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刑法總則
重點知識:刑法的效力范圍、犯罪構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共同犯罪、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刑罰消滅制度。
重點舉例:
一、刑法的時間效力
(一)刑法的時間效力的概念
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時間生效、失效以及對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刑法的溯及力,又稱刑法的溯及效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立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則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則沒有溯及力。
(二)刑法的生效時間
刑法的生效時間,一般有兩種規(guī)定方式:一是從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再施行。我國刑法于1979年7月1日通過,7月6日頒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通過的新刑法的生效日期規(guī)定在刑法第四百五十二條,即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刑法的失效時間
刑法的失效時間,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立法機關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終止或者廢止,二是由于新法的施行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
(四)刑法的溯及力
關于刑法的溯及力,各國刑事立法或刑法理論有不同的規(guī)定或主張,歸納為四種:從舊原則;從新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大多數(shù)國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從舊兼從輕原則,我國刑法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該原則。
二、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
1.犯罪主體
它是指實施了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我國刑法對犯罪主體的規(guī)定包含了兩種人。一種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犯罪行為的自然人,另一種是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單位。但是,單位目前只能成為某些犯罪的主體。
2.犯罪主觀方面
它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及其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我國刑法規(guī)定,一個人只有在故意或過失地實施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時,才負刑事責任。所以,故意和過失作為犯罪的主觀要件,也是構成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
3.犯罪客體
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我國刑法第十三條和分則的規(guī)定,具體指明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種類。
4.犯罪客觀方面
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在客觀上必須具備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和由這種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這方面的要件說明了犯罪客體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通過什么樣的危害行為而受到什么樣的侵害。因此,犯罪客觀方面也是犯罪構成不可缺少的要件。
重點二:刑法分則
重點知識: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
重點舉例: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的共同特征
1.本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制度、社會制度及其他安全利益。
2.本類犯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行為。但是成立本類犯罪既遂并不要求有實際危害結果發(fā)生。
3.本類犯罪的主體多數(shù)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即可構成;少數(shù)犯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如背叛國家罪的主體只能是中國公民,叛逃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人員。
4.本類犯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而且大多數(shù)犯罪是由直接故意構成的,只有少數(shù)犯罪可以由間接故意構成,如行為人可能出于獲利目的而實施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的行為,放任危害國家安全結果的發(fā)生。
重點知識:刑法的效力范圍、犯罪構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共同犯罪、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刑罰消滅制度。
重點舉例:
一、刑法的時間效力
(一)刑法的時間效力的概念
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時間生效、失效以及對刑法生效以前的行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刑法的溯及力,又稱刑法的溯及效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立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則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則沒有溯及力。
(二)刑法的生效時間
刑法的生效時間,一般有兩種規(guī)定方式:一是從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再施行。我國刑法于1979年7月1日通過,7月6日頒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通過的新刑法的生效日期規(guī)定在刑法第四百五十二條,即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刑法的失效時間
刑法的失效時間,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立法機關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終止或者廢止,二是由于新法的施行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
(四)刑法的溯及力
關于刑法的溯及力,各國刑事立法或刑法理論有不同的規(guī)定或主張,歸納為四種:從舊原則;從新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大多數(shù)國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從舊兼從輕原則,我國刑法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該原則。
二、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
1.犯罪主體
它是指實施了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我國刑法對犯罪主體的規(guī)定包含了兩種人。一種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犯罪行為的自然人,另一種是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單位。但是,單位目前只能成為某些犯罪的主體。
2.犯罪主觀方面
它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及其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我國刑法規(guī)定,一個人只有在故意或過失地實施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時,才負刑事責任。所以,故意和過失作為犯罪的主觀要件,也是構成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
3.犯罪客體
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我國刑法第十三條和分則的規(guī)定,具體指明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種類。
4.犯罪客觀方面
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在客觀上必須具備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和由這種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這方面的要件說明了犯罪客體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通過什么樣的危害行為而受到什么樣的侵害。因此,犯罪客觀方面也是犯罪構成不可缺少的要件。
重點二:刑法分則
重點知識: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
重點舉例: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的共同特征
1.本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制度、社會制度及其他安全利益。
2.本類犯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行為。但是成立本類犯罪既遂并不要求有實際危害結果發(fā)生。
3.本類犯罪的主體多數(shù)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即可構成;少數(shù)犯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如背叛國家罪的主體只能是中國公民,叛逃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人員。
4.本類犯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而且大多數(shù)犯罪是由直接故意構成的,只有少數(shù)犯罪可以由間接故意構成,如行為人可能出于獲利目的而實施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的行為,放任危害國家安全結果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