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級經(jīng)濟師-人力資源學習講義(2)

字號:

第二節(jié) 激勵理論
    本節(jié)核心內容:
    一、需要層次理論
    二、雙因素理論
    三、ERG理論
    四、三重需要理論
    五、公平理論
    六、期望理論
    七、強化理論
    八、目標設置理論
    九、其他激勵理論 (了解)
    一、需要層次理論:
    1.馬斯洛劃分的五層次人類的需要
    1)生理需要,指對食物、水、居住場所、睡眠等身體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主要針對身體的安全(如脫離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諾,或舒適的退休計劃)需要,以免身心受到傷害。
    3)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情感、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包括個人的成長,發(fā)揮個人潛能,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需要。
    馬斯洛需求理論
    2.主要觀點:
    1)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具有這五種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強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滿足的需要是行為的主要激勵源,已獲的基本滿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勵作用。
    3)五種需要層級越來越高,當下一層級需要在相當程度上得到滿足后,個體才能追求上一層級的需要。
    4)前三個層級為基本需要,后兩個層級為高級需要,前三個滿足主要靠外部條件和因素,后兩個滿足主要靠內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應用
    1)管理者需要考慮員工不同層次的需要,并為每一層次的需要設計相應的內在激勵
    2)管理者需要考慮每個員工的特殊需要,因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組織用于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遞減的。
    練習題:
    成就感屬于需要層次理論中的(?。?BR>    A.安全需要
    B.歸屬和愛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正確答案』C
    二、雙因素理論(激勵和保健的雙因素理論)
    1.內容
    赫茨伯格:  滿意   沒有滿意     激勵因素
        不滿意  沒有不滿意    保健因素
    激勵因素:成就感、別人的認可、工作本身、責任和晉升的因素。
    保健因素:組織的政策、監(jiān)督方式、人際關系、工作環(huán)境和工資等因素。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需要、動機
    2.在管理上的應用。
    1)讓員工滿意≠防止員工不滿意
    2)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騷,消除不滿,卻不一定能激勵員工,要想激勵員工,必須重視員工的成就感,認同感、責任感以及個人的成長等。
    練習題
    1.關于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的陳述,正確的是(?。?。
    A.滿意的反面是不滿意
    B.激勵因素指的是組織政策、監(jiān)督方式、人際關系、工資
    C.激勵因素具備了就可以令員工滿意,不具備就會招致員工的不滿
    D.雙因素理論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區(qū)別在于,雙因素理論正對的是滿足人類需要的目標或誘因
    『正確答案』D
    三、ERG 理論
    1.ERG理論
    奧爾德佛對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修訂。提出人有三種核心需要。
    2.評論
    ERG理論認為:各種需要可以同時具有激勵作用;但是如果較高層次的需要不能滿足時,對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欲望就會加強)
    四、三重需要理論(麥克里蘭)
    1.三種需要:
    成就需要:個體追求優(yōu)越感的驅動力,或者參照某種標準去追求成就感,尋求成功的欲望。
    權力的需要:促使別人順從自己意志的欲望。
    親和需要:尋求別人建立友善且親近的人際關系的欲望。
    2.成就需要高的人的特點
    (1)選擇適度的風險
    (2)有較強的責任感
    (3)喜歡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
    五、公平的理論
    1.公平理論的內容
    2.恢復公平的五種方法(員工)
    1)改變自己的投入或產(chǎn)出
    2)改變對照者的投入或產(chǎn)出
    3)改變對投入或產(chǎn)出的知覺
    4)改變參照的對象
    5)辭職
    3.公平在管理上的應用
    1)根據(jù)員工對工作和組織的投入來給與更多的報酬,并確保不同的員工的投入/產(chǎn)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員工的公平感。
    2)因為公平感是員工的主觀感受,應經(jīng)常注意了解員工的公平感,對于不公平感的員工應予以及時引導或調整報酬。
    六、期望理論
    主要內容:效價×期望×工具=動機
    效價:個體對所獲得的報酬的偏好程度,是個體得到報酬的愿望的數(shù)量表示(個人需要多少報酬)。
    期望:員工對努力工作能夠完成任務的信念強度(個人對努力產(chǎn)生成功績效的概率估計)。
    工具:員工對一旦完成任務就可以獲得報酬的信念(個人對績效與獲得報酬之間關系的估計)。
    七、強化理論
    行為的結果對行為本身有強化作用,是行為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一種行為主義的觀點,強化理論忽視了人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
    【補充內容】
    八、目標設置理論
    目標使人們知道他們完成什么樣的工作,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這種目標的明確性能夠提高績效,尤其是當目標相對困難但又可以實現(xiàn)時,會比簡單的目標更能導致高的績效。
    九、其他的激勵理論
    1.X理論與Y理論
    X理論:把人看作天生是懶惰的,只求物質滿足,不負責任,無志向,因此需要強迫工作。
    Y理論:認為工作也是人們的一種需要,員工能自我監(jiān)督和控制,能主動承擔責任,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
    2.認知評價理論
    觀點:雖然人們可以分別被內、外在因素激勵,但這兩個因素并非毫無關聯(lián),當對某種工作的結果進行外部獎勵時,那種因喜歡工作而產(chǎn)生的內在激勵作用便會降低,因為這會使人們感到自己不是自覺的人,是為了外部的因素而工作,覺得自己喪失了對自身行為的控制。
    3.能力與機遇理論
    能力與機遇對員工績效提高很重要。激勵不僅要激發(fā)其工作動機,還要注意能力的高低及為其提供良好的機遇,(尤其在機遇提供方面,常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