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年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

字號:

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年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
    2011年1月17日,中國校友會網(wǎng)與《21世紀人才報》發(fā)布新《2011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其中,北京大學連續(xù)4年問鼎“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榜首,清華大學居第二,浙江大學上升至第三,復旦大學下降一位列第四,南京大學居第五。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和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居中國獨立學院前三甲;北京城市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和南昌理工學院列中國民辦大學前三強。今年引人關注的是,“校友捐贈”首次納入中國大學評價,引領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大學“造富”能力凸顯,有望成為中國大學又一職能,北京大學盛產“億萬富豪”,蟬聯(lián)“2011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榜首,造就79名富豪校友,勇奪“造富搖籃”美譽。
    自2003年起,中國校友會網(wǎng)和《21世紀人才報》已連續(xù)第9年發(fā)布中國大學評價報告。2011年的大亮點是首次將“校友捐贈”納入中國大學評價。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評價課題組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校友是大學杰出的產品、得意的佳作、自豪的財富;“校友捐贈”是歐美世界大學的常態(tài),是對大學教育成果的重要檢驗,已成為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和檢驗校長執(zhí)行力的重要標準。同時,在國家新“985”工程大學三期評價指標體系中,新增加“學校獲得的捐款在學校經費中所占的比例”指標。因此課題組在國內率先將“校友捐贈”納入中國大學評價,旨在倡導大學樹立校友捐贈文化、引導大學更好地以人為本、以教學為根、引導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
    清華科技成果,北大社科成果多
    科學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產物,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茖W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我國習慣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統(tǒng)稱為哲學社會科學。由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內容不同,成果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以及對社會的作用也不相同。
    “科學貢獻力”體現(xiàn)科研成果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的效益,反映科研成果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能效,以及科技成果對于國家民族的重大價值。為此“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評價課題組”特選取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具影響力和有代表性的獲獎成果和高水平論文,包括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獎、中國專利獎金獎和《nature》、《science》論文等獎勵,并將各類獎勵成果一、二等獎用模糊數(shù)學法歸一處理。
    “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以1978年至2010年我國高校獲得的國家重大科學獎勵和國際高水平論文等為數(shù)據(jù)基礎統(tǒng)計得出,是衡量高??茖W貢獻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茖W研究水平的重大標志。
    數(shù)據(jù)顯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清華大學獲得國家重大科技獎勵成果總數(shù)高達98項,是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水平高、科學貢獻大的高校,遙遙于其他高校。1978年至2010年獲國家重大科技獎勵成果多的10大高校依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和吉林大學等。
    “國家高科學技術獎”作為中國科技界的高榮譽,2000年設立,該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yè)化中創(chuàng)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自2000年設立至今,共有16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有4人來自高校,他們是北京大學的王選、徐光憲和復旦大學的谷超豪和上海交通大學的王振義教授等。
    1978-2010年獲重大科技獎勵多的十大高校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省市 獎勵數(shù)
1 清華大學 北京 98
2 北京大學 北京 61
3 南京大學 江蘇 35
4 復旦大學 上海 28
5 浙江大學 浙江 25
中國科技大學 安徽 25
7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23
8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 19
中南大學 湖南 19
10 吉林大學 吉林 17

    北京大學獲得國家重大社會科學獎勵成果總數(shù)高達53項,高居全國高校首位,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高、科學貢獻大、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為均衡的高校。1978年至2010年獲國家重大社科獎勵成果多的10大高校依次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等。
    1978-2010年獲重大社科獎勵多的十大高校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省市 獎勵數(shù)
1 北京大學 北京 53
2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26
3 復旦大學 上海 22
4 武漢大學 湖北 20
5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9
6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14
7 四川大學 四川 10
8 南開大學 天津 9
9 廈門大學 福建 8
10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7
浙江大學 浙江 7
中山大學 廣東 7

