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基本技術—口腔檢查

字號:

1)探診
    采用改良握筆式握持探針,用中指或無名指支靠在鄰近牙上,先對主訴牙與可疑牙進行檢查,然后按一定的順序檢查。檢查時先探頜面再探鄰面,然后探頰舌面。探診時用力要輕柔,切不可用暴力。探針小彎可以檢查牙齒鄰面有無齲壞。
    2)捫診
    檢查面部肌肉。當患者做咬頜運動,以手指觸摸咀嚼肌對比兩側(cè)肌力。當患者閉眼后,用手指將上下瞼分開,對比兩側(cè)肌力。
    頜面部捫診時,應檢查眼框、顴骨、上頜骨、鼻骨、下頜支、下頜角及下頜體。檢查其對稱性,有無膨隆、缺陷、壓痛。
    做唇舌部的雙頜診時,以一手的拇、食指分別置于病變的兩側(cè)進行捫診。以了解病變的范圍和性質(zhì)等??诘撞康碾p頜診用雙手合診。
    根尖部捫診,用手指捫壓牙齦。檢查齦溝內(nèi)有無炎性滲出,根尖部有無波動感和壓痛。
    面頸部淋巴結(jié)檢查時,患者取坐姿,醫(yī)生位于患者的右前方或右后方?;颊哳^低向前方偏檢查側(cè),肌肉盡量放松。檢查先從枕后開始,再是耳后、耳前、腮腺、面頸部、頜下、頦下,再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及后緣,按各解剖區(qū)檢查頸部淋巴結(jié)。
    3)叩診
    檢查前應向患者講明檢查過程。
    叩診應選擇有一定重量的平頭器械,如金屬口鏡柄,不能使用一次性器械。
    叩診方法:用口鏡柄端垂直輕叩牙齒切緣及頜面或從側(cè)方叩打牙齒唇面和舌面。叩診時先叩對照牙再叩患
    牙,每個牙叩擊兩到三次。叩診力量不能超過正常牙的耐受程度。
    根據(jù)患者對叩診的反應以(+ -)號表示檢查結(jié)果:
    (-)無疼痛 (±)感覺不明確或酸痛
    (+)輕度疼痛(++)疼痛介于 + —— +++ 之間
    (+++)輕叩即疼痛或統(tǒng)統(tǒng)劇烈
    4)松動度
    檢查時用鑷子夾持前牙切緣或后牙頰舌側(cè)或用鑷子尖端抵住窩溝作頰舌或唇鄂及近遠中方向搖動松動度記錄法:
    Ⅰ度松動:松動幅度相當于1mm以內(nèi)
    Ⅱ度松動:松動幅度為1-2mm以內(nèi)
    Ⅲ度松動:松動幅度大于2mm
    5)咬合關系檢查
    檢查時,醫(yī)生位于患者右前方,觀察前牙,后牙咬合關系以及中線關系
    正中頜時磨牙咬合關系:
    ①中性關系——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頰尖咬合在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溝內(nèi)
    ②輕度遠中錯頜關系——上下第一恒磨牙近中頰尖相對
    ③完全遠中錯頜關系——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頰尖咬合與下第一恒磨牙第二雙尖牙之間
    ④輕度近中錯頜關系——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頰尖與下第一恒磨牙遠中頰尖相對
    ⑤完全近中錯頜關系——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頰尖咬合與下第一,二恒磨牙之間
    正中頜時前牙咬合關系:
    覆蓋:是指上前牙切緣至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離。其距離在3mm以內(nèi)為正常,超過者為深覆蓋
    Ⅰ度深覆蓋:上前牙切緣至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離在3——5mm之間者
    Ⅱ度深覆蓋:上前牙切緣至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離在5——7mm之間者
    Ⅲ度深覆蓋:上前牙切緣至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離大于7mm者
    覆頜:是指上前牙切緣覆蓋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離
    Ⅰ度深覆頜:上前牙切緣覆蓋下前牙唇面在1/3——1/2之間者
    Ⅱ度深覆頜:上前牙切緣覆蓋下前牙唇面在1/2——2/3之間者
    Ⅲ度深覆頜:上前牙切緣覆蓋下前牙唇面大于2/3之間者,下前牙咬在上前牙齦組織上
    中線關系:
    正常時兩側(cè)上下切牙之間連線與面部中線一致。當上下中切牙中線偏移時,可以用mm記錄上下中切牙中線與面部中線距離,以反映中線偏移程度。此外應注意患者是否反頜,鎖頜,牙列擁擠以及牙間隙等。
    6)牙髓溫度測試
    冷測法使用小冰棒,熱測法使用牙膠棒。測試前先向患者說明檢查目的和感覺。
    冷測法
    將被測牙隔濕后,將小冰棒置與牙唇舌面中1/3處,觀察患者反應。
    熱測法
    將被測牙隔離,但注意保持牙面濕潤,將牙膠棒在酒精燈上加熱變軟,但不冒煙。放與被測牙面相應位置。
    測試時先測對照牙(對照牙首選同頜同名牙,其次對頜同名牙,再其次同組牙。)
    注意:避免在有病損部位以及修復體(金屬或非金屬)上測試
    熱測法應保持牙面濕潤,防止牙面上拈上牙膠
    保護軟組織避免燙傷
    隔離被測試牙
    測試結(jié)果描述
    ①正?!佳篮蛯φ昭栏杏X相同
    ②敏感——溫度刺激引起一過性疼痛
    ①疼痛——刺激引起疼痛并持續(xù)一段時間
    ②遲緩性疼痛——移去刺激物后一段時間引起疼痛,且持續(xù)一段時間
    ③遲鈍——測試后片刻才有反應,或施加強烈刺激后才有微弱的感覺
    ④無反應——始終對刺激無感覺
    7)顳下頜關節(jié)檢查
    ⑴關節(jié)動度檢查:
    耳屏前捫診法,雙手食指分置與雙側(cè)耳屏前髁狀突外側(cè)面,囑患者做開閉口運動。判斷髁狀突的活動度感覺, 有無彈響和摩擦感
    外耳道指診法,雙手小指置于患者雙側(cè)外耳道內(nèi),對比雙側(cè)髁狀突動度和壓痛
    ⑵咀嚼肌檢查:
    依順序捫壓顳肌,嚼肌等有無壓痛。
    ①口內(nèi)捫診: 囑患者小張口,醫(yī)生用食指或小指捫診。顳肌觸診點在下頜升支前緣向上。
    翼外肌下頭觸診點在上頜結(jié)節(jié)后上方,翼內(nèi)肌下部觸診點在下頜磨牙舌側(cè)的后下方
    ②下頜運動檢查: 通過讓患者做開閉口,下頜前伸,及側(cè)方運動來檢查顳下頜關節(jié)是否正常
    ③頜關系檢查: 主要檢查頜曲線及補償曲線。頜面有無磨損,是否有創(chuàng)傷頜,深覆頜及鎖頜等情況存在。還應注意后牙缺失情況,缺失時間以及和關節(jié)病發(fā)生的情況等。
    8)牙周袋探診
    應用鈍頭有刻度的牙周探針。用改良握筆法握持探針,用中指做支點或中指和無名指共同做支點,支靠在鄰近牙的頜面,切緣或唇面。探診力量要輕,約25mg .探針尖端緊貼牙面與牙長軸平行探至袋底,探診采用提拉式移動,鄰面探診時盡量靠近接觸點,略傾斜探至齦谷,每個牙探診記錄6個點(遠中頰,頰,近中頰,近中舌,舌,遠中舌)。
    牙周袋探診內(nèi)容: 深度,附著水平,探診出血,根面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