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藥并非“護身符”

字號:

應酬時總少不了要飲酒助興,不少人把解酒藥當成解酒秘籍隨身攜帶,醫(yī)生提醒目前藥店里常見的解酒藥雖具有一定的醒酒功效,但是作用有限。
    哈爾濱市市民沈凱在正月初七的同學聚會上,他被幾位同學灌醉后感到頭暈目眩,立刻被送往醫(yī)院輸液醒酒。在酒醒后,沈凱感覺有些疑惑,因為作為酒桌達人的他隨身攜帶著解酒藥,臨赴飯局之前,他都會事先服用,可以做到“千杯不醉”,他的許多朋友都做這樣的準備。這次酒醉,難道是解酒藥不起作用了嗎?
    帶著這樣的疑惑,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仁里街的一家藥店,店員對記者介紹說,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解酒藥分為片劑、膠囊和瓶裝液體,價位在幾元到十幾元不等,成分主要為葛根、菊花、枸杞、茅根等中藥材。這位店員說,解酒藥要在喝酒前吃,效果不錯,還能護肝。每逢節(jié)假日期間,解酒藥賣得就很好。
    對于解酒藥的效果,消費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市民王先生曾服用過一些解酒藥,他告訴記者說,吃上解酒藥后,頭疼癥狀會相對緩解。而另一位購買過解酒藥的馬女士則告訴記者說,解酒藥帶給她的就是一種心理安慰,沒有什么實際效果。
    醫(yī)大四院急診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任仲僑說,目前大多采用打一針納洛酮的方式,防止患者酒醉昏迷和呼吸抑制。而中醫(yī)師馬永新告訴記者,解酒藥中常見的葛根、枸杞、菊花、茅根中,葛根能清涼祛毒不能護肝,枸杞是滋陰補腎,菊花能清肝明目但也不護肝,僅茅根和護肝能沾上一點邊。馬永新說酒精是通過肝代謝,依靠酶來把酒精中的乙醇轉化,速度快不快,主要靠遺傳,看酶的強弱,肝每小時只能代謝7克的酒精,解酒藥效果也是很有限,沒辦法在短時間內(nèi)把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