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心理學:機械心理學

字號:

名詞:機械心理學(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釋:在心理學,無意識的概念是與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聯(lián)系在一起的。然而,關于無意識心理狀態(tài)的假說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萊布尼茨闡釋過“次要知覺”,指的就是無意識;J.赫爾巴特曾將心理分為意識領域和無意識領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種競相進入意識的觀念之間的一種競爭;H.霍爾姆霍茨相信從感覺原子中得到的經驗世界的構造要求無意識推斷的存在:J.沙可在應用催眠理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著一個脫離意識的心理王國;F.尼采說過“意識只是表層”;A.叔本華聲稱“人類靈魂中存在野蠻的獸性”弗洛伊德的貢獻在于;他檢驗所有這些假說,創(chuàng)建了精神分析學派,形成了一門以研究無意識心理為主的科學心理學。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所說:精神分析代表了對人類自尊的第三次打擊。第一次打擊是N.哥白尼論證了人類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擊是C.達爾文證明了人類像任何其他動物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擊是精神分析揭示出人類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
    1、方法論基礎。弗洛伊德不想去建立一種有關無意識的實驗方法,也不歡迎別人試圖實驗性地去驗證他的觀點。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S.羅森茨韋格曾寫信給弗洛伊德,談到他希冀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在回信中非常簡潔地作了答復:“我頗有興趣地檢查了你們試圖驗證精神分析命題的實驗研究,我不會對這種實證給予很高的評價,因為這些命題所依賴的可靠觀察的豐富性使它們與實驗驗證無關。當然,這么做是無害的。” 弗洛伊德?lián)越⒕穹治龅摹翱煽坑^察的豐富性”由他的臨床病例所組成。他將與患者的談話記錄作為科學資料,將對這些資料的分析作為研究的科學方法。對弗洛伊德來說,成功的治療本身并非目的,而是為精神分析理論的可靠性提供證據(jù)。這里,對弗洛伊德吸引力的,是通向科學心理學的生理學道路。
    在弗洛伊德時代,最常見的神經癥是歇斯底里,它表現(xiàn)為心因性軀體癥狀,諸如軀體麻木和感知缺失等。1896年,弗洛伊德曾寫過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并非魔鬼纏身,也非道德淪喪,而是一種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癥狀。遺憾的是,當時的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協(xié)會主席R.馮·克拉夫特-埃賓卻把弗洛伊德的觀點稱之為“科學的神話”。
    弗洛伊德的這一觀點起始于他1894~1895年所寫的手稿《科學心理學之規(guī)劃》,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通向科學心理學的生理學道路。當時,弗洛伊德為兩個目標所苦惱:第一是檢驗,如果有人引進定量的思考,那么心理機能的理論會是什么形態(tài);第二是如何從精神病理學中汲取一些可為科學心理學所利用的東西。在該手稿中,弗洛伊德闡釋了他的意圖:“建立一門屬于自然科學的心理學,把人的心理過程看作是可用物質微粒來說明的量化決定狀態(tài)。”為此,他發(fā)展了關于心靈和行為的普遍理論,使用的完全是生理學的和量化的術語。
    例如,動機被描述為神經元之間的間隙處(現(xiàn)稱突觸)引起緊張的結果,這種緊張使人感到不快,跨越間隙,緊張最終得以釋放;記憶被解釋為神經元間隙處滲透性(現(xiàn)稱突觸強度)的改變,這是連接著的神經元重復興奮的結果。用相似的量化神經病學方法,弗洛伊德解釋了從妄想到認知的全部“心理機能”。 繼那部手稿以后,弗洛伊德開始從事自我分析。借助這種方法,他發(fā)現(xiàn)了出現(xiàn)在心理無意識中的行為和心理事件的原因,并區(qū)分了“真性神經癥”和“心理神經癥”。前者是真正軀體病癥,由“某種神經病毒增加或減少所引起”;后者包括歇斯底里,是由“心因性的或依靠無意識觀念的情緒作用所引起”的。
    隨著自我分析方法的運用,弗洛伊德開始從機械生理學解釋轉向進化生物學解釋。那時的大多數(shù)科學家,包括馮特,接受了德國達爾文主義先驅E.海克爾的“生源定律”。根據(jù)“生源定律”,個體的發(fā)生重演了種族發(fā)生,也就是說,“任何生物的胚胎是對它的種系發(fā)生道路的重復”。由此,一個人類胎兒經歷了兩棲階段、爬行階段、簡單的哺乳階段等等,直到他形成人的雛形。于是,弗洛伊德把“生源定律”擴展至心理發(fā)展,作為其研究性心理發(fā)展階段的方法論基礎。
    2、無意識概念的演變。無意識概念是不能為傳統(tǒng)的意識心理學家所接受的。在這些心理學家看來,心理科學是意識的科學。例如,弗洛伊德的導師F.布倫塔諾就堅持拒絕無意識概念。W.詹姆斯贊同布倫塔諾的觀點,認為假設無意識的存在有著科學上的危險性。由于界定上的無意識是無法觀察到的,因此它很容易成為一種實用的工具,借此構造無法測量的理論。
    然而,弗洛伊德卻堅持無意識的概念,并把無意識的理論視作“精神分析研究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