    北大、清華科學貢獻能力遙遙
    數(shù)據(jù)顯示,1978年至今,北京大學獲國家或國際重大科學獎勵成果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獎勵合計有114項,雄居“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榜首,清華大學共獲106項獎勵,位居第二,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北大和清華仍然保持著是我國科學研究領域科學貢獻力大、研究水平高的霸主地位,國內其他高校幾十年內無法與之相比。復旦大學有50項成果獲獎,位列第三;南京大學有41項,名列第四;浙江大學有32項,居第五;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各有26項,并列第六;中國科技大學有25項,居第九;吉林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各有23項,并列第十。
    位居“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前二十的其他高校依次是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國農業(yè)大學等高校,獲國家重大科技獎勵和社會科學獎勵成果數(shù)量均在15項以上。
    京滬蘇高??茖W貢獻能力強
    從“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上榜高校的地區(qū)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江蘇等地區(qū),三地區(qū)獲得科學獎勵和高水平論文等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51.57%,可以說是我國高??茖W貢獻能力強的地區(qū)。其中,北京地區(qū)高??茖W貢獻能力強,共有331項成果,高居全國各省市首位,占總數(shù)的32.58%。上海居第二,有106項,占總數(shù)的10.43%。江蘇列第三,有87項,占總數(shù)的8.56%;湖北居第四,有63項,占總數(shù)的6.2%;浙江列第五,有48項,占總數(shù)的4.72%;陜西局第六,有45項,占總數(shù)的4.43%;四川居第七,有39項,占總數(shù)的3.84%;天津列第8,有34項,占總數(shù)的3.35%;山東居第九,有31項,占總數(shù)的3.05%;廣東和吉林各有29項,并列第十。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我國各地區(qū)高??茖W貢獻能力分布失衡,地區(qū)差異較大??茖W貢獻能力較強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和浙江等經濟和教育文化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相對而言,教育欠發(fā)達的貴州、海南、內蒙和河南等中西部地區(qū)高??茖W貢獻力較弱。
    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科學貢獻力排行榜
    
