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都市和鄉(xiāng)村,是我們棲居的空間;都市生活和鄉(xiāng)村生活,是我們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期望。
請以“觸摸都市”或“感受鄉(xiāng)村”為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fā)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思想觀點。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襲。
觸摸都市 (60分)
站在塞納河畔,可以觸摸巴黎時尚而又典雅的脈搏;身處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紐約華麗而又絢爛的氣息;漫步銀座街頭,可以領略東京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文化;停留黃浦江邊,可以體味上海兼容而又獨特的精神……
風情各異的城市,是人類歷史進程的結晶,彰顯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見證與記錄著文明社會的興衰起落——一個個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王朝在各自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記。雄偉的羅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亞平寧半島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絕倫的建筑與令人驚嘆的壁畫,訴說著古羅馬帝國曾經(jīng)稱霸地中海的輝煌。還有壯麗的長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開羅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樣不會令我們感嘆古今、追憶昔日的古文明的燦爛?
個性迥異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態(tài)度與情趣的反映,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人憂國憂民的大氣,成都人自給自足的閑適,廣州人兼收并蓄的開放,西安人安土重遷的保守,他們都有著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構成華夏大地上絕美的交響,交匯成華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態(tài)的美麗畫卷,既沉淀著五千年來厚厚的文明歷史,也蘊藏著面向二十一世紀走進新時代的開拓進取的精神。
都市無疑是美麗的,然而它卻并不完美,透過燈紅酒綠和華燈彩照的外表,我們也時??梢砸姷蕉际腥烁≡甓仗摰膬?nèi)心??旃?jié)奏的生活壓彎城市人的脊梁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靈,人們習慣于將自己束縛在鋼筋水泥的狹小空間里,抑或是沉湎于紙醉金迷與醉生夢死的夜生活中。無盡的物質(zhì)享受沖擊著幾千年來穩(wěn)定的文明秩序,歐美的“強勢文化”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席卷全球。激進的現(xiàn)代意識正隨之膨脹,恬靜的古典氣息已無處尋覓。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遠歌聲與兩宋的淺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節(jié)奏明快的迪斯科、搖滾、繞舌;都市人的口中早已不再是口示味清雅、益于修身性的綠茶,穿著金屬外殼的可樂、雪碧正大行其道。
或許人類文明本就應是不斷改變的,都市的生活也應如此。但每當我透過城市那火熱的外表去觸及冰冷的內(nèi)心時,不由總會生出一絲悲涼。
一個在物質(zhì)上日漸富足,精神上卻失去方向的城市,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望著幾千年來都市一路走來的方向,摸著它們不斷演化的軌跡,我追憶著那些遺失的美好,同時又擔憂著:作為人類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應何去何從?是在無盡的物欲中毀滅,還是在精神的涅磐中重獲新生?
我在無限的思考中面對都市,觸摸它的外殼,也渴望觸摸它的靈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內(nèi)質(zhì)可以像外表一樣美麗動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虛假與輕浮都會變得真實與堅固,但愿是“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但愿我們可以重新觸摸都市那由內(nèi)而外的如花般綻放的美麗。
簡評:文章條理清晰,立意深遠。從巴黎、紐約、上海等國際大都市落筆,引出第一個觀點,風情各異的城市,是人類歷史進程的結晶,彰顯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在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后,深入一層,提出了“個性迥異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態(tài)度與情趣的反映”的觀點,這兩個觀點見解獨特,卓爾不凡,足見作者思想的深刻。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論及都市的特點,都市無疑是美麗的,然而它卻并不完美,不完美的重要根源是激進的現(xiàn)代意識隨著都市的漸趨繁華而日漸膨脹,以致于恬靜的古典氣息已經(jīng)無處尋覓;當我們透過城市那火熱的外表去觸及它冰冷的內(nèi)心時,不由總會生出一絲悲涼;作者希望都市的繁華與歷史的古韻能夠和諧結合,融為一體,希望已變異的都市能夠浴火重生。這些思想都是作者面對由鋼筋水泥組合而成的有冰冷外殼的城市而生的感觸,這也是作者對城市的獨特感受。
