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國際商務師考試輔導:國際經(jīng)濟法案例
國際貿(mào)易合同違約救濟
買方要求損害賠償
案例1[案情摘要]
1991年12月31日,申訴人(買方)與被申訴人(賣方)通過傳真訂立了92SPE28/001號訂貨合同。合同規(guī)定:申訴人向被申訴人購買203.5噸檸檬酸,單價為920美元/噸,CFRKOBE(日本神戶),總價款為187220美元,申訴人應在1992年1月10日通過銀行開出不可撤銷的、保兌的、可轉讓的、可分割信用證,裝運期為1992年3月底前。合同訂立后,申訴人于1992年1月1日通過道享銀行開出了不可撤銷信用證(但并不是保兌的、可轉讓的和可分割的)。其后被申訴人因供應商抬高貨價,又與申訴人協(xié)商提高貨物單價,雙方于1992年1月13日簽訂了一份備忘錄,對合同作了修改:單價改為925美元/噸,總金額為188237.50美元,為避免增加銀行費用,增加的1017.50美元由申訴人直接以銀行匯票在裝船后7天內支付被申訴人。后注明,備忘錄簽訂后,被申訴人又在1992年2月19日發(fā)傳真給申訴人,要求將合同單價在提高15美元,申訴人回傳真表示不同意提價。直至過了裝運期,被申訴人仍未發(fā)貨,并通知解除合同。申訴人遂于1992年5月22日向中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委員會深圳市分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被申訴人賠償:(1)申訴人的經(jīng)濟損失及商譽損失140070美元;(2)申訴人需支付日本買家的經(jīng)濟損失51892050美元。
[法律問題] 如果你是仲裁員,該案應如何處理?
[參考結論]
1. 雙方之間的合同已經(jīng)成立。
2. 申訴人獲得的合理賠償應為1992年4月初的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之間的差價。(交貨期是在1992年3月底,故應以4月初市場價格為準)。
3. 如無充分證據(jù),商譽損失不予賠償。
4. 申訴人與日本買家(即下家)之間的合約損失不予賠償。因為被申訴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料。
[法理、法律精解]
通過傳真訂立的合同仍是書面合同,因此該合同時成立的。此后,雙方又簽低估了備忘錄對合同進行修改,該修改也是有效的,構成合同的一部分。但是,備忘錄簽訂后,被申訴人又在1992年2月19日發(fā)傳真給申訴人,要求將合同單價在提高15美元,而申訴人回傳真表示不同意提價,這說明,雙方對第二次修改合同沒有達成一致協(xié)議,因此,雙方均有義務履行原合同及備忘錄。實際情況是,直至過了裝運期,被申訴人仍未發(fā)貨,因此,被申訴人違反合同規(guī)定,應承擔違約責任。在各國的實踐中,商譽損失可以說是精神損失的一種,受損失一方可以要求賠償,但必須有證據(jù)證明確實有這種損失發(fā)生,而本案中,由于申訴人未能提供充分證據(jù),因此,從仲裁庭終裁決不予支持該請求。
在經(jīng)濟損失方面,價格損失是一個主要方面。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6條規(guī)定:“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而貨物又有時價,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如果沒有根據(jù)地75條規(guī)定進行購買或轉賣,則可以取得合同規(guī)定的價格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十家之間的差額以及按照第74條規(guī)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損害賠償。但是,如果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皆诮邮茇浳镏笮婧贤瑹o效,則應適用接受貨物時的時價,而不應適用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备鶕?jù)該規(guī)定,被申訴人沒有交付貨物,則申訴人獲得的價格方面的合理賠償應為1992年4月初的市場價(被申訴人被宣告合同無效之日的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交貨期是在1992年3月底,故應以4月初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為準。
案例2[案情摘要]
1995年3月5日,北京某工業(yè)供銷公司(買方)與荷蘭碧海有限公司(賣方)簽訂了一份進口機床的合同。合同規(guī)定:由賣方在1995年12月7日交付買方機床100臺,總價值5萬美元,貨到3日內全部付清。7月7日,賣方來函:因機床價格上漲,全年供不應求,除非買方同意支付6萬美元,否則賣方將不交貨。對此,買方表示按合同規(guī)定價格成交。買方曾經(jīng)于7月7日詢問另一家公司尋找替代物,擔心供應商可以在12月7日前交付100臺機床并要求支付價款5.6萬美元。買方當時未立即補進。到12月7日,買方以當時的6.1萬美元的價格向另一供應商補進100臺機床。對于差價損失,買方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賣方賠償其損失。
[法律問題]買方要求是否合理?
