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古代教學方法

字號:

中國古代物理知識的傳授,是滲透在其它教學活動中進行的有代表性的是在科技教育活動中進行的。中國古代在科技教育中采用的教學手段,除有時也采用觀察和實驗外。差不多都是非常單一的語言和書本。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
    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中國自古以來的巧匠,在擇徒選生上一向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且愈是絕技在身者要求愈嚴?!饵S帝內經》《素問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意思是說要培養(yǎng)有造詣的學生,首先選擇弟子要嚴肅認真,符合標準,在教學中要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揚長避短,使之以弟子之所能,各得其能,各得其傳。這在今天來說,也就是教學方法要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智能,以使其成才。顯然,這是考慮教學方法的先決條件之一。
    二、觀察和實驗
    我國運用觀察的方法來了解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早在《周易·賁》中,就有“現(xiàn)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記載,在《詩經》中已有不少把勞動人*用觀察得來的經驗凝結為詩歌的篇章 ,如“上天同(彤)云,雨雪雰雰”和“朝齊于西,崇(終)朝其雨”等等,說明已科學地認識到風云和雨雪之間的關系。在《考工記》中,如前第三節(jié)中所述,已能根據觀察冶金時火焰的顏色來判定鑄件冶煉的程度。同時根據石申的《石氏量表》還可斷定,他已有一種測定方位的測角儀器,借助其觀察天象,說明至石氏時,觀察法已有重大的發(fā)展。
    我國運用實驗的方法,最早始于《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后來在聲學、光學等方面如第三節(jié)中所述,也有了發(fā)展。
    觀察和實驗是古代科技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今天科技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尤其它還是物理教學的基礎,是必須予以十分重視的。
    三、注意基本功訓練
    在《學記》中有“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钡挠涊d,說明或反映了優(yōu)秀的科技家和技術人員,在教育弟子時,十分注意實際操作、基本功訓練和循序漸進的經驗。這對今后的物理教育,更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小結(物理教育的特征)
    從中國古代的教育概況和物理知識的傳授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物理知識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生產,而又直接為生活和生產服務。同時也可了解中國古代已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物理知識,這不僅涉及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磁學等等,而且在相應的工程技術領域,也有不少成功的應用。然而作為物理學,還沒有從哲學、自然科學及科技知識中分化出來,更沒有形成其自身的系統(tǒng)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所以,從物理學和物理教育的角度來說,古代物理知識的傳播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征:
    1.古代的物理知識是分散的、間斷的、隱含在其他自然科學和技術知識中的,其本身還稱不上一門獨立的科學。
    2.從知識的層次來看,是定性的、唯象的,基本上都是屬于感性認識,所以既沒有從現(xiàn)象上升到理論,也沒有作出定量的研究,即還沒有從觀念上升到概念或規(guī)律。
    3.物理知識的傳授主要是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進行的,其次是通過著書立說及科技教育,所以其本身沒有明確、獨立的目的要求。
    4.在傳授的過程中,主要運用口傳心授、觀察模仿、實際操作等方法。
    5.觀察和實驗已被不時地運用于物理知識的探索和傳授,但廣泛運用的是自然觀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