感受鄉(xiāng)村 (56分)
生于斯,長于斯,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題記
乘著鄉(xiāng)村的風,踩著鄉(xiāng)村的土,隨著鄉(xiāng)村的河,一種對自然的偏受之情油然而生,思緒與白云一道,飄向舉目無盡的遠方。
鄉(xiāng)村有著與眾不同的自然之美,現(xiàn)于其外。看山心定,那一種厚重、那一份包容,讓世間浮塵霎時沉淀;望水心寬,那一縷柔情、那一股激情,令世人心靈清澈透明;觀云心靜,仰臥草地,面對云霞的變幻莫測,心中多了一份曠達;賞月心暖,平躺搖椅,面對月亮的陰晴圓缺,心中添了一份靜謐。我便是在如此絕美的鄉(xiāng)村,蕩滌了心靈,洗去了浮華,讓自然的氣息滲透每一個毛孔。
鄉(xiāng)村有著別具一格的人文內(nèi)涵,藏于其內(nèi)。陶潛的籬下菊詩、樽中美酒,讓鄉(xiāng)村有了世外桃源的美喻。太白亦在青崖上放一只白鹿,讓自己的心與明月作伴,秀口一葉便是半個盛唐。文人騷客,無不讓自己在鄉(xiāng)村駐足停留,留下的不只有到此一游的腳印,更留下了梭羅守護瓦爾登湖的那種淡泊,海明威遙望乞立馬扎羅雪峰的那一份淡定——于是,鄉(xiāng)村中融入了歷史的芬芳。
愛鄉(xiāng)村,因為它有太多令人神往的美……
鄉(xiāng)村,有客舍有柳色有溪水有蛙鳴,有杏花村有酒旗風有巴山夜雨有西窗燭,有山村水郭有天街皇都有野徑黑云有江船漁火,有牧童的短笛有漁翁的箬笠有前山的翠微有精美的亭閣,有含春淚的芍藥有臥曉枝的薔薇有夜上灘的鯉魚有系垂柳的畫舫。于是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臥呼夜闌,僧志南杖過橋東,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球,張志和泛舟垂釣,蘇東坡淡妝濃抹……太多的于是!在仙境一般的鄉(xiāng)村中藏藏匿匿。
我愛鄉(xiāng)村,不僅因為它有生機勃勃的暖春、驕陽似火的盛夏、果實累累的金秋、銀裝素裹的寒冬,更因為它的骨子里含有的一份神秘。一份深邃,一份與游子的心貼在一起的感動。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边@便是我深受著的鄉(xiāng)村,一種無法淡化的情結。
簡評:文章開篇明義,表明自己對鄉(xiāng)村的愛。為什么會愛呢?因為鄉(xiāng)村的美:有自然之美,自己融入鄉(xiāng)村后的愜意、神怡;然后是別具一格的人文內(nèi)涵,列出了大家熟悉的陶淵明、李白、梭羅、海明威,讓人親切;還有更多令人神往的美,客舍、杏花村、江船漁火……愛她,又不僅僅因為她的這些美,更在于她吸引游子的深邃和神秘。正是這種對鄉(xiāng)村這份深深的愛打動了讀者。
作者視野寬闊,文中使用的材料豐富,從古到今,由中及外。作者善于化用詩句名言,善于運用名人趣事,編織為文,讓讀者產(chǎn)生猶如進入珠寶店,產(chǎn)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感覺。文章的語言搖曳多姿,長句短句,整句散句抒寫自如,完美地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
觸摸都市 (60分)
都市是工業(yè)文明的驕傲,是人類棲居于地球之上費盡心力完成的得意之作,火樹銀花可造就不夜之天,燈紅酒綠亦釀成不眠之夜。這樣巧奪天工的杰作,怎能不說它是地球與其他蒙昧星體相區(qū)別的智慧璀璨的標志?
可是風行于上個世紀的香港樂隊就曾吼出過一句:“問哪方是我家土——求講給我知!”一曲《爆裂都市》表達了對有“東方之珠”的美稱的香港都市的深深質(zhì)疑。是的,經(jīng)濟繁榮的背后或許有道德淪陷的危機,物質(zhì)充盈的背后或許也滋長著欲壑難填的痛苦,人才濟濟百卉含英的盛成景象中,人們又何嘗不忍受著競爭的殘酷與瘋癲?我雖成長于一個小城市,卻也能味出那都市高度繁華中的無奈。
都市是智慧、是財富,更是人的群體??v然有罪惡,有誘惑,有不公平,有種種污人視野的黑暗,我仍堅信,只要都市人還未妖魔化,只要都市人守住心中一方凈土,都市就依然有一方純凈的天空。
如若不信,你可以去都市昆明。莫先陶醉于四圍春色,我要首推的是“翠湖觀鷗”,也別先去驚艷那紅嘴鷗群盤旋碧湖之上的美態(tài),我希望你看的是那旁邊一尊光華沉靜的墨金的銅像——吳慶恒,一位平凡的都市里的老人。他生前用幾百塊錢的退休金負擔起成群紅嘴鷗的生活,自己只用飲料瓶裝茶水加幾個干饅頭果腹。死后,攝影師有心在湖邊擱了一張老人生前喂鷗的彩照,于是群鷗驚起,凄厲的鳴叫為老人吊唁,霎時感動了整個昆明——敬意與感動,壘成一座銅像,而銅像亦如一滴水折射出都市人心靈的七彩光輝,老人的無私與恬淡,生人向往推崇這種品格的信念,經(jīng)濟騰飛的背后未曾消亡的道德、溫情和愛。
都市依然是都市,它依然高歌猛進吹著工業(yè)文明的號角,但它絕不止一種色彩、一種聲音。我敬佩史懷哲從歐洲繁華至極的都市中走出來,走進非洲貧窮的鄉(xiāng)間皓首行醫(yī),也感激著曾在杭州東站為排隊不便的我熱情地去買了塊豆腐干而不求任何報酬的賣地圖的小姑娘;我能理解海子從北京城走出來,走進麥地時的熱情與苦澀,也記得紹興市的石板橋下烏蓬船里老船夫親切的招呼悠閑的微笑……
觸摸都市,它瑰麗多彩。你可以去看它閃爍的智慧,你可以去羨嘆它積聚的財富,但切勿忘記的是都市的主體——人。同是有情之人,可愛之人,可敬之人。就此而言,都市與鄉(xiāng)村,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呢?