[參考結論]買方的要求不合理。
[法理、法律精解]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6條規(guī)定:“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而貨物又有時價,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剑绻麤]有根據(jù)第75條規(guī)定進行購買或轉賣,則可以取得合同規(guī)定的價格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十家之間的差額以及按照第74條規(guī)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損害賠償。但是,如果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皆诮邮茇浳镏笮婧贤瑹o效,則應適用接受貨物時的時價,而不應適用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本案中,買賣雙方未對漲價問題達成協(xié)議,導致賣方不交貨。買方雖然曾經(jīng)與7月7日詢問另一家公司尋找替代物,但實際上,直到12月7日,買方才以當時的6.1萬美元的價格向另一供貨商補進100臺機床。很顯然,買方并沒有及時補進貨物,因此,買方所要求的差價損失不能予以賠償,而只能按照公約的上述規(guī)定,賠償合同規(guī)定的價格(即5萬美元)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即7月7日前后的市場價)之間的差額。
買方要求降價
案例1[案情摘要]
某國A公司向另一國B公司出售一批貨物。貨物到達目的港后,經(jīng)賣方B公司檢驗發(fā)現(xiàn),部分貨物在交貨時已存在支量問題,買方隨即要求賣方降價10%。賣方A公司不同意降價,而是提出用一批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新貨物換回已經(jīng)交付的貨物。但買方B公司此時已經(jīng)將該批貨物轉賣給其本國的另外一家公司。
[法律問題]B公司是否仍可要求A公司降價?為什么?
[參考結論]B公司不能要求A公司降價。
[法理、法律精解]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50條規(guī)定:“如果貨物不符合合同,不論價款是否已付,買方都可以減低價格減價按實際繳付的貨物在交付時的價值與符合合同的貨物在當時的價值兩者之間的比例計算。但是,如果賣方按照第37條或第48條的規(guī)定對任何不履行義務作出補救,或者買方拒絕接受賣方按照該兩條規(guī)定履行義務,則買方不得減低價格?!?BR> 買方要求解除合同
案例1[案例摘要]
1993年1月,中國A公司與日本B公司先后簽訂合同,由B公司按CIF交貨條件將合同項下的8萬只用于顯像管生產(chǎn)的電子槍按時交予中國A公司。貨到后,A公司在實驗性使用中發(fā)現(xiàn),電子槍存在質量問題。后經(jīng)雙方協(xié)商,同意由中國商檢機構進行品質檢驗,經(jīng)檢驗證明,電子槍的質量確實存在較大質量缺陷。A公司隨即與B公司交涉并達成索賠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1)A公司對極受貨物中已使用的部分電子槍暫不退還B公司;(2)B公司應該在3個月內將符合質量要求的7.5萬只電子槍發(fā)運給A公司;(3)更換的貨物運到后,買方將抽樣檢驗,不合格率大于20%,則整批退貨。結果,B公司交來的貨物仍然不符合質量要求。雙方在此協(xié)商,A公司提出,B公司可將應該提供的電子槍品牌更換為“日天牌”或“星星牌”。B公司表示同意按照A公司的要求提供貨物,并將此作為索賠協(xié)議的一部分。后由于新供貨方的原因,B公司仍然未能履行義務。1994年5月,A公司向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請求:(1)B公司退還7.5萬只電子槍的價款及利息;(2)已經(jīng)使用的5000電子槍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由B公司承擔;(3)有關檢驗的相關費用由B公司承擔;(4)保管費、貨物差價等經(jīng)濟損失由B公司承擔。
[法律問題]
