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人文精神體驗以人為本

字號:

一、挖掘課程的人文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課本在第四章“物態(tài)變化”中這樣寫道:“初冬。一夜之間,小城變成了冰清玉潔的銀色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樹枝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在陽光下,耀人眼目。樹上的枝條在風中搖曳,不時飄下點點冰晶,宛如晨霧漫卷……自然界中這樣奇特的現(xiàn)象舉不勝舉,真可謂千姿百態(tài)。那么你知道物質存在哪幾種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之間如何轉化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形態(tài)各異的物質世界吧?!鄙⑽脑娨话愕恼Z言清新流暢,使人充滿遐想,體現(xiàn)了物理和文學的融合。又如上科版八(上)《物理》第二章對“運動的描述”中寫道:人們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贊美運動;畫家用形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jié)奏表現(xiàn)運動;科學家呢?教材同時配以古琴曲《流水》第一主旋律的樂譜和梵高畫的油畫《星夜》,將“運動”在音樂和繪畫中的表現(xiàn)展示出來,使學生對運動的理解具有廣闊性,而不僅停留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的層面上,這些人文資源在已審查通過的幾個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都較傳統(tǒng)教材有明顯的變化。對此,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和挖掘。
    新教材的人文性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習題的編寫模式。例如,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可編如下一些習題:
    (1)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中有一句話說:“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濒斞傅倪@句話對運動的描述是以什么為參照物的?
    (2)唐代李白寫下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學習了本節(jié)內容后,請你思考:①黃河的水是不是從“天上”來的?②黃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復回”了?
    (3)詩人杜甫在其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詩中“風怒號”、“卷”的物理含義是什么?②這兩句詩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
    (4)假如地球附近物體不受到重力作用,我們生活會變成什么樣,試想象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
    (5)請發(fā)揮你豐富的想象,寫一篇“無聲的世界”或類似的科普作文。
    這些習題一改傳統(tǒng)習題訓練思維的方式,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及物理知識融合在一起,將物理學與文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課程的人文性。
    此外,避免學科本位,體現(xiàn)學科間滲透與整合也是新課標教材的一大亮點,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例如,人教版八年級課本中介紹的動物羅盤、牽?;ǖ那o、蟬的口器,水母發(fā)光等等都將物理與自然、社會,物理與生物、地理、歷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物理與自然、社會的關系。
    二、展現(xiàn)科學的人文價值
    國學大師季羨林指出:“歷史的發(fā)展已以證明自然科學與倫理道德不可分,將來更會證明藝術與人文素質關系更加密切”,在季先生看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特色”二字不是體現(xiàn)在科學技術水平上,而是體現(xiàn)在人文精神上。
    我國一位學者也曾指出:我們要走出“半個人”的時代,即不能培養(yǎng)只懂科學、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學的人。廣義地說,科學文化的內涵包括有科學知識、科學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則是其靈魂,其核心是求真求實。
    人文文化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及對世界本原的看法,它包含著人們對人生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對善良、誠信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贊頌,其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茖W文化與人文文化盡管形成的背景、關注的對象以及涵蓋的內容有所不同或各有側重,但在深層底蘊和價值取向上,則是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其共同目標指向就是真善美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沒有科學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沒有人文精神的科學文化都是殘缺和扭曲的。對此,有人把自然科學、人文社科與藝術形象地比喻為一個三棱錐塔的三個面,并認為:“當人們站在它的不同側面底部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很遠,但當他們爬到塔的高處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近多了”。在這種比喻中,順理成章的推論是,隨著高度的不斷上升,真、善、美將越來越接近,并在高點達到理想的統(tǒng)一。由此可見,我們在以往的科學教育中,對科學內容的人文價值幾近漠視,是因為我們所站位置的高度不夠。
    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都具有濃厚的藝術興趣和較高的審美修養(yǎng)。玻恩曾說:“我個人的經驗是,很多科學家和工程師都受過好的教育,他們有文學、歷史和其它人文學科等方面的知識,他們熱愛藝術和音樂,他們甚至能夠繪畫或者演奏樂器二認二。”這是合乎事實的,他本人演奏鋼琴,可以與管弦樂隊一起演奏協(xié)奏曲。愛因斯坦也是小提琴手,普朗克也是鋼琴家,……