簡評:都市是人類費盡心力完成的杰作,是地球區(qū)別蒙昧宇宙的璀璨標志,都市有智慧,更有財富,都市霓虹燈的光彩下有罪惡有污垢,都市仄弄陋巷里更有善良與高尚;都市有喂紅嘴鷗的老人的恬淡與無私,也有靠賣地圖謀生的小姑娘的饋贈與微笑,高尚的人群構筑著都市的美德大廈,善良的普通人為高尚的人豎立不朽的雕像,正是有這么多的默默無聲的都市人群,才顯示出都市特有的瑰麗與多姿。美好的都市足以回答《爆裂都市》中那一句“問哪方是我家土——求講給我知”的質(zhì)疑。本文作者見聞廣博,從昆明的滇池到紹興的鑒湖,從歐洲繁華的都市到非洲貧窮的鄉(xiāng)村,作者未必親歷,但他訴諸筆端,依然蔚為可觀。
感受鄉(xiāng)村 (60分)
初以為,鄉(xiāng)村便是童話的樂園。它褪去了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它也許是梵高畫布上的阿爾,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有油彩般炫爛的花海,那金黃的向日葵在陽光的哺育下長出希望的種子;它也許是陶潛詩中的田園,在霧氣 迷蒙中演繹著仙侶的故事,斜斜的目光輕灑,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詩中畫中的鄉(xiāng)村,當我們真實地走進鄉(xiāng)村,用心靈去感知鄉(xiāng)村,便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鄉(xiāng)村在經(jīng)歷著苦痛,那里也有陽光,那陽光不是溫暖而是毒辣地炙烤著這片土地。遠望去,土地上那個佝僂的背影,在朝夕間,在春秋中,在這片土地上耗盡心力,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的汗水滋養(yǎng)了這片土地;他在這片土地上學會堅強,他的腳步堅實了這片土地;他生于黃土又歸于黃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風暴來了,他的心如那田間搖曳的莊稼般顫動,他的淚水在他滿是溝壑的臉頰上縱橫,如那淹沒田間的水,層層漫過他的心田,浸沒他的呼息。干旱來了,莊稼如他枯瘦的身體一般搖墜,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豐收,他混沌的眼睛淚干空洞。
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只是這種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們的幸福就是豐收,飽滿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寶,他們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們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風調(diào)雨順,他們只想也只要這樣平凡的生活。
這樣的鄉(xiāng)村會不會讓我們感到失望,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圖景?而其實,鄉(xiāng)村正因這份殘酷的美麗而更加真實。感受鄉(xiāng)村,別總是做一個悠閑的觀光者,在體味它的寧靜與純凈的同時,給它的苦痛多一點目光,給它的辛苦多一點理解與悲憫。
感受農(nóng)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感受中國最渾厚的吶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潤的血汗;感受中國農(nóng)民最純樸的執(zhí)著與堅忍,感受中國農(nóng)民所經(jīng)歷的苦痛與無奈。
在他們猥瑣著進城的時候,當我們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他們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是他們用血汗帶給了我們生活的希望。
看中國的農(nóng)民,用最卑微的姿勢在中國的歷站成了永恒,也且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鄉(xiāng)村,感受農(nóng)民!
簡評:文章寫得悲天憫人,復雜的情感厚重如山。中國的農(nóng)村并不僅僅只是詩情畫意般的美妙無限,并不僅僅有田園牧歌般的閑逸灑脫,有的更是熾熱的太陽炙烤著的冒煙的土地,烤焦的土地上有枯萎絕收的莊稼。中國的農(nóng)民佝僂著背,他們生于斯長于斯,辛勤地耕耘在這片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在這片祖祖輩輩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土地上刨挖賴以生存的食糧,他們的眼里飽含著淚水,他們的臉上溝溝坎坎,他們的手掌結著厚厚的老繭,他們的身影卑微渺小,他們的形象猥瑣邋遢,但是他們創(chuàng)造累積著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他們渾厚的吶喊足以撼動著這深厚的大地。全文讀來讓人氣窒胸悶,因為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對中國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正是用真誠的心去感受鄉(xiāng)村,他的大悲顯示出他的大愛。
感受鄉(xiāng)村 (55分)
走在泥濘的山路,我卻拉近了與自然的距離;站在高聳的山峰,我卻拉近了與太陽的距離。
感受鄉(xiāng)村,便能回歸純真的生活。
誰說鄉(xiāng)村無趣事,你可“溪頭臥剝蓮蓬”;誰說鄉(xiāng)村無美景,你看“千樹萬樹梨花開”;又是誰說鄉(xiāng)村無美樂,你聽“樹上看鳩鳴”。
因為鄉(xiāng)村,陶淵明的菊花芬芳了整個南山;因為鄉(xiāng)村,牧童的短笛歡快了整個綠野。
平凡的山村生活,吸引著不少志士。
還記得莊周垂釣嗎?雖然姜太公釣魚,結果去輔助了文王,但莊周的志向卻不在此,他只愿過平凡而又安靜的百姓生活,只愿作個“曳尾于涂中”的小民,但這平凡的生活卻讓他有了更加銳利的眼光和更加睿智的頭腦,于是,他有了《逍遙游》,讓人們得以體會自由,也有了“不知蝶是我,抑或我是蝶”的神奇供我們玩味。平凡的鄉(xiāng)村生活,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千古偉人。
每當早晨醒來,推開窗戶,傾聽從山上透過果園中花蜜的綠陰傳來的重重歌聲,著實讓人心曠神怡。
作為我,一個土生土長的鄉(xiāng)村人,出生的那一剎那,嗅到的便是村里土地中傳來的瓜果的味道,似乎總有一種微弱卻又執(zhí)著的力量在輕扯著我的心,千萬不要離它而去,試問,一個地道的村娃子又怎能舍棄那片凈土呢?我愛看母親在灶房時忙碌地煮地瓜的身影;愛看插秧時,村里小孩在田里手忙腳亂最后摔倒在水里,濕了一身衣褲的樣兒;也愛看爸爸舉著鋤頭在田間翻起一個個土坑播種的情形。因為鄉(xiāng)村真的好自然,好純真,雖然它很平凡。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平凡,這份純真,才會有“且放自鹿青崖間”的旅者吧?才會有“采菊東籬下”的悠然生活吧?
在閑暇之余,試著走進鄉(xiāng)村,讓“他”輕輕拂去心中的污塵,還你心靈一份恬淡,一份靈動。
當清風從山間籟籟吹來,微徽拂動窗前濃密的樹葉,樹葉的籟籟聲縈繞的鄉(xiāng)村的天空,讓天空純凈自己的心,也純凈我們小小的生活。
悠揚的歌聲傳來,穿透心靈,我聽到了有人在身邊輕語,“復得返自然”。
對,“復得返自然”,這就是平凡而又自然的鄉(xiāng)村。
傾聽心靈的呼喚,感受自然的鄉(xiāng)村,便能回歸最純真的生活。
走,我們鄉(xiāng)村去!