1. B公司違反了什么義務?
2. B公司是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
3. A公司有何種權利?為什么?
[參考結論]
1. B公司違反了質量擔保義務,且在達成進一步協(xié)議后再次違約,構成了根本違反合同。
2. A公司有權要求解除合同并向B公司索賠。A公司向仲裁委員會提出的仲裁請求合理。
[法理、法律精解]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5條規(guī)定:“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guī)定的數(shù)量、質量和規(guī)格相符,并須按照合同所規(guī)定的方式裝箱或包裝?!备鶕?jù)該條規(guī)定,賣方必須承擔質量擔保責任,而實際情況是,貨到后經(jīng)檢驗證明,電子槍的質量確實存在較大質量缺陷。很顯然,賣方違約。在這種情況下,A公司隨即與B公司交涉并達成索賠協(xié)議,要求B公司在3個月內將符合質量要求的7.5萬只電子槍發(fā)運給A公司,但是,B公司交來的貨物仍然不符合質量要求。經(jīng)雙方再次協(xié)商,A公司提出,B公司可將應該提供的電子槍品牌換為“日天”牌或“星星”牌,B公司也表示同意按照A公司的要求提供貨物,但B公司還是未能履行義務。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會發(fā)生這種結果?!笨梢姡珺公司的違約使得A公司根據(jù)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利益被剝奪,因此,B公司的違約構成根本違約。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9條規(guī)定:“買方在以下情況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a)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或(b)……”因此,買方A公司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損害賠償。
案例2[案情摘要]
1996年4月,中國A公司與外國B公司簽訂了冷軋卷板進口合同。合同約定:B公司在1996年6月底前交貨。付款方式為信用證。合同簽訂后,A公司按期開來了信用證。但直到1996年6月30日,A公司仍未收到B公司任何關于貨物已經(jīng)裝船或延期交貨的通知。7月3日,B公司向A公司發(fā)來傳真,稱原定貨輪因故延至7月15日才能起航,無法保證按期交貨,要求A公司將信用證裝船期延至7月15日,有效期延至7月31日,并要求A公司與7月4日回復傳真,A公司按期回復,告知B公司修改信用證的條件是價格下調10%,否則將宣告撤銷合同。但B公司沒有同意,仍然要求A公司延長信用證有效期,否則將貨物另售他人。A公司與7月5日正式函告A公司,終止合同并提出索賠。
[法律問題]A公司后的處理方法是否合理?為什么?
[參考結論]A公司的處理方法合理。
[法理、法律精解]
本案中,B公司未按期在1996年6月底前交貨,已構成了違約,而且在A公司拒絕將信用證延期的情況下,仍未繼續(xù)履行交貨義務,故B公司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和第49條的規(guī)定,A公司有權解除合同并向B公司要求所配。
案例3[案情摘要]
有一份出售小麥的FOB合同規(guī)定:重量以一張或數(shù)量提單中的重量為準,共計5000噸,可有2%的伸縮度,賣方可比合同規(guī)定的許可限度多運或少運8%。事后,賣方實際交貨重量比合同規(guī)定的許可限度少了55公斤。買方以賣方違反合同規(guī)定為由拒絕接受貨物,并要求賣方退還已經(jīng)支付的貨款。
[法律問題]買方是否有拒絕接受貨物的權利?為什么?
