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時應注意的問題(二)

字號:

(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被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如果村委在發(fā)包時未按以上原則及程序操作,未經民主議定即私自發(fā)包,依法應確認合同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如承包人無過錯,對承包權是善意取得的,完全是發(fā)包人工作上的瑕疵導致合同無效,對此發(fā)包入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對于承包人來講,無須也難以知道發(fā)包方在發(fā)包時工作上是否存在瑕疵,因此承包入不應承擔任何責任。而如果承包人和發(fā)包人在承程中惡意串通,損害集體利益,那么雙方就要共同承擔合同無效產生的法律后果。
    第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后的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必然關系到雙方的經濟利益,牽扯到合同無效給一方或雙方造成損失的責任承擔問題。根據(jù)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對合同無效引起的法律后果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應根據(jù)雙方的過錯責任來確定。有過錯的一方應賠償對方因此造成的損失;雙方均有過錯的,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而對于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來講,一旦被確認無效,所產生的法律后果一般是:返還土地的經營權,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對該類案件應當依法及時受理,盡快審結。對因發(fā)生糾紛可能影響生產的,可裁定先行恢復生產;本包方恢復生產確有困難或者拒絕恢復生產的,由發(fā)包方負責組織先行恢復生產,恢復生產所產生的費用由過錯方承擔。在返還土地的經營權時,應注意結合農村實際及農時,從有利于生產和收獲,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原則。
    我們認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相比,具有長期性,一般為30年,這種具有長期性的土地承包合同簽訂后,承包人為顧及長久利益,其初始投入往往較大,成本應分攤在整個承包期;再者承包人的期待利益也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合同被確認無效,僅僅支持其直接損失,而不考慮間接損失,勢必會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不利于維護農村工作的穩(wěn)定及生產力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對因合同無效給農民造成的間接損失,法院應予以適當?shù)闹С帧?BR>    第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五節(jié)及第57條、第58條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及保護作出丁詳細規(guī)定。基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而引發(fā)的合同糾紛,損害賠償糾紛,停止侵害糾紛等很多,在審理這些案件時,應首先審查流轉的效力。不按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往往導致流轉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