簡評:“感受農(nóng)村”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考生巧妙的化大為小,準確地把握住了農(nóng)村生活的特點——純真,既而通過縝密的構思,先略寫農(nóng)村生活,運用排比,引用等多種手法來加以修飾,特別是考生引用的靈活運用,為文章增色不少,有直接運用詩句,有活用陶老的代表性的意象菊花,牧童的笛聲,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農(nóng)村的芬芳,感受歌聲悠揚的和美純真的意境,領略文章構筑的詩情畫意。然后再詳寫哲人莊子的田園生活追求的志向,更讓人產(chǎn)生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很自然的讓人用心靈去感受農(nóng)村,感受農(nóng)村的瓜果飄香,感受身為小孩的農(nóng)村之樂,感受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感受心靈的一片純真。文章最后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句“走,我們到農(nóng)村去”來收束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表面是對農(nóng)村純真的向往,實則是對心靈的純真的渴望和追求。
感受鄉(xiāng)村 (55分)
五月漁郎相憶否?
漁郎啊,你可還記得嗎?我正是從那個小小水鄉(xiāng)走來的人??!
我依然記得在那鄉(xiāng)村的早晨。晨光熹微,我便被北面巷道里青石板起伏的身體驚醒——那兒還有挑著扁擔來賣青菜的人,還有自行車的車轆轱聲,混雜在一起。我睜開惺松的睡眼,朦朦朧朧的便是這幅繾綣的畫卷了。
我依然記得在那鄉(xiāng)村的傍晚。金色的夕陽斜灑在水面上,波光浮動。岸邊賣雜貨的,賣炸臭豆腐的。鄉(xiāng)村的臭豆腐遠比城里的好,沒炸時臭不可當,炸好了香飄萬家。夕陽打在那一串立方體上,仿佛那也是黃金做的了。
我依然記得故鄉(xiāng)的廚房。水鄉(xiāng)的灶具遠不是北方壘土而建的那種,而是干干凈凈一尊小煤餅爐,架一口小鍋,蒸幾個白面饅頭,那便是一頓中飯了。奶奶會掰開我的饅頭,為我夾一點雪菜,噴香噴香的。還有奶奶做的肉鹵,酒在面上……
我依然記得故鄉(xiāng)的后院。早晨起來,向院子里撒一把米,幾只雞,公的母的,大的小的,就都從棲居地方出來了。我走近了雞,雞卻驚恐地逃開了,躲到一邊去啄食尚粘爪上的米粒。我無奈地看看奶奶,奶奶卻直沖我笑。
我也依然記得那個小女孩,那么純凈,吃過早飯,她便跑來叫我上學去,放學了她跟我勾著手指回家來……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
十歲那年,母親牽著我的手來到了城里,在長途汽車上,母親對我說,城里有更好的生活,有更美麗的女孩。而且,那里有我的夢。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故鄉(xiāng)??!那個小小的水鄉(xiāng)?。?BR> 在校園里走著,我會趴下身去聞路邊的野花。那似乎是城里僅剩的鄉(xiāng)村痕跡。我感受著她的芳香,然后對走過的同學報以歉然一笑。
在湖畔走著,好想脫去鞋襪,把腳浸潤在漾波里,看天邊紅日落下。然而,據(jù)說這湖脆弱得很,經(jīng)不住半點污染。
在這考場上,我寫著作文,竟然滿腦子都是去感受那個鄉(xiāng)村呵!
我突然明白了,原來,那兒便是我的家呵!在那兒才能感受到故鄉(xiāng)的氣息??!
小揖輕舟,夢入芙蓉浦。
在夢里,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鄉(xiāng)村的氣息……
簡評:文章古香古色,結構整齊勻稱,兩問兩答結構了全文,可見作者布篇謀局之能力。“五月漁郎相億否”這一問,就把我們引入了鄉(xiāng)村的世界,鄉(xiāng)村獨特的早晨、傍晚景色特點,鄉(xiāng)村的廚房、后院,鄉(xiāng)村的雞,鄉(xiāng)村的小姑娘等,故鄉(xiāng)的人、事、物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腦海里,彌久不散。但是第二問“故鄉(xiāng)遙,何日去?”點明了自己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想回故鄉(xiāng)而不能,以至于好象進入了夢境,在夢里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不僅不見絲毫虛假,反而更體現(xiàn)了作者的對鄉(xiāng)村的濃濃深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浪漫色彩。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構建的意境更有詩情畫意,美不勝收,讀來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
觸摸都市 (56分)
夜晚,是城市的靈魂。只有在一片朦朧迷幻的夜色中,我們才能真正觸摸都市,觸摸這繁華之下的吶喊。
燈紅酒綠,光怪陸離是它的標志?輾轉(zhuǎn)在每個喧鬧的十字路口,看行行色色的人,聽各不相同的聲音,感受各不相同的妝容和心情,它是寬容的,博大的。它容忍這些庸庸之輩在他身體里廝打、糾纏,和好又歸于平淡。它明白生命流轉(zhuǎn),總是有那些悲歡是需要被包容的,它像只巨大的手,撫慰著紅塵中那些疲憊的心靈。
多彩的霓虹,長久長久閃爍著的車尾燈,那是它的裝飾?其實,它也是空虛而寂寞的。燈光,酒色,震耳欲聾的聲音,瘋狂的尖叫或呼喊……這些不過是它寂寞的強大表露。每一天,它都在繁華中喘息、忙碌、速度、效益……這些是它必須承擔的。而片刻的寧靜與安詳是它向往著卻又遙不可及的,像是心底永遠無法觸碰的痛。于是,它在每個夜晚放縱,肆意狂歡而不知所措地玩睡。
光鮮耀眼的時裝,高檔靚麗的包裝,這是它的期待?不,其實它也渴望一種充實,也渴望一種文化的滋養(yǎng)。
夜色中總有這樣一種渴望的聲音,游離于每個街道,每個拐角,每幢高樓,潛藏于地下,然而散發(fā)出一種焦躁而空虛的氣味。那些漂亮迷人的顏色像是浸過毒的欲望,橫流在城市的地表,濃烈而洶涌??删褪悄欠N聲音,它一直暗暗掙扎,似乎努力尋找一個出口來渲泄。它需要更多精神滋養(yǎng),需要更多文化的積淀。這種缺失是它寂寞的源由。
當我們聽著流行樂,喝著可樂往返于繁華的商鋪之中,我們是否在尋找一種更安穩(wěn)更厚重的氣息,來填充都市,填充心靈……
夜晚,都市在吶喊!