[參考結論]買方無權解除合同并拒絕接受貨物。
[法理、法律精解]
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9條規(guī)定,只有賣方的違約構成根本違約,買方才能解除合同。而本案中,賣方實際交貨重量比合同規(guī)定的許可限度少了55公斤,但這一數(shù)量和合同規(guī)定的交貨數(shù)量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雖然賣方交貨不符合合同的數(shù)量要求,但并不構成根本違約,故買方無權解除合同并拒絕接受貨物。
國際貿(mào)易合同違約救濟
買方要求損害賠償
案例1[案情摘要]
1991年12月31日,申訴人(買方)與被申訴人(賣方)通過傳真訂立了92SPE28/001號訂貨合同。合同規(guī)定:申訴人向被申訴人購買203.5噸檸檬酸,單價為920美元/噸,CFRKOBE(日本神戶),總價款為187220美元,申訴人應在1992年1月10日通過銀行開出不可撤銷的、保兌的、可轉讓的、可分割信用證,裝運期為1992年3月底前。合同訂立后,申訴人于1992年1月1日通過道享銀行開出了不可撤銷信用證(但并不是保兌的、可轉讓的和可分割的)。其后被申訴人因供應商抬高貨價,又與申訴人協(xié)商提高貨物單價,雙方于1992年1月13日簽訂了一份備忘錄,對合同作了修改:單價改為925美元/噸,總金額為188237.50美元,為避免增加銀行費用,增加的1017.50美元由申訴人直接以銀行匯票在裝船后7天內支付被申訴人。后注明,備忘錄簽訂后,被申訴人又在1992年2月19日發(fā)傳真給申訴人,要求將合同單價在提高15美元,申訴人回傳真表示不同意提價。直至過了裝運期,被申訴人仍未發(fā)貨,并通知解除合同。申訴人遂于1992年5月22日向中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委員會深圳市分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被申訴人賠償:(1)申訴人的經(jīng)濟損失及商譽損失140070美元;(2)申訴人需支付日本買家的經(jīng)濟損失51892050美元。
[法律問題] 如果你是仲裁員,該案應如何處理?
[參考結論]
1. 雙方之間的合同已經(jīng)成立。
2. 申訴人獲得的合理賠償應為1992年4月初的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之間的差價。(交貨期是在1992年3月底,故應以4月初市場價格為準)。
3. 如無充分證據(jù),商譽損失不予賠償。
4. 申訴人與日本買家(即下家)之間的合約損失不予賠償。因為被申訴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料。
[法理、法律精解]
通過傳真訂立的合同仍是書面合同,因此該合同時成立的。此后,雙方又簽低估了備忘錄對合同進行修改,該修改也是有效的,構成合同的一部分。但是,備忘錄簽訂后,被申訴人又在1992年2月19日發(fā)傳真給申訴人,要求將合同單價在提高15美元,而申訴人回傳真表示不同意提價,這說明,雙方對第二次修改合同沒有達成一致協(xié)議,因此,雙方均有義務履行原合同及備忘錄。實際情況是,直至過了裝運期,被申訴人仍未發(fā)貨,因此,被申訴人違反合同規(guī)定,應承擔違約責任。在各國的實踐中,商譽損失可以說是精神損失的一種,受損失一方可以要求賠償,但必須有證據(jù)證明確實有這種損失發(fā)生,而本案中,由于申訴人未能提供充分證據(jù),因此,從仲裁庭終裁決不予支持該請求。
在經(jīng)濟損失方面,價格損失是一個主要方面。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6條規(guī)定:“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而貨物又有時價,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如果沒有根據(jù)地75條規(guī)定進行購買或轉賣,則可以取得合同規(guī)定的價格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十家之間的差額以及按照第74條規(guī)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損害賠償。但是,如果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皆诮邮茇浳镏笮婧贤瑹o效,則應適用接受貨物時的時價,而不應適用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备鶕?jù)該規(guī)定,被申訴人沒有交付貨物,則申訴人獲得的價格方面的合理賠償應為1992年4月初的市場價(被申訴人被宣告合同無效之日的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交貨期是在1992年3月底,故應以4月初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為準。
案例2[案情摘要]
1995年3月5日,北京某工業(yè)供銷公司(買方)與荷蘭碧海有限公司(賣方)簽訂了一份進口機床的合同。合同規(guī)定:由賣方在1995年12月7日交付買方機床100臺,總價值5萬美元,貨到3日內全部付清。7月7日,賣方來函:因機床價格上漲,全年供不應求,除非買方同意支付6萬美元,否則賣方將不交貨。對此,買方表示按合同規(guī)定價格成交。買方曾經(jīng)于7月7日詢問另一家公司尋找替代物,擔心供應商可以在12月7日前交付100臺機床并要求支付價款5.6萬美元。買方當時未立即補進。到12月7日,買方以當時的6.1萬美元的價格向另一供應商補進100臺機床。對于差價損失,買方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賣方賠償其損失。
[法律問題]買方要求是否合理?
