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氣分熱
1.白虎湯
【組成】石膏一斤(50g) 知母六兩(18g) 粳米六合(9g) 甘草(炙)二兩(6g)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
臨床運用本方,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使用依據(jù)。
2.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二把(6g) 石膏一斤(50g) 麥門冬一升(20g)人參二兩(6g)半夏半升(9g) 甘草(炙)二兩(6g) 粳米半升(10g)
【方歌】竹竿下十人麥米。(竹葉、甘草、半夏、石膏、人參、麥冬、粳米7味藥)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
二、清營涼血
1.清營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黃五錢(15g) 玄參三錢(9g) 麥冬三錢(9g) 銀花三錢(9g) 連翹二錢(6g) 竹葉心一錢(3g) 黃連一錢五分(5g) 丹參二錢(6g)
【方歌】西單賣竹簾,皇帝用銀元。(犀角、丹參、麥冬、竹葉、連翹、黃連、生地、銀花、玄參9味藥)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
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清透泄,使營分熱邪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之具體應(yīng)用。
2.犀角地黃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兩(30g) 生地黃半斤(24g) 芍藥三分(12g) 牡丹皮一兩(9g)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
1.白虎湯
【組成】石膏一斤(50g) 知母六兩(18g) 粳米六合(9g) 甘草(炙)二兩(6g)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
臨床運用本方,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使用依據(jù)。
2.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二把(6g) 石膏一斤(50g) 麥門冬一升(20g)人參二兩(6g)半夏半升(9g) 甘草(炙)二兩(6g) 粳米半升(10g)
【方歌】竹竿下十人麥米。(竹葉、甘草、半夏、石膏、人參、麥冬、粳米7味藥)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
二、清營涼血
1.清營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黃五錢(15g) 玄參三錢(9g) 麥冬三錢(9g) 銀花三錢(9g) 連翹二錢(6g) 竹葉心一錢(3g) 黃連一錢五分(5g) 丹參二錢(6g)
【方歌】西單賣竹簾,皇帝用銀元。(犀角、丹參、麥冬、竹葉、連翹、黃連、生地、銀花、玄參9味藥)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
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清透泄,使營分熱邪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之具體應(yīng)用。
2.犀角地黃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兩(30g) 生地黃半斤(24g) 芍藥三分(12g) 牡丹皮一兩(9g)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