟組織與生產結構之內。勞動合同的從屬性傳達了勞動者同用人單位之間實質上的不平等。附合性是指勞動者對勞動合同條款并無磋商交涉機會,只能附合表示同意。勞動合同的附合性決定了其具備格式合同的特質。
可見,以強調“意思自治”、形式平等為基本特征的民事合同,難以適用于體現為“社會性”的勞動合同。因此,法學界通說認為,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合同。勞動合同的特性決定了格式勞動合同的普遍存在,并常常被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用人單位假借契約自由之名而行剝奪或限制勞動者契約自由時所濫用。勞動合同之所以“特殊”,是相對于“一般”民事合同而言的。對于合同法的基本原則、范疇、制度及其理論,勞動合同法已作了借鑒和吸收。如誠實信用原則,“締約過失責任”,“后合同義務”,勞動合同當事人的抗辯權,等等。
因此,筆者認為,勞動合同雖然是法定的格式化,但較一般的民事合同,更有對格式條款予以特別規(guī)制的必要,以保護處于弱者地位的勞動者,維護契約正義及確保契約自由的原則。
格式勞動合同在現代社會里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使用幾乎是無可避免。格式勞動合同具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進交易安全、加強國家政策調控等功能。但是,由于其排除了勞動者選擇與協商的可能性,在事實上構成了對勞動者的強制,使得形式上的締約地位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從根本上動搖、危害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如“合同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也破壞了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最終破壞了社會秩序,造成不公正的后果。
面對紛繁的格式勞動合同,應當采取何種規(guī)制模式,勞動合同法對此卻付之闕如,甚或是有意缺漏,實乃遺憾。勞動合同法只對集體合同實行備案審查,廢棄了格式合同的事先審查制,沒有規(guī)定對不公平格式勞動合同的撤銷制度,僅僅靠事后監(jiān)督檢查的措施,豈非亡羊補牢?這種模式下的監(jiān)管措施勢必影響格式勞動合同的監(jiān)管效率。由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勞動合同示范文本原本是行政規(guī)制措施,卻以法定授權的方式賦予了用人單位,該規(guī)定直接剝奪了勞動者對合同文本內容形成的權利且嚴重背離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也更加體現了立法過程中用人單位的強勢,加劇了勞資雙方的地位懸殊。
筆者認為,我國對格式勞動合同規(guī)制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立法規(guī)制體系。民法通則規(guī)定了法律行為制度,公平自愿、地位平等、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的格式合同的“有利解釋”制度。勞動合同法第八條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的告知義務、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的勞動合同無效制度及第六章的監(jiān)督檢查制度。
其二,司法規(guī)制體系。由于我國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法官應比其他大陸國家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民法通則、勞動合同法通過基本原則的方式賦予了法官以衡平的權力,法院完全有法律依據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彈性條款對格式合同中的不公平條款進行規(guī)制。同時,勞動合同法還賦予勞動仲裁對無效合同的認定之準司法權。
其三,行政規(guī)制體系。首先,由勞動保障主管部門統(tǒng)一制定勞動合同示范文本。示范文本內容無強制性效力,當事人可以從實際出發(fā)對文本的某些內容進行變更。示范文本的作用就是為了使勞動合同格式化、規(guī)范化。其次,勞動合同鑒證。鑒證機關為地方勞動保障主管部門,一般由勞動仲裁機構具體實施。合同鑒證是鑒證機關依法審查、證明勞動合同真實性與合法性的一項行政監(jiān)督和服務措施。最后,勞動合同備案。它由勞動主管部門和地方工會組織分別在各自職能范圍內具體實施,以訂立、續(xù)訂、變更勞動合同和解除勞動合同的事實為備案對象,表明對勞動關系存續(xù)和解除的確認。
勞動合同制度涉及個人的平等、自由和人格的發(fā)展。格式勞動合同與每一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格式勞動合同與勞動合同法基本原則之間的沖突,其解決方法有待于立法者、司法者和執(zhí)法者在今后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不斷完善。以使勞動合同關系能夠建立在合作與公正的法律關系之上,實現勞動合同的社會價值目標———效率、公平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