[參考結論]買方的要求不合理。
[法理、法律精解]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6條規(guī)定:“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而貨物又有時價,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剑绻麤]有根據(jù)第75條規(guī)定進行購買或轉賣,則可以取得合同規(guī)定的價格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十家之間的差額以及按照第74條規(guī)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損害賠償。但是,如果要求損害賠償?shù)囊环皆诮邮茇浳镏笮婧贤瑹o效,則應適用接受貨物時的時價,而不應適用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本案中,買賣雙方未對漲價問題達成協(xié)議,導致賣方不交貨。買方雖然曾經(jīng)與7月7日詢問另一家公司尋找替代物,但實際上,直到12月7日,買方才以當時的6.1萬美元的價格向另一供貨商補進100臺機床。很顯然,買方并沒有及時補進貨物,因此,買方所要求的差價損失不能予以賠償,而只能按照公約的上述規(guī)定,賠償合同規(guī)定的價格(即5萬美元)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即7月7日前后的市場價)之間的差額。
買方要求降價
案例1[案情摘要]
某國A公司向另一國B公司出售一批貨物。貨物到達目的港后,經(jīng)賣方B公司檢驗發(fā)現(xiàn),部分貨物在交貨時已存在支量問題,買方隨即要求賣方降價10%。賣方A公司不同意降價,而是提出用一批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新貨物換回已經(jīng)交付的貨物。但買方B公司此時已經(jīng)將該批貨物轉賣給其本國的另外一家公司。
[法律問題]B公司是否仍可要求A公司降價?為什么?
[參考結論]B公司不能要求A公司降價。
[法理、法律精解]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50條規(guī)定:“如果貨物不符合合同,不論價款是否已付,買方都可以減低價格減價按實際繳付的貨物在交付時的價值與符合合同的貨物在當時的價值兩者之間的比例計算。但是,如果賣方按照第37條或第48條的規(guī)定對任何不履行義務作出補救,或者買方拒絕接受賣方按照該兩條規(guī)定履行義務,則買方不得減低價格?!?BR> 買方要求解除合同
案例1[案例摘要]
1993年1月,中國A公司與日本B公司先后簽訂合同,由B公司按CIF交貨條件將合同項下的8萬只用于顯像管生產(chǎn)的電子槍按時交予中國A公司。貨到后,A公司在實驗性使用中發(fā)現(xiàn),電子槍存在質量問題。后經(jīng)雙方協(xié)商,同意由中國商檢機構進行品質檢驗,經(jīng)檢驗證明,電子槍的質量確實存在較大質量缺陷。A公司隨即與B公司交涉并達成索賠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1)A公司對極受貨物中已使用的部分電子槍暫不退還B公司;(2)B公司應該在3個月內將符合質量要求的7.5萬只電子槍發(fā)運給A公司;(3)更換的貨物運到后,買方將抽樣檢驗,不合格率大于20%,則整批退貨。結果,B公司交來的貨物仍然不符合質量要求。雙方在此協(xié)商,A公司提出,B公司可將應該提供的電子槍品牌更換為“日天牌”或“星星牌”。B公司表示同意按照A公司的要求提供貨物,并將此作為索賠協(xié)議的一部分。后由于新供貨方的原因,B公司仍然未能履行義務。1994年5月,A公司向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請求:(1)B公司退還7.5萬只電子槍的價款及利息;(2)已經(jīng)使用的5000電子槍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由B公司承擔;(3)有關檢驗的相關費用由B公司承擔;(4)保管費、貨物差價等經(jīng)濟損失由B公司承擔。
[法律問題]
