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煎藥人員收到待煎藥時應核對處方藥味、劑數(shù)、數(shù)量及質(zhì)量,查看是否有需要特殊處理的飲片,如發(fā)現(xiàn)疑問及時與醫(yī)師或調(diào)劑人員聯(lián)系,確認無誤后方可加水煎煮。
2.為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將飲片浸泡20~30分鐘,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飲片,一般水量以高出藥面3~5cm為宜,第二煎則用水量應當酌減。用于小兒內(nèi)服的湯劑可適當減少用水量。
3.群藥按一般煎藥法煎煮,需特殊煎煮的飲片則按特殊方法處理。在煎煮過程中要經(jīng)常攪動,并隨時觀察煎液量,使飲片充分煎煮,若發(fā)現(xiàn)煎干或煎煳現(xiàn)象,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
4.煎煮用火應"先武后文".解表藥多用武火,補虛藥多用文火。
5.煎藥時間的長短,常與加水量、火力、藥物吸水能力及治療作用有關。中藥煎煮一般分為一煎、二煎。一般藥一煎沸后煎20分鐘為宜,二煎藥沸后煎 15分鐘為宜;解表藥一煎沸后用武火煎15分鐘為宜,二煎沸后5~10分鐘為宜;而滋補藥一般沸后煎30分鐘,二煎沸后20分鐘為宜。
6.每劑藥煎好后,應趁熱及時濾出煎液,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煎液的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濾藥時應壓榨藥渣,使藥液盡量濾凈。將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后分兩次服用。
7.煎液量:200~300ml,分2~3次服用。
8.煎藥標準:煎液有原處方中各味中藥的特征氣味,無煳化,無焦化及其他霉爛異味,殘渣無硬心,無焦化、煳化,擠出的殘液量不超出殘渣總重量的20%.
9.核對煎藥袋內(nèi)的姓名、取藥號、藥味、質(zhì)量及煎煮方法等,復核無誤后,即可簽字發(fā)出。
    
   
              
              2.為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將飲片浸泡20~30分鐘,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飲片,一般水量以高出藥面3~5cm為宜,第二煎則用水量應當酌減。用于小兒內(nèi)服的湯劑可適當減少用水量。
3.群藥按一般煎藥法煎煮,需特殊煎煮的飲片則按特殊方法處理。在煎煮過程中要經(jīng)常攪動,并隨時觀察煎液量,使飲片充分煎煮,若發(fā)現(xiàn)煎干或煎煳現(xiàn)象,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
4.煎煮用火應"先武后文".解表藥多用武火,補虛藥多用文火。
5.煎藥時間的長短,常與加水量、火力、藥物吸水能力及治療作用有關。中藥煎煮一般分為一煎、二煎。一般藥一煎沸后煎20分鐘為宜,二煎藥沸后煎 15分鐘為宜;解表藥一煎沸后用武火煎15分鐘為宜,二煎沸后5~10分鐘為宜;而滋補藥一般沸后煎30分鐘,二煎沸后20分鐘為宜。
6.每劑藥煎好后,應趁熱及時濾出煎液,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煎液的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濾藥時應壓榨藥渣,使藥液盡量濾凈。將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后分兩次服用。
7.煎液量:200~300ml,分2~3次服用。
8.煎藥標準:煎液有原處方中各味中藥的特征氣味,無煳化,無焦化及其他霉爛異味,殘渣無硬心,無焦化、煳化,擠出的殘液量不超出殘渣總重量的20%.
9.核對煎藥袋內(nèi)的姓名、取藥號、藥味、質(zhì)量及煎煮方法等,復核無誤后,即可簽字發(f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