    教學中,合理地選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藝術”這三個方面的素材,真正使學生“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xiàn)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從而達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境界。
    教學過程的人文性還須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創(chuàng)設以人為本的教學過程
    《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物理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突出、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例如針對我國在武漢市新洲金臺建造軍用飛機場問題,當?shù)刂袑W的一位教師,組織了別開生面的“虛擬”探究活動:《軍用機場為什么建在這里?》,教師讓學生收集相關地理、水文、軍事、經濟資料,將學生分為六組,分別扮演生態(tài)學家、土地專家、社會學家、軍事家、居委會主任及政治家,進行模擬方案論證。學生們在論證過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并且站在不同角度考慮相關問題:
    生態(tài)學家:考慮機場對野生生物的影響;機場對森林及養(yǎng)殖(漁業(yè))的影響;土地專家:考慮建機場對河壩的影響及農民種植面積減少的問題;社會專家:考慮噪音對人們健康的影響,考慮移民費用安置及就業(yè)的問題;居委會主任:考慮搬遷后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軍事學家:考慮軍事國防問題;政治學家:終確定方案。
    各自別開生面的唇槍舌戰(zhàn)令人為學生知識面之廣、收集信息之多而叫絕。雖然學生的觀點有的是幼稚好笑甚至是離經判道的,但以人為本,注意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得到了體現(xiàn),這些靈感的火花,是任何絕妙的解題無法達到的。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或內容不再是抽象的學科概念,而是一種“活生生的體驗”和“自我的精神體驗”。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通過自己的體驗而發(fā)生變化時,學習才稱得上是主動的。自我認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價值感、社會責任感是課堂教學不能達到的。在這里,以人為本—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思想,也得到了體現(xiàn)。由于情感的融人使體驗趨向“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進而逐步形成個體的態(tài)度、個性、信仰和價值觀。同時,以人為本的過程也是探究活動過程中人積極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統(tǒng)一的過程。
    物理教學中要通過一些簡單問題的科學探究,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的全過程,使學生們體驗科學的過程,了解科學的方法,受到科學的價值觀的熏陶。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從而感悟物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奧妙,在探究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培養(yǎng)人文精神。中學生是終究要走向社會的。只有今天在校的小探究、小發(fā)現(xiàn),才會有明天走向社會的大探究、大發(fā)現(xiàn)。因為,二者過程的本質是一致的。這就是科學探究所追求的“價值觀”。
    四、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平臺
    首先,依據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把中學生看成一個個有靈性、有個性的天真活潑的少年。當前部分學校和教師不顧學生的基礎差異,不研究教學目標要求,迫于強烈的應試壓力,人為地加大教學深度和難度,“繁、難、偏、舊”的習題、訓練卷折磨著學生。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恰當?shù)?、合理地把握物理教學目標要求,切忌人為的加大難度。我們的中考命題也要改革,讓“繁、難、偏、舊”的問題沒有滋生的土壤。
    其次,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將STS的思想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翱茖W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終受惠的是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笨茖W、技術、社會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人教版新課標物理教材,始終將STS的思想及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之中。我們在教學中要加以認真研究,充分利用好新教材。例如,在九年級課本“內能”一節(jié)教材之后配的[閱讀材料]“地球的溫室效應”,從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社會問題)這一問題出發(fā),從物理角度分析地表受熱后,向外輻射熱量,大氣中二氧化碳阻礙這種輻射(科學問題),怎樣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和石油的燃燒(技術問題),從而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實現(xiàn)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這里,以人為本的觀念得到了體現(xiàn)??茖W、技術、社會教育也好比前述三棱錐塔面的三個面,只有站在這個“塔”的一定高度,才能看到它們的融合,才能發(fā)現(xiàn)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技術與社會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又是怎樣融為一體的。
    義務教育階段物理學科教育的終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物理科學素質,物理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過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刻意構建一個寬廣的教學平臺,以人為本,深入持久地推進素質教育。筆者相信,在我國實施新課程這一代人當中,一定會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