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擇校熱,讓全國許多城市拉起了“高溫警報”。降溫擇校熱,填平教育落差,成了各地教育部門的當務之急。他們之中,有的成效初顯,有的“高燒難退”。
我們聚焦北京、廣州、四川、安徽四地,看看他們的現(xiàn)狀,聽聽*之道。
——編者
廣州民校聯(lián)考爭取1/10的機會
“小升初”擇校:三地各開“退燒藥”
不均衡 必擇校
“小升初”又到了招考時。在廣州,家長們有的忙著找人托關系;有的忙著四處打聽各優(yōu)質初中的“自愿捐資助學費”標準多高,招生要求是什么;有的忙著督促孩子加緊用功,爭取考進“辦的民校”……
5月3日,在做客廣州市政府糾風辦、廣州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溝通無界限 行風大家談》時,廣州市教育局局長華同旭表示:廣州“小升初”總體來說是“健康的”。解決“小升初”擇校問題并不是消除或者杜絕擇校,事實上,“擇?,F(xiàn)象永遠也不會徹底禁止”。
“擇校也許有一千個理由,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小升初’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對于教育部門的觀點,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公職律師事務所主任王超瑩針鋒相對:“為什么市民要擠破頭去擇校?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教育沒能均衡發(fā)展?!?BR> 花巨資才能擠進的“擇?!眴栴}一直是廣州教育的頑疾。在掛牌“省一級學校”的,擇校生占學生總數(shù)四成左右是普遍現(xiàn)象,有的甚至高達六成。廣州市越秀區(qū)某中學老師透露,該校初中招收10個班,除了2個班是地段生之外,其他8個班都是擇校生。有專家呼吁,擇校問題已成為掣肘廣州義務教育發(fā)展的障礙之一,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而在華同旭看來,廣州“小升初”總體來說是“健康的”。目前,廣州早已實現(xiàn)了“人人有書讀”,近年來,廣州也加大力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fā)展。而擇校的現(xiàn)象,則反映了社會條件改善后,市民在有學可上的情況下,想要進一步讀好書的愿望,“這是正常的”。
“并非只有廣州面臨擇校問題,全國各大城市都有,這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楚的,也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做好的?!比A同旭說。
在派位、地段等方式無法讓家長滿意的情況下,考試又死灰復燃。在廣州,這是通過“民校聯(lián)考”的方式實現(xiàn)的。
十幾年前,廣州啟動示范性高中建設工程以滿足大學擴招需要。于是從2001年起,華師附中、廣東實驗中學、執(zhí)信中學、廣雅中學、六中、二中等24所中學開始創(chuàng)建示范性高中。由于示范性高中對學校面積、生均用地等有嚴格的要求,不少學校開始壓縮初中招生人數(shù)或停辦初中,使得優(yōu)質初中學位驟然吃緊。
與此同時,各種辦民校卻“風生水起”,他們有一個共同身份——“國有民辦”:利用的辦學資源,解決經(jīng)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些學校的學費自然不菲,今年廣雅實驗學校學雜費每學期9000元;六中珠江中學學雜費每學期8950元;入讀二沙育才的學費為2.1萬元/年。
起初,各民校是自行招生;2005年,13所國有民辦初中首次統(tǒng)一測試聯(lián)合招生,之后逐年發(fā)展,2010年達到17所,招生情況一年比一年火爆。今年則出現(xiàn)“裂變”:除了南國實驗學校因轉為公辦退出聯(lián)盟外,廣雅實驗學校、二中應元學校、六中珠江學校以及新加入的二中蘇元學校組成小聯(lián)盟,單獨出題考試,其余的13所民校繼續(xù)進行聯(lián)考。
我們聚焦北京、廣州、四川、安徽四地,看看他們的現(xiàn)狀,聽聽*之道。
——編者
廣州民校聯(lián)考爭取1/10的機會
“小升初”擇校:三地各開“退燒藥”
不均衡 必擇校
“小升初”又到了招考時。在廣州,家長們有的忙著找人托關系;有的忙著四處打聽各優(yōu)質初中的“自愿捐資助學費”標準多高,招生要求是什么;有的忙著督促孩子加緊用功,爭取考進“辦的民校”……
5月3日,在做客廣州市政府糾風辦、廣州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溝通無界限 行風大家談》時,廣州市教育局局長華同旭表示:廣州“小升初”總體來說是“健康的”。解決“小升初”擇校問題并不是消除或者杜絕擇校,事實上,“擇?,F(xiàn)象永遠也不會徹底禁止”。
“擇校也許有一千個理由,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小升初’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對于教育部門的觀點,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公職律師事務所主任王超瑩針鋒相對:“為什么市民要擠破頭去擇校?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教育沒能均衡發(fā)展?!?BR> 花巨資才能擠進的“擇?!眴栴}一直是廣州教育的頑疾。在掛牌“省一級學校”的,擇校生占學生總數(shù)四成左右是普遍現(xiàn)象,有的甚至高達六成。廣州市越秀區(qū)某中學老師透露,該校初中招收10個班,除了2個班是地段生之外,其他8個班都是擇校生。有專家呼吁,擇校問題已成為掣肘廣州義務教育發(fā)展的障礙之一,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而在華同旭看來,廣州“小升初”總體來說是“健康的”。目前,廣州早已實現(xiàn)了“人人有書讀”,近年來,廣州也加大力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fā)展。而擇校的現(xiàn)象,則反映了社會條件改善后,市民在有學可上的情況下,想要進一步讀好書的愿望,“這是正常的”。
“并非只有廣州面臨擇校問題,全國各大城市都有,這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楚的,也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做好的?!比A同旭說。
在派位、地段等方式無法讓家長滿意的情況下,考試又死灰復燃。在廣州,這是通過“民校聯(lián)考”的方式實現(xiàn)的。
十幾年前,廣州啟動示范性高中建設工程以滿足大學擴招需要。于是從2001年起,華師附中、廣東實驗中學、執(zhí)信中學、廣雅中學、六中、二中等24所中學開始創(chuàng)建示范性高中。由于示范性高中對學校面積、生均用地等有嚴格的要求,不少學校開始壓縮初中招生人數(shù)或停辦初中,使得優(yōu)質初中學位驟然吃緊。
與此同時,各種辦民校卻“風生水起”,他們有一個共同身份——“國有民辦”:利用的辦學資源,解決經(jīng)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這些學校的學費自然不菲,今年廣雅實驗學校學雜費每學期9000元;六中珠江中學學雜費每學期8950元;入讀二沙育才的學費為2.1萬元/年。
起初,各民校是自行招生;2005年,13所國有民辦初中首次統(tǒng)一測試聯(lián)合招生,之后逐年發(fā)展,2010年達到17所,招生情況一年比一年火爆。今年則出現(xiàn)“裂變”:除了南國實驗學校因轉為公辦退出聯(lián)盟外,廣雅實驗學校、二中應元學校、六中珠江學校以及新加入的二中蘇元學校組成小聯(lián)盟,單獨出題考試,其余的13所民校繼續(xù)進行聯(lián)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