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注會財務成本管理輔導:財務管理的目標

字號:

一、財務管理的目標
    財務管理的目標取決于企業(yè)的目標
    關于企業(yè)目標的表達,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利潤化
    這種觀點認為:利潤代表了企業(yè)新創(chuàng)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說明企業(yè)的財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業(yè)的目標。
    缺陷:
    (1)沒有考慮利潤的取得時間。
    (2)沒有考慮所獲利潤和投入資本額的關系。
    (3)沒有考慮利潤和所承擔風險的關系。
    如果假設投入資本相同、利潤取得的時間相同、相關的風險相同,利潤化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觀念。事實上,許多經理人員都把高利潤作為公司的短期目標。
    (二)每股盈余化
    這種觀點認為:應當把企業(yè)的利潤和股東投入的資本聯系起來考察,周轉數盈余(或權益資本凈利率)來根據企業(yè)的財務目標,以避免“利潤化目標”的缺點。
    缺陷:(1)仍然沒有考慮每股盈余取得的時間性。
    (2)依然沒有考慮每股盈余的風險性。
    如果假設風險相同、時間相同,每股盈余化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觀觀念。事實上許多投資人都把每股盈余作為評價公司業(yè)績的最重要目標。
    (三)股東財富化
    這種觀點認為:增加股東財富是財務管理的目標,這也是本書采納的觀點。
    衡量方式:
    1.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化
    股東財富的增加可以用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與股東投資資本的差額來衡量,它被稱為“權益的市場增加額”。權益的市場增加額是企業(yè)為股東創(chuàng)的價值。
    2.股價化
    3.企業(yè)價值化
    企業(yè)價值的增加,是由于權益價值增加和債務價值增加引起的。假設債務價值不變,則增加企業(yè)價值與增加權益價值具有相同意義。假設股東投資資本和債務價值不變,企業(yè)價值化與增加股東財富具有相同的意義。
    相關者利益的考慮:
    主張股東財富化,并非不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各國公司法都規(guī)定,股東權益是剩余權益,只有滿足了其他方面的利益之后才會有股東的利益。
    二、財務目標與經營者
    (一)經營者的目標
    1.增加報酬,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報酬,如工資、獎金,提高榮譽和社會地位等。
    2.增加閑暇時間,包括較少的工作時間、工作時間里較多的空閑和有效工作時間中較小的勞動強度等。
    上述兩個目標之間有矛盾,增加閑暇時間可能的減少當時或將來的報酬,努力增加報酬會犧牲閑暇時間。
    3.避免風險。經營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應有的報酬,他們的行為和結果之間有不確定性,經營者總是力圖避免這種風險,希望付出一份勞動便得到一份報酬。
    (二)經營者對股東目標的背離
    1.道德風險。經營者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是盡努力去實現企業(yè)的目標。
    他們沒有必要為提高股價而冒險,股價上漲的好處將歸于股東,如若失敗他們的“身價”將下跌。他們不做什么錯事,只是不十分賣力,以增加自己的閑暇時間。這樣做不構成法律和行政責任問題,只是道德問題,股東很難追究他們的責任。
    2.逆向選擇。經營者為了自己的目標而背離股東的目標。
    例如,裝修豪華的辦公室,購置高檔汽車等;借口工作需要亂花股東的錢;或者蓄意壓低股票價格,自己借款買回,導致股東財富受損。
    (三)防止經營者背離股東目標的方式
    1.監(jiān)督
    2.激勵
    監(jiān)督成本、激勵成本和偏離股東目標的損失之間此消彼長,相互制約。股東要權衡輕重,力求找出能使三項之和最小的解決辦法,它就是的解決辦法。
    三、財務目標與債權人
    股東可以通過經營者為了自身利益而傷害債權人的利益,其通常方式是:
    1.股東不經債權人的同意,投資于比債權人預期風險更高的新項目。
    2.股東為了提高公司的利潤,不征得債權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發(fā)行新債,致使舊券的價值下降,使舊債權人蒙受損失。
    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條款,如規(guī)定的用途,規(guī)定不得發(fā)行新債或限制發(fā)行新債等。
    第二,發(fā)現公司有損害其債權意圖時,拒絕進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
    四、財務目標與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概念:
    廣義:利益相關者包括一切與企業(yè)決策有利益關系的人,包括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股東和債權人)、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主要顧客、供應商、所在社區(qū)和工會組織)和企業(yè)內部利益相關者(經營者和其他員工)。
    狹義:利益相關者是指除股東、債權人和經營者之外的,對企業(yè)現金流量有潛在索償權的人。
    通常,我們說“利益相關者”是指后者。
    公司對于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合同利益相關者,包括主要客戶,供應商和員工,他們和企業(yè)之間存在法律關系,受到合同折約束:
    另一種是非合同利益相關者,包括一般消費者、社區(qū)居民以及其他與企業(yè)有間接利益關系的群體。
    對于非合同利益相關者,法律關注較少,享受到的法律保護低于合同利益相關者,公司的社會責任政策,對非合同利益相關者影響很大。
    五、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和商業(yè)道德。
    企業(yè)對于合同義務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主要是:
    勞動合同之外員工的福利,例如幫助住房按揭、延長病假休息、安置職工家屬等:改善工作條件,例如優(yōu)化工作環(huán)境、建立體育俱樂部等:尊重員工的利益,人格和習俗,例如尊重個人私有知識而不是宣布個人知識歸公司所有,重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安排傳統(tǒng)節(jié)日聚會等、靈活的工作時間等。友善對待供應商,例如改進交易合同的公平性、寬容供應商的某些失誤等:就業(yè)政策,例如優(yōu)惠少數民族、不輕易裁減員工等。
    企業(yè)對非合同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主要是:
    環(huán)境保護,例如使排污標準降低至法定標準之下,節(jié)約能源等:產品安全,例如即使消費者使用不當也不會構成危險等:市場營樂,例如廣告具有高沿情趣、不在某些市場銷售的產品等:對社區(qū)活動的態(tài)度,例如贊助當地活動,支持公益活動、參與救助災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