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助理醫(yī)師精華輔導:血色病

字號:

一、概述
    血色病為一種罕見的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由于過多的鐵質沉著在臟器組織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質細胞破壞、纖維組織增生及臟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膚色素沉著、內分泌紊亂、心臟和關節(jié)病變。
    血色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第6對染色體上基因異常,導致小腸黏膜對食物內鐵吸收增加,以致體內鐵含量增加,超過正常的5~10倍以上。示蹤核素檢查表明,血色病患者對口服鐵的吸收率可高達20%~45%(正常人為1.5%~4.4%)。體內鐵沉積過多造成肝損害和肝硬化的機制有3種學說:①含鐵血黃素在溶酶體的酸性環(huán)境中,將鐵釋放出來,使溶酶體膜不穩(wěn)定,其中的水解酶類進入胞質內,造成破壞;②過多的游離鐵使細胞器的類脂發(fā)生脂質過氧化,線粒體和細胞膜進一步破壞,使細胞死亡;③肝內鐵過多,直接刺激膠原纖維的合成,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該疾病的病因:
    1.鐵吸收的調節(jié)功能異常,見于特發(fā)性血色病。
    2.紅細胞生成障礙導致貧血,而貧血又反饋性地使腸道的鐵吸收明顯增加,使之超過機體的實際需要,造成組織中鐵沉積過量,這種情況稱為紅細胞生成性血色病。
    3.肝臟疾病。
    4.食物中含鐵量過多。
    5.長期多次輸血,每100ml的正常血液含鐵約50mg。
    二、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特發(fā)性血色病多在40~60歲間出現(xiàn)癥狀。20歲前發(fā)病者罕見。多見于男性。皮膚色素沉著遍及全身,50%~90%欣靚的病人因黑色素過多使皮膚呈青銅色,以面頸部、手背 前臂伸側、下肢、外生殖器及疤痕處最明顯。多數(shù)患者有糖尿病,輕重不一,有時對胰島素耐藥。由于肝硬變,肝臟腫大而質硬,半數(shù)病人有輕度脾腫大和蜘蛛痣。約15%的患者有心臟癥狀,表現(xiàn)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后者對除放血療法外的一般治療措施反應差。此外,睪丸萎縮、陽萎和陰毛脫落或減少等也是常見體征。四肢大小關節(jié)皆可受累,尤以老年患者多見,這些患者對放血療法的反應差。1/4的病人可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腹痛。約15%的病人有皮膚紫癜。
    若病人有皮膚色素沉著、糖尿病和肝腫大等三聯(lián)表現(xiàn),即應考慮血色病。若有兩種表現(xiàn),也應警惕有無血色病的可能。應以血清鐵、血清鐵飽和度及血清鐵蛋白的測定作為過篩試驗。若測定的結果均明顯高于正常值,可繼續(xù)做去鐵草酰胺試驗,以證實體內有無過大鐵負荷的情況。最后的確診有賴于肝臟穿刺活檢,若發(fā)現(xiàn)肝臟主質細胞中含有大量含鐵血黃素伴纖維組織增生,即可明確診斷。
    2.并發(fā)癥:尚有皮膚萎縮、干燥和發(fā)亮,體毛尤其胡須、腋毛、陰毛稀疏脫落,睪丸萎縮軟化,性欲喪失。常見男性*肥大。還可伴關節(jié)炎,尤其指關節(jié)更易受累,并可有骨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