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備考練習題及答案解析(12)

字號:

2011考研政治備考練習題及答案解析1800題(12)
    第3節(jié) 真理與價值
    一、選擇題Ⅰ
    1.所謂客觀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觀事實和客觀規(guī)律B.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C.人的認識對象的客觀屬性D.人的正確認識中所含有的客觀內容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因為()
    A.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B.實踐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
    C.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優(yōu)點D.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3.真理的相對性應理解為()
    A.真理的標準是多重的B.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
    C.真理和謬誤之間沒有確定的界限D.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乃至對立的認識都是真理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德國詩人萊辛的這一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認識經(jīng)歷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
    C.認識不能停滯,而應該不斷擴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
    5.承認"人類的一切認識都具有相對性"是()
    A.相對主義的觀點B.詭辯論的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D.懷疑論的觀點
    6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命題的根據(jù)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客觀的、實在的
    C.真理是與人的具體利益相聯(lián)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規(guī)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tǒng)一
    二、選擇題Ⅱ
    7.價值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
    A.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否具有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
    B.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C.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關系
    D.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隨機相遇的關系
    新增考點: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
    8真理和價值的關系表現(xiàn)為()
    A.真理原則側重于客觀性,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
    B.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大主題
    C.真理和價值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真理與價值在發(fā)展中相互引導
    D.實踐是真理和價值共同的檢驗標準
    新增考點: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
    9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是()
    A.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B.相對真理含有絕對真理的成分
    C.它們是人的認識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現(xiàn)D.同一真理的兩種性質
    10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其不確定性是因為()
    A.作為檢驗真理的實踐總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
    B.實踐本身是不斷發(fā)展的
    C.不同的人、不同階級各有其不同的實踐標準
    D.有些真理需要通過邏輯證明才能檢驗
    11以下論斷正確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作用的有()
    A.只有詩人才需要想像
    B.幻想是極可貴的品質
    C.頓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癥結
    D.在科學道路上,只有不畏勞苦堅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三、分析題
    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辯證法。
    13"信則靈,不誠則不靈。"(新增考點: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
    14試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及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Ⅰ
    1.【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客觀真理的含義。
    【解析】客觀真理是指正確認識中的客觀內容。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A、C項:客觀事實、認識對象的客觀屬性還沒有成為認識,只是認識的對象和材料;B項只是一般的認識程序,沒有涉及到正確與否。
    2.【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
    【解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這是因為實踐是溝通主、客觀的橋梁,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可以將真理認識的成果展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并在現(xiàn)實中豐富認識,使認識及其發(fā)展成為可能。
    3.【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真理的相對性。
    【解析】真理的相對性是針對真理的內容而言,因為世界是運動、發(fā)展的,從廣度、深度和進程上,(真理)認識都有待于擴展、深化和發(fā)展。A項: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內容本身的相對性,而不是指真理標準的多重性;C項:真理和謬誤之間有明確的界限,只是沒有絕對的界限而已;D項說法不準確,它最多只是表明認識有不同的角度、方式和立場,并沒有表明真理內容本身的相對性質。
    4.【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對名人名言中蘊涵的真理觀的理解。
    【解析】從"追求"二字可以看出真理是有待于深化和發(fā)展的。題干中已經(jīng)是關于真理(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所以不存在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的說法,A、B兩項錯誤;本題只是針對真理的占有與追求,都只是對世界的認識,并沒有涉及世界的改造。
    【拓展】做此類試題要緊扣句子,結合選項。