1. B公司違反了什么義務?
2. B公司是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
3. A公司有何種權利?為什么?
[參考結論]
1. B公司違反了質量擔保義務,且在達成進一步協(xié)議后再次違約,構成了根本違反合同。
2. A公司有權要求解除合同并向B公司索賠。A公司向仲裁委員會提出的仲裁請求合理。
[法理、法律精解]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5條規(guī)定:“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guī)定的數(shù)量、質量和規(guī)格相符,并須按照合同所規(guī)定的方式裝箱或包裝?!备鶕?jù)該條規(guī)定,賣方必須承擔質量擔保責任,而實際情況是,貨到后經(jīng)檢驗證明,電子槍的質量確實存在較大質量缺陷。很顯然,賣方違約。在這種情況下,A公司隨即與B公司交涉并達成索賠協(xié)議,要求B公司在3個月內將符合質量要求的7.5萬只電子槍發(fā)運給A公司,但是,B公司交來的貨物仍然不符合質量要求。經(jīng)雙方再次協(xié)商,A公司提出,B公司可將應該提供的電子槍品牌換為“日天”牌或“星星”牌,B公司也表示同意按照A公司的要求提供貨物,但B公司還是未能履行義務。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會發(fā)生這種結果?!笨梢姡珺公司的違約使得A公司根據(jù)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利益被剝奪,因此,B公司的違約構成根本違約。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9條規(guī)定:“買方在以下情況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a)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或(b)……”因此,買方A公司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損害賠償。
案例2[案情摘要]
1996年4月,中國A公司與外國B公司簽訂了冷軋卷板進口合同。合同約定:B公司在1996年6月底前交貨。付款方式為信用證。合同簽訂后,A公司按期開來了信用證。但直到1996年6月30日,A公司仍未收到B公司任何關于貨物已經(jīng)裝船或延期交貨的通知。7月3日,B公司向A公司發(fā)來傳真,稱原定貨輪因故延至7月15日才能起航,無法保證按期交貨,要求A公司將信用證裝船期延至7月15日,有效期延至7月31日,并要求A公司與7月4日回復傳真,A公司按期回復,告知B公司修改信用證的條件是價格下調10%,否則將宣告撤銷合同。但B公司沒有同意,仍然要求A公司延長信用證有效期,否則將貨物另售他人。A公司與7月5日正式函告A公司,終止合同并提出索賠。
[法律問題]A公司后的處理方法是否合理?為什么?
[參考結論]A公司的處理方法合理。
[法理、法律精解]
本案中,B公司未按期在1996年6月底前交貨,已構成了違約,而且在A公司拒絕將信用證延期的情況下,仍未繼續(xù)履行交貨義務,故B公司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和第49條的規(guī)定,A公司有權解除合同并向B公司要求所配。
案例3[案情摘要]
有一份出售小麥的FOB合同規(guī)定:重量以一張或數(shù)量提單中的重量為準,共計5000噸,可有2%的伸縮度,賣方可比合同規(guī)定的許可限度多運或少運8%。事后,賣方實際交貨重量比合同規(guī)定的許可限度少了55公斤。買方以賣方違反合同規(guī)定為由拒絕接受貨物,并要求賣方退還已經(jīng)支付的貨款。
[法律問題]買方是否有拒絕接受貨物的權利?為什么?
[參考結論]買方無權解除合同并拒絕接受貨物。
[法理、法律精解]
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9條規(guī)定,只有賣方的違約構成根本違約,買方才能解除合同。而本案中,賣方實際交貨重量比合同規(guī)定的許可限度少了55公斤,但這一數(shù)量和合同規(guī)定的交貨數(shù)量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雖然賣方交貨不符合合同的數(shù)量要求,但并不構成根本違約,故買方無權解除合同并拒絕接受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