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園需要靈魂的回歸,精神的充實,信仰的堅實,我們的追求不能僅是物質(zhì),源源而來的金錢和地位,還有人生的信仰和追求,生命的真善美和人性的本質(zhì)回歸。
生活中我們不能忙碌地忘了生活的意義,空閑時看些書,品些茶。在行走中為都市增添一份充實。我們的生活需要堅定的信仰,在奮斗中尋找人生的真諦,這一份獲得,融于千千萬萬的個體中,便匯成一股暗流,涌進都市的心,滲入都市的靈魂,化為一種內(nèi)外相應的和諧與充實。
觸摸城市、觸摸心靈。
尋找生活的真意,營造我們和諧的家園——都市。
簡評:文章開篇不俗,直奔主題,提出“夜晚是都市的靈魂”,只有在一片朦朧迷幻的夜色中,我們才能觸摸都市繁華下的吶喊。但是仔細咀嚼,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主題還是比較模糊的,尤其是“靈魂”的內(nèi)涵,如要探究這個內(nèi)涵,必須理解都市的吶喊,那么,都市到底在吶喊什么?都市在吶喊包容,都市要撫慰紅塵中那些疲憊的心靈;都市在呼喚寧靜,因為都市多彩絢爛、尖叫喧囂,而這正是它寂寞的強大表露;都市的嘈雜讓都市浮躁,它需要寧靜,它呼喚精神滋養(yǎng),博大高尚的精神在于文化的回歸和積淀,,文化的缺失是都市寂寞的緣由;都市還在呼喚厚重的氣息,在流行音樂浮蕩的都市上空,在可樂雪碧散發(fā)出來的刺鼻的氣味里,在汽車尾氣彌漫的空氣中,在繁華商鋪的招徠聲里,都市充斥著輕浮,只有厚重的氣息才能讓都市寧靜下來。行文至此,我們豁然開朗,都市的靈魂正是吶喊和呼喚的內(nèi)容,水到渠成的歸結,不禁讓人叫絕。
感受鄉(xiāng)村 (54分)
鄉(xiāng)村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是鄉(xiāng)村的水蘊孕了我江南女子溫婉的一面;是鄉(xiāng)村的山培植了我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是家鄉(xiāng)的土點化了我質(zhì)樸真誠的性格……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是鄉(xiāng)村的風土人情塑造了我的性格特征,是鄉(xiāng)村的渾厚風貌鑄成了我的生活態(tài)度。
鄉(xiāng)村的水,點點滴滴,滋養(yǎng)了無數(shù)溫婉香醇的鄉(xiāng)村女子。鄉(xiāng)村的水細細一股,脈脈溫情,于春日的山巒中奏一曲“高水流水”,于秋日的巖縫中匯一線細統(tǒng),不慌不忙地畫出一條清冽干凈的絲帶,流向遠方。水邊有花,水中有魚,石下有蟹,水上有葉,就如王維筆下的畫,畫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一脈水眼時時涌動,刻刻滋養(yǎng),正是山里孩子活蹦亂跳,抓魚摸蝦的靈活勁兒。
鄉(xiāng)村的山,不高不低,不陡不蕩,就那么泰然地延伸著,處變不驚,安之若素,風來不避,雨來不躲,是喜是禍也不計較,就那么沉穩(wěn)地站著。一時間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天地輪回,一股腦兒地全涌入腦中,看庭前花開花落,覺天際云卷云舒,這份沉穩(wěn),這份超脫,正如文懷沙老人所悟的“正”“清”“和”三字。他說老子尚清氣,孔子尚正氣,釋迦尚和氣,這中國人的精氣神我看正這鄉(xiāng)村的大山所賦予的,難怪中國的三山五岳都有宗教的痕跡,原來大山正透著為人處事的哲學。
我是大山的子民,山的正、山的清、山的和,正是我血脈中的天地良心。
談到鄉(xiāng)村的土,不由地想到了村民在田間地頭耕作的情景,雖然有汗水有不易,但更多的而是歡愉與融洽,其實真的很不理解名家大作中一提及鄉(xiāng)村,便是“苦水萬言”,其實鄉(xiāng)村的人民,是歡欣鼓舞的,因為勞有所得,日子有奔頭。因此鄉(xiāng)村的土不僅給予村民財富,更給予了村民一種精神狀態(tài)。那便是奉獻與樂助,懂得苦難的人更懂得生活,了解土地的人更安于奉獻,不計得失,厚道質(zhì)樸的人就更能理解鄉(xiāng)村,理解生活。
山、水、土,是鄉(xiāng)村的濃縮,是鄉(xiāng)村意韻豐厚中的物質(zhì)外現(xiàn)。山水土給予我的是一種質(zhì)樸而又踏實的生活態(tài)度。鄉(xiāng)村是一部活的書,細細品味而又歷久彌新。鄉(xiāng)村在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下必會生機勃勃,明媚無限。因為大山的子民不會忘記大山,走出大出,走出鄉(xiāng)村只為更好地建設大山。
當我走入考場前,老爸緊緊地握著我的手,我會意一笑:大山連綿的鄉(xiāng)村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我親愛的鄉(xiāng)村,記住,我不會食言。