    5.【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真理)認識的相對性觀點。
    【解析】認識的廣度、深度以及進程上說都有待于擴展、深化和發(fā)展,實踐隨著世界而發(fā)展,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相對的,所以,一切認識都具有相對性。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它沒有否認認識的絕對性,不是詭辯,也沒有懷疑對世界認識的可能性。A項:相對主義是夸大認識的相對性,看不到其絕對性的觀點;詭辯論是將概念的靈活性變成主觀的任意性;懷疑論是把懷疑作為認識一切事物的原則,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表示懷疑的學說。
    6.【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真理的具體性。
    【解析】真理是多方面規(guī)定的統(tǒng)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對象、范圍和條件;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的具體的存在是主觀向客觀無止境的接近過程,而不是一經(jīng)達到便永遠不變的靜止狀態(tài)。A項:只有經(jīng)過理性認識才能達到真理;B項: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C項:題干句子的意思只在說明真理認識的具體性,沒有牽涉到真理與具體利益的關系。
    二、選擇題Ⅱ
    7.【答案】ABC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對價值主體性內涵的把握。
    【解析】A、B、C三項都正確地闡述了價值主體性的內涵,C項的正確說法排除了D項的說法: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不是自然的、現(xiàn)成的關系,也不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隨機相遇的關系,而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
    【拓展】考生在做題觀察選項時,要注意鑒別、區(qū)分、聯(lián)系各個選項,有的選項是對另一選項的論證,有的則是對另一選項的否定、排除。
    8.【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解析】真理是指向客體、以逼近客體為目標;價值指向主體,以滿足主體為目標,但是二者的基礎和共同檢驗標準是社會實踐。
    9.【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
    【解析】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分別是人的認識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的表現(xiàn),是真理的不同性質而非不同部分。
    【拓展】這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關系比較全面的表述。
    10.【答案】AB
    【考點】本題考查實踐標準不確定性的含義。
    【解析】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由實踐本身的歷史性和不斷發(fā)展性所決定的,A、B兩項比較容易看出是正確選項。C項:否認了實踐的客觀性和最終確定性,將實踐標準變成了主觀標準;D項否定了實踐標準的惟一性。實踐標準的確定性、惟一性是從最終根源性意義上說的,邏輯證明是立足于實踐證明基礎之上的,是對實踐證明的補充。
    11.【答案】BCD
    【考點】本題考查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
    【解析】非理性因素包括意志和信念(D項)、直覺與靈感、動機和欲望、猜測與頓悟(C項)、習慣與本能、幻想(B項)與想象等。A項:幻想與想象是認識真理過程中極其可貴的品質,并非只局限于詩人。
    三、分析題
    12【答案要點】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真理觀。〔1分〕它既否定了真理觀上的唯物論,認為真理是主觀的,沒有客觀性;又否定了真理觀上的辯證法,認為真理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性?!?分〕
    (2)所謂真理的辯證法是指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真理的絕對性有兩層意義: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人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5分〕其二,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5分〕真理的相對性指真理的條件性,表現(xiàn)為:其一,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一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確反映?!?.5分〕其二,從認識的深度來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擴展和深化?!?.5分〕
    13【答案要點】
    (1)"信"、"誠"屬于主觀意識和態(tài)度,靈或不靈則屬于客觀現(xiàn)實結果?!?分〕意識是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靈,才能引起和產(chǎn)生信?!?分〕這種說法把主觀的信、誠作為靈不靈的原因,顛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也顛倒了原因和結果的關系。〔2分〕
    (2)真理具有客觀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不能以主觀的信、誠,以人們的信仰與否為標準?!?分〕
    (3)真理具有普遍性?!?分〕這種觀點宣傳信、誠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種莫須有的東西,否則,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檢驗性,把人們看不見、感覺不到某種莫須有的東西歸結為他們的"不信"、"不誠",這是偽科學反科學的卑劣手法?!?分〕
    14【答案要點】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即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1分〕也就是說,我們在一切實際工作中,首先要解放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這就是實事求是。〔1分〕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生動體現(xiàn)?!?分〕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第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guī),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分〕第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1分〕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正確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分〕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更具有實踐意義。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zhí)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結合和統(tǒng)一?!?分〕注意克服本本主義、主觀主義,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絕對化,掌握唯物辯證法。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堅持正確的認識路線,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少走彎路,早日將我國建設成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