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2011年高中抒情散文:仰望秋天

字號:

秋季里喜歡久久的仰望天空,高遠、無際的藍色清亮而干凈,非常養(yǎng)眼。就像通透的水晶,涼涼的、爽爽的緊貼住臉頰,讓人不由自主的去深呼吸,欲將這山泉水般的恬靜一飲而盡。又猶如一個巨大的肥皂泡包裹住視線,晶瑩而輕靈的觸碰著每一根睫毛,讓人不愿輕易的眨動一下眼睛,生怕這美麗的感覺轉(zhuǎn)瞬即逝。
     經(jīng)過一個伏季的渾沌,天一下子好像高了、藍了、干凈了許多,其實天本來就是那么高,只不過參照物變了,視覺效果也就跟著變了。秋天的云好像一下子就被秋風漂白了,濃的、淡的忽的有了高低,薄的、厚的忽的分了遠近,象紗的輕柔飄逸,越去越遠,像棉的松松軟軟,越堆越厚。秋的天空就是這個樣子,藍的,有了深度,白的,有了層次。恰在此時,往往會看到一輪白月亮,那白,就像是一角云、一頁紙,別具一番詩情畫意,或許秋的天空就是這個樣子,任你千變?nèi)f化,不選擇藍,就隨了白。
     在這個季節(jié)里,最美的事情無非躺在草地里,仰望著天空越去越遠,云兒松松暖暖,世界被無限放大,自己則不斷變小,一種眩暈的醉意襲遍了周身。暫不去管那悠閑的啃食著野草的羊羔,不去理會那忙碌的螞蟻爬上了手臂、肩頭,更不用去想周末的家庭作業(yè),在無拘無束的秋風里嗅著陣陣果香、谷香睡去……那個少年就是我。這就是我關于秋天最美的記憶,也是我關于秋天永遠走不出的夢境。
     秋的天、秋的云就是這般恬淡、悠然,不禁常常由此而贊嘆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總感覺這就是對秋天的詮釋。只有在這晴朗的秋日里,看慣了花開花落是這般的平常,人生的寵辱才能不驚;也只有在這晴朗的秋日里,望著那悠然的云卷云舒,變化就在瞬息之間,體味出“神馬都是浮云”、生的短暫、人的渺小,世事的紛爭才能無意?;蛟S有人會說有點兒消極,但在這純藍、純白的視野里心定然是釋然、豁達的,人就會從伏熱的煩躁里平靜、輕松下來。
     每每回到老家,總愿意到田野里去遛遛,看看那曾經(jīng)熟悉的一草一木,感受一下久違的秋風。田間地頭往往會遇到兒時的玩兒伴,歲月留痕,我們都不再年輕,就像那些將熟的莊稼透出幾分滄桑、幾分沉穩(wěn),遙遙的打聲招呼,恍若時空倒轉(zhuǎn),昵稱依舊、親切依舊。你掐一把豆角,他摘兩個南瓜,硬生生塞給你,滿載而歸,收獲的其實是一份濃濃的友情和鄉(xiāng)情。
     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發(fā)小已近中年,變化和差異還真不小,有的成了老板,有的給老板打工。記得當年上學的時候搞勤工儉學,學生們都打秋草交給生產(chǎn)隊,當時我還小,只是跟著湊熱鬧,追在哥哥、姐姐的*后面當尾巴。個別的壞孩子就往草里掖磚頭、裹土坷垃以增加分量,有時會被發(fā)現(xiàn)了,結(jié)果就是挨批、寫檢查,可現(xiàn)在都成了老板,而當時那些經(jīng)常被表揚的現(xiàn)在都給老板打工,這不禁讓人啞然失笑。
     細想想不無道理,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不精于算計不會有所斬獲,但若是處心積慮、損人利己必不會長久和幸福,但凡大富之人必定是大德、大智之人,否則不能駕馭其財富,最終害人害己。網(wǎng)絡上爆料的“*”、“*”、“染色饅頭”“黑磚窯”等等諸多丑聞、丑行、丑惡嘴臉,莫不是道德的缺失、理智的缺失,對名利的過分追逐、私欲的恣意橫流。也有一位初中時的同學,據(jù)說“黑白兩道”,確實大富了一把,但好景不長,包了二奶,生活搞得一團糟,染了毒癮,人不人鬼不鬼,最終酒醉后駕著幾十萬的豪車一命嗚呼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知道陶淵明是不是一樣喜歡這秋的天空,但那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秋之真諦他一定是體會到了 。陶淵明的豁達就在于淡泊了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
     我輩凡夫俗子,面對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莫不怦然心動,名利人之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關鍵是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不妨抽空常望一望秋的天空,于此純藍、純白之中或許會明白一點兒生的價值,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