簡評:本文從一個鄉(xiāng)村女孩的視角來感受鄉(xiāng)村,立意準確,情感真切,文章緊扣鄉(xiāng)村的山、水、土以及祥和質(zhì)樸的鄉(xiāng)民來描述、議論和抒情,流露出對鄉(xiāng)村的深深的眷顧與真摯的熱愛。你看這里的山泰然超脫,這里的水清澈多情,這里的土充滿生機;是它們共同孕育了這里的子民,是它們給這里的子民帶來幸福與安寧。本文思路流暢,思維嚴謹,為文得法,強調(diào)了鄉(xiāng)村的特色,勾畫了鄉(xiāng)村的美景,挖掘了鄉(xiāng)村的內(nèi)涵,表達了奉獻的意愿。本文的語言富有節(jié)奏感,詞彩華美,巧用修辭,善引古詩,駢三驪四,引人入勝,并且在描述“山”的時候還揭示它的哲理,更顯示其獨特的韻味。
觸摸都市 (54分)
不得不說,這是個略帶鄉(xiāng)村風味的都市,青山綠水、深巷小弄,都彎彎曲曲地指向了一種閑適的情致。這樣的特點,在其他地方恐怕難以復制,也正因此,才讓我如此鐘情于這座城市。
一座內(nèi)涵豐富的城市,從來都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一顆經(jīng)過人世磨練又恰能與之融合相通的心,才能深切地感應。兒時的我住在大運河邊,呼吸著沉淀了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氣息,卻也完全體會不到屬于這條河與這座城的博大與沉靜。運河的水是緩緩的,運河邊的生活也是緩緩的。彼時的我以為這是種慵懶。誠然,慵懶的確是這座城市的氣質(zhì)的部分,然而東坡曾說:“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這緩緩流淌的日子所包含的深韻,年幼的我不得而知。
后來搬家,我又住到了市中心。剛剛告別了白墻黑瓦和數(shù)百年歷史的拱宸橋,生活立刻被塞進了車水馬龍和水泥森林里。直到這個時候,城市在我的眼里已完完全全變了樣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那每天走的石板路的珍貴與可愛。那時的我已經(jīng)讀初中,花花綠綠的生活不免影響我對事物的看法,鱗次櫛比的高樓,川流不息的人群,讓我以為,都市就是繁榮,都市就是最時尚的商品和最新潮的市民堆砌而成,我以為我生活的這座都市的真相是在這里,在市中心的商場里,在加班加點的寫字樓里,在一個涉世尚淺的孩子朦朧的心里。于是我開始向往更熱鬧的地方,去往更典型的都市,來實現(xiàn)自己的都市夢想。
一年前,我去了北京。北京之行教給我的,也許用歌德的話用概括再合適不過,“一個有經(jīng)驗的人看書,一只眼睛在紙上,一只眼睛在紙背面”,我為自己只看到家鄉(xiāng)繁華的表面而慚愧。這座寧靜的城市,如此難得地擁有發(fā)展的活力來中和閑逸的氣質(zhì),使它不致于墮落,而我直到面對北京地下的蜂擁而麻木的人,干燥而乏味的建筑時,才明白這一點,沉潤在湖光山色中的家鄉(xiāng),是如此深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座都市如此,一個人也如此。這一路走來,我觸摸到了都市,也觸摸到了自己。
簡評:文章語言流暢嚴謹,顯得老練圓潤,揮灑自如頗見功力。東坡語錄和歌德語錄引用貼切自然,有畫龍點睛之妙。作者見解非凡,文章主題獨到,一座內(nèi)涵豐富閑適雅致頗具氣質(zhì)的城市,是需要一顆經(jīng)過人世磨練又恰能與之融合相通的心,才能深切地感應。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由衷贊嘆。作者從城市邊緣搬遷到城市中心,這雖非政治地位的升遷,但無疑是顯示了家庭收入的增長,作者的情感卻隨著住址的搬遷發(fā)生了變化,由熱愛變?yōu)轶@嘆和期待,而當他有了北京之行地鐵之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城市是那么富有內(nèi)涵,才真正從宏觀上把握了家鄉(xiāng)的精髓,文章的境界隨之升高。
感受鄉(xiāng)村 (53分)
時光倒回三年前,我想象著陶詩中的草屋八九間,方宅十余畝,想著一望無垠的稻田,想著鄉(xiāng)親們農(nóng)忙后閑逸的神情,來到鄉(xiāng)村,而它,卻給我猝不及防的傷。
那是個夏天吧,頭頂著驕陽,聽著沒有音序的蟬鳴,我的心頭便被澆上了熱水,滾燙。懊悔的幼苗一點點地生長,或許本該呆在杭州的窩,吹著空調(diào),看著電視,何苦來這走一遭。
村莊周圍的街市上,繁華不復,所有的小店清一色的在門前拉下一塊帆布驅(qū)趕酷暑,店主們則坐在門前布下家長里短,我好奇拐進一家小店,然而呆不了多久就出來了,怪不得沒生意呢!我想,一家沒有空調(diào),只有電扇“忽啦,忽啦”亂轉(zhuǎn)的店,真像個蒸籠般討人厭惡。和店主打了照面,她嬉笑著說:“怎么不多看看再走?!蔽乙残χ鼐矗骸澳悴灰膊辉付嘣诶锩娲糁鴨?”
