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經濟貿易輔導:反傾銷的必然性與中國外貿戰(zhàn)略調整(4)

字號:

-
    其次,反傾銷的經濟學意義是反對壟斷鼓勵競爭,一般說,具有傾銷性質的企業(yè)多有壟斷特征:固定成本大,要素市場具有剛性,需求波動的影響大和價格下降具有剛性。但是,從美國對中國的反傾銷目錄上看不出生產這些產品的中國企業(yè)具有上述壟斷特征,相反它們更具有競爭企業(yè)的一般特征: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低,進入門檻低,幾乎不能阻止競爭對手。而中國企業(yè)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yōu)勢,主要是中國具有勞動力比較優(yōu)勢:供給量巨大,價格低廉,這是目前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比擬的 ??梢娭袊罅康妮p工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價格,既不是低于本國的市場價格,也不是旨在驅逐對手的掠奪性傾銷行為,而是勞動力低廉的比較優(yōu)勢,是競爭而不是壟斷。
    四、 沒有均衡解的多寡頭博弈
    理論上不能給傾銷一個準確的定義,在各國的反傾銷法案中,各自的規(guī)定又以保護貿易為原則,并且彈性相當大,有巨大的可操作空間,因此,從各國反傾銷法案是否符合WTO原則,或者WTO原則的修訂和更改,到對于各國關于反傾銷法案的解釋及其對反傾銷的起訴、調查、應訴等一些列程序,都需要各國政府的有關官員為各自的利益進行長期的談判。如果將談判國家比作寡頭,那么它們之間的談判,就是寡頭之間瓜分市場瓜分利益的談判。眾所周知,寡頭之間的價格協(xié)議是談判的結果,其談判的基礎在于各自的實力、地位以及其他多種東西,因此,寡頭之間的價格協(xié)議不是均衡解,而是共謀解。共謀解是不穩(wěn)定的,在其達成之日起,就存在著許多矛盾和不公平,在今后的利益瓜分中,還會產生更多的矛盾,甚至使最初的協(xié)議瓦解。
    反傾銷非均衡解的端倪已初現(xiàn)在WTO原則和各國制定的相關法案中。WTO關于反傾銷的定義之一“低于正常價值”并不完全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它是各國共同協(xié)商或談判后所制定的,是一個典型的非均衡解,但是它在法律上具有約束力,盡管這種約束力是不完全的 。而其他兩個定義,卻直接揮舞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損害”國內企業(yè)認定條款完全沒有經濟學基礎,更是各國貿易談判的結果。
    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的貿易政策和貿易法規(guī)基本上都是貿易雙方或多方在不同利益下暫時達成的非均衡解,由這些非均衡解制定的貿易法規(guī)或原則,埋下了各國進一步為各自利益進行討價還價的禍根。就美國對中國產品反傾銷案例看有關WTO法則或美國相關法案,在如下問題上爭論不休:
    第一,關于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15年的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身份使中國企業(yè)在反傾銷中關于正常價格認定方面吃了大虧。第二,關于認定中國企業(y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盡管中國被WTO認定了15年的非市場經濟身份,但是,對于一個處于轉軌經濟國家來說,成功轉型的企業(yè)已經是市場經濟了,因此,中國官員和企業(yè)正在積極爭取某些企業(yè)的市場經濟地位,一些學者也非常支持這一行動。第三,關于中國企業(yè)的價格制定標準問題:一些進口國大肆攻擊中國企業(yè)價格制定不合理,如政府對出口企業(yè)有某些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環(huán)保條件低、工人工資低,不能自由跟資方談判等等。第四,關于國內企業(yè)損害問題,關于中國對美國或其他進口國的國內企業(yè)損害,往往調查不嚴格,標準過寬過低,中國企業(yè)非常容易觸碰這些標準。第五,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和其他進口國攻擊中國人民幣匯率是固定官方管制匯率,而沒有市場化。
    就上述問題,中國政府和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政府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和談判,對中國來說,談判的每一個進展,都會使我國的企業(yè)受益,同時也可能會使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企業(yè)受損
    當然,這些受益是我們在其他方面的受損為代價的,同樣,其他國家的受損也是在其他方面的獲得為補償?shù)?。就中美雙方在上述5個方面的爭論而言,中國取得談判優(yōu)勢的空間并不大,或者說幾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