名次 學校名稱 所在省市 科技獎勵 社科獎勵 合計
1 北京大學 北京 61 53 114
2 清華大學 北京 98 4 106
3 復旦大學 上海 28 22 50
4 南京大學 江蘇 35 6 41
5 浙江大學 浙江 25 7 32
6 武漢大學 湖北 6 20 26
四川大學 四川 16 10 26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0 26 26
9 中國科技大學 安徽 25 0 25
10 吉林大學 吉林 17 6 23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23 0 23
12 南開大學 天津 13 9 22
13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 19 20
14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 19 0 19
中南大學 湖南 19 0 19
16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 14 16
17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15 0 15
山東大學 山東 10 5 15
西北大學 陜西 12 3 15
廈門大學 福建 7 8 15
中國農業(yè)大學 北京 15 0 15
22 中山大學 廣東 6 7 13
23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 11 0 11
24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黑龍江 10 0 10
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9 0 9
天津大學 天津 9 0 9
同濟大學 上海 9 0 9
28 東北大學 遼寧 8 0 8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7 1 8
30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7 0 7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7 0 7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0 7 7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 7 0 7
云南大學 云南 5 2 7
浙江工業(yè)大學 浙江 7 0 7
36 南京工業(yè)大學 江蘇 6 0 6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3 3 6
中國地質大學 湖北 6 0 6
中國礦業(yè)大學 江蘇 6 0 6
40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 5 0 5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0 5 5
四川農業(yè)大學 四川 5 0 5
西南大學 重慶 2 3 5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 5 0 5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5 0 5
46 河海大學 江蘇 4 0 4
湖南大學 湖南 4 0 4
蘭州大學 甘肅 3 1 4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 0 4 4
南京林業(yè)大學 江蘇 4 0 4
山西大學 山西 3 1 4
西北工業(yè)大學 陜西 4 0 4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 4 0 4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0 4 4
55 江南大學 江蘇 3 0 3
昆明理工大學 云南 3 0 3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3 0 3
南京農業(yè)大學 江蘇 2 1 3
上海大學 上海 3 0 3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2 1 3
武漢科技學院 湖北 3 0 3
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 3 0 3
重慶工學院 重慶 3 0 3
64 北京工業(yè)大學 北京 2 0 2
北京林業(yè)大學 北京 2 0 2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 0 2 2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 0 2 2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2 0 2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2 0 2
東北林業(yè)大學 黑龍江 2 0 2
東南大學 江蘇 2 0 2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 2 0 2
福州大學 福建 2 0 2
河北大學 河北 0 2 2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2 0 2
華南農業(yè)大學 廣東 2 0 2
遼寧大學 遼寧 0 2 2
青島大學 山東 2 0 2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 2 0 2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 2 0 2
山東農業(yè)大學 山東 2 0 2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0 2 2
汕頭大學 廣東 2 0 2
蘇州大學 江蘇 0 2 2
天津工業(yè)大學 天津 2 0 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 2 0 2
燕山大學 河北 2 0 2
浙江林學院 浙江 2 0 2
中國藥科大學 江蘇 2 0 2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0 2 2
重慶大學 重慶 2 0 2
92 安徽大學 安徽 0 1 1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 1 0 1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 0 1 1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 0 1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 1 0 1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1 0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 1 0 1
長安大學 陜西 1 0 1
大連工業(yè)大學 遼寧 1 0 1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 1 0 1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1 0 1
東北農業(yè)大學 黑龍江 1 0 1
東華大學 上海 1 0 1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0 1 1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0 1 1
廣東工業(yè)大學 廣東 1 0 1
貴陽醫(yī)學院 貴州 1 0 1
哈爾濱理工大學 黑龍江 1 0 1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1 0 1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 黑龍江 1 0 1
海南大學 海南 1 0 1
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1 0 1
合肥工業(yè)大學 安徽 1 0 1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 1 0 1
河北農業(yè)大學 河北 1 0 1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 1 0 1
河北醫(yī)科大學 河北 1 0 1
河南工業(yè)大學 河南 1 0 1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 1 0 1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 1 0 1
河南農業(yè)大學 河南 1 0 1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黑龍江 1 0 1
湖南農業(yè)大學 湖南 1 0 1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0 1 1
華中農業(yè)大學 湖北 1 0 1
吉林農業(yè)大學 吉林 1 0 1
濟南大學 山東 1 0 1
江蘇大學 江蘇 1 0 1
92 南方醫(yī)科大學 廣東 1 0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1 0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江蘇 1 0 1
南京醫(yī)科大學 江蘇 1 0 1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0 1 1
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 1 0 1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 0 1 1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 1 0 1
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 0 1 1
深圳大學 廣東 1 0 1
沈陽建筑大學 遼寧 1 0 1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1 0 1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0 1 1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1 0 1
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 1 0 1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0 1 1
溫州醫(yī)學院 浙江 1 0 1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 1 0 1
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 1 0 1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0 1 1
徐州師范大學 江蘇 0 1 1
煙臺大學 山東 0 1 1
云南農業(yè)大學 云南 1 0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1 0 1
鄭州大學 河南 1 0 1
石家莊鐵道學院 河北 1 0 1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0 1 1
中央戲劇學院 北京 0 1 1
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1 0 1
重慶醫(yī)科大學 重慶 1 0 1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 1 0 1

    自2003年起,中國校友會網(wǎng)和《21世紀人才報》以衡量高??茖W與人才貢獻力為評價目標已連續(xù)9年開展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工作?!?011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由“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評價課題組”編制完成,具體由中國校友會網(wǎng)總編趙德國、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廈門大學馮用軍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王凌峰博士和中國校友會網(wǎng)劉明等共同執(zhí)筆完成,本文來自中國校友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