快步往著村莊趕,思念著奶奶家的井水,和我們那不大的田地上的莊稼。到家后,已是汗流浹背了,親聲向奶奶問了聲好后,便來到井邊打水,如今這口井早已不用桶吊水了,用上了現(xiàn)代化的水泵,據(jù)奶奶說,她也不想換的,只是現(xiàn)在井里的水越發(fā)少了,不用這種方式,是很難取到水的。
我壓動著水泵數(shù)次,看著清澈的井水嘩嘩的流,臉上便露出了驕陽般的笑,嗯,還是那么的冬暖夏涼,于是便取了條毛巾想洗去我紅熱臉上的浮躁,可待毛巾輕輕摸著我的臉時,除了陣陣清涼,還感覺到突如其來的刺激性氣味,我忙丟下毛巾,跑去問奶奶,奶奶卻笑著說:“這是漂白粉啦,這井里小蟲子很多,不多撒點,蟲子就殺不死的,我驚愕。
別了奶奶,我抱著僅存的希望來到田邊,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看著田野里奄奄一息的生命,我不敢想像過了一季的豐收,焦黃的葉子,失去了本該有的翠綠生機,莊稼們一個個耷拉個腦袋,似乎期待著什么厭倦著什么一般。慢慢挪回家后,已到了下午,晚飯在屋外進行,說是外邊涼快,桌下點著蚊香,意在趕走蚊子的無理取鬧,然而,我還是成了它們的盛宴。
飯畢后,很自然地想回屋洗澡,看電視,但卻被奶奶攔下了,說現(xiàn)在用電緊張,農(nóng)村自然也被拉閘限電了,所以現(xiàn)在我們無電可用,在這兒陪著聊聊天好了……
我苦笑著,答應了。
鄉(xiāng)村啊,是我錯了嗎?不該將你的面容定格在古人的文字中,你早沒了“蓮動下漁舟”的惟美,或許對你的遐思本不該像彩虹般絢美,這樣的幻影是你以前給了我的,在今天,你帶給了我猝不及防的傷。
簡評:鄉(xiāng)村在無數(shù)人的筆下是山清水秀、藍天白云、閑適靜謐、充滿著田園牧歌的,她應該是美的化身,是外出闖蕩滿身創(chuàng)傷后退隱的港灣;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來到了鄉(xiāng)村會充滿新奇,滿懷激情的。但是本文的作者卻對鄉(xiāng)村有另一翻感觸,蟬聲沒音序,小店如蒸籠,莊稼無生機,井水多小蟲,用電受限制,這里完全是一個讓人憋悶的世界。當然,這無疑也是鄉(xiāng)村的一份真實,這是工業(yè)文明換來的代價,還是鄉(xiāng)村原本具有的風貌?這“猝不及防的傷”讓人心痛,作者的這份感受是夠獨特的。這里就牽涉到一個敏感的問題,那就是高考作文是否要求考生必須描寫陽光的內(nèi)容,是否必須做“歌德派”——歌功頌德,才能得到高分?這篇作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作文畢竟不是封建社會*的政治,我們必須要說它好。作文中抒寫真情實感有何不可?
都市和鄉(xiāng)村,是我們棲居的空間;都市生活和鄉(xiāng)村生活,是我們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期望。
請以“觸摸都市”或“感受鄉(xiāng)村”為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fā)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思想觀點。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襲。
觸摸都市 (60分)
站在塞納河畔,可以觸摸巴黎時尚而又典雅的脈搏;身處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紐約華麗而又絢爛的氣息;漫步銀座街頭,可以領略東京古老而又現(xiàn)代的文化;停留黃浦江邊,可以體味上海兼容而又獨特的精神……
風情各異的城市,是人類歷史進程的結晶,彰顯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見證與記錄著文明社會的興衰起落——一個個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王朝在各自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記。雄偉的羅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亞平寧半島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絕倫的建筑與令人驚嘆的壁畫,訴說著古羅馬帝國曾經(jīng)稱霸地中海的輝煌。還有壯麗的長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開羅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樣不會令我們感嘆古今、追憶昔日的古文明的燦爛?
個性迥異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態(tài)度與情趣的反映,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人憂國憂民的大氣,成都人自給自足的閑適,廣州人兼收并蓄的開放,西安人安土重遷的保守,他們都有著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構成華夏大地上絕美的交響,交匯成華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態(tài)的美麗畫卷,既沉淀著五千年來厚厚的文明歷史,也蘊藏著面向二十一世紀走進新時代的開拓進取的精神。
都市無疑是美麗的,然而它卻并不完美,透過燈紅酒綠和華燈彩照的外表,我們也時??梢砸姷蕉际腥烁≡甓仗摰膬?nèi)心??旃?jié)奏的生活壓彎城市人的脊梁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靈,人們習慣于將自己束縛在鋼筋水泥的狹小空間里,抑或是沉湎于紙醉金迷與醉生夢死的夜生活中。無盡的物質(zhì)享受沖擊著幾千年來穩(wěn)定的文明秩序,歐美的“強勢文化”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席卷全球。激進的現(xiàn)代意識正隨之膨脹,恬靜的古典氣息已無處尋覓。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遠歌聲與兩宋的淺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節(jié)奏明快的迪斯科、搖滾、繞舌;都市人的口中早已不再是口示味清雅、益于修身性的綠茶,穿著金屬外殼的可樂、雪碧正大行其道。
或許人類文明本就應是不斷改變的,都市的生活也應如此。但每當我透過城市那火熱的外表去觸及冰冷的內(nèi)心時,不由總會生出一絲悲涼。
一個在物質(zhì)上日漸富足,精神上卻失去方向的城市,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望著幾千年來都市一路走來的方向,摸著它們不斷演化的軌跡,我追憶著那些遺失的美好,同時又擔憂著:作為人類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應何去何從?是在無盡的物欲中毀滅,還是在精神的涅磐中重獲新生?
我在無限的思考中面對都市,觸摸它的外殼,也渴望觸摸它的靈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內(nèi)質(zhì)可以像外表一樣美麗動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虛假與輕浮都會變得真實與堅固,但愿是“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但愿我們可以重新觸摸都市那由內(nèi)而外的如花般綻放的美麗。
簡評:文章條理清晰,立意深遠。從巴黎、紐約、上海等國際大都市落筆,引出第一個觀點,風情各異的城市,是人類歷史進程的結晶,彰顯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在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后,深入一層,提出了“個性迥異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態(tài)度與情趣的反映”的觀點,這兩個觀點見解獨特,卓爾不凡,足見作者思想的深刻。接著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論及都市的特點,都市無疑是美麗的,然而它卻并不完美,不完美的重要根源是激進的現(xiàn)代意識隨著都市的漸趨繁華而日漸膨脹,以致于恬靜的古典氣息已經(jīng)無處尋覓;當我們透過城市那火熱的外表去觸及它冰冷的內(nèi)心時,不由總會生出一絲悲涼;作者希望都市的繁華與歷史的古韻能夠和諧結合,融為一體,希望已變異的都市能夠浴火重生。這些思想都是作者面對由鋼筋水泥組合而成的有冰冷外殼的城市而生的感觸,這也是作者對城市的獨特感受。
感受鄉(xiāng)村 (56分)
生于斯,長于斯,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題記
乘著鄉(xiāng)村的風,踩著鄉(xiāng)村的土,隨著鄉(xiāng)村的河,一種對自然的偏受之情油然而生,思緒與白云一道,飄向舉目無盡的遠方。
鄉(xiāng)村有著與眾不同的自然之美,現(xiàn)于其外。看山心定,那一種厚重、那一份包容,讓世間浮塵霎時沉淀;望水心寬,那一縷柔情、那一股激情,令世人心靈清澈透明;觀云心靜,仰臥草地,面對云霞的變幻莫測,心中多了一份曠達;賞月心暖,平躺搖椅,面對月亮的陰晴圓缺,心中添了一份靜謐。我便是在如此絕美的鄉(xiāng)村,蕩滌了心靈,洗去了浮華,讓自然的氣息滲透每一個毛孔。
鄉(xiāng)村有著別具一格的人文內(nèi)涵,藏于其內(nèi)。陶潛的籬下菊詩、樽中美酒,讓鄉(xiāng)村有了世外桃源的美喻。太白亦在青崖上放一只白鹿,讓自己的心與明月作伴,秀口一葉便是半個盛唐。文人騷客,無不讓自己在鄉(xiāng)村駐足停留,留下的不只有到此一游的腳印,更留下了梭羅守護瓦爾登湖的那種淡泊,海明威遙望乞立馬扎羅雪峰的那一份淡定——于是,鄉(xiāng)村中融入了歷史的芬芳。
愛鄉(xiāng)村,因為它有太多令人神往的美……
鄉(xiāng)村,有客舍有柳色有溪水有蛙鳴,有杏花村有酒旗風有巴山夜雨有西窗燭,有山村水郭有天街皇都有野徑黑云有江船漁火,有牧童的短笛有漁翁的箬笠有前山的翠微有精美的亭閣,有含春淚的芍藥有臥曉枝的薔薇有夜上灘的鯉魚有系垂柳的畫舫。于是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問路,陸放翁臥呼夜闌,僧志南杖過橋東,易安居士嘆綠肥紅瘦,誠齋主人賞荷心呈球,張志和泛舟垂釣,蘇東坡淡妝濃抹……太多的于是!在仙境一般的鄉(xiāng)村中藏藏匿匿。
我愛鄉(xiāng)村,不僅因為它有生機勃勃的暖春、驕陽似火的盛夏、果實累累的金秋、銀裝素裹的寒冬,更因為它的骨子里含有的一份神秘。一份深邃,一份與游子的心貼在一起的感動。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边@便是我深受著的鄉(xiāng)村,一種無法淡化的情結。
簡評:文章開篇明義,表明自己對鄉(xiāng)村的愛。為什么會愛呢?因為鄉(xiāng)村的美:有自然之美,自己融入鄉(xiāng)村后的愜意、神怡;然后是別具一格的人文內(nèi)涵,列出了大家熟悉的陶淵明、李白、梭羅、海明威,讓人親切;還有更多令人神往的美,客舍、杏花村、江船漁火……愛她,又不僅僅因為她的這些美,更在于她吸引游子的深邃和神秘。正是這種對鄉(xiāng)村這份深深的愛打動了讀者。
作者視野寬闊,文中使用的材料豐富,從古到今,由中及外。作者善于化用詩句名言,善于運用名人趣事,編織為文,讓讀者產(chǎn)生猶如進入珠寶店,產(chǎn)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感覺。文章的語言搖曳多姿,長句短句,整句散句抒寫自如,完美地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
觸摸都市 (60分)
都市是工業(yè)文明的驕傲,是人類棲居于地球之上費盡心力完成的得意之作,火樹銀花可造就不夜之天,燈紅酒綠亦釀成不眠之夜。這樣巧奪天工的杰作,怎能不說它是地球與其他蒙昧星體相區(qū)別的智慧璀璨的標志?
可是風行于上個世紀的香港樂隊就曾吼出過一句:“問哪方是我家土——求講給我知!”一曲《爆裂都市》表達了對有“東方之珠”的美稱的香港都市的深深質(zhì)疑。是的,經(jīng)濟繁榮的背后或許有道德淪陷的危機,物質(zhì)充盈的背后或許也滋長著欲壑難填的痛苦,人才濟濟百卉含英的盛成景象中,人們又何嘗不忍受著競爭的殘酷與瘋癲?我雖成長于一個小城市,卻也能味出那都市高度繁華中的無奈。
都市是智慧、是財富,更是人的群體??v然有罪惡,有誘惑,有不公平,有種種污人視野的黑暗,我仍堅信,只要都市人還未妖魔化,只要都市人守住心中一方凈土,都市就依然有一方純凈的天空。
如若不信,你可以去都市昆明。莫先陶醉于四圍春色,我要首推的是“翠湖觀鷗”,也別先去驚艷那紅嘴鷗群盤旋碧湖之上的美態(tài),我希望你看的是那旁邊一尊光華沉靜的墨金的銅像——吳慶恒,一位平凡的都市里的老人。他生前用幾百塊錢的退休金負擔起成群紅嘴鷗的生活,自己只用飲料瓶裝茶水加幾個干饅頭果腹。死后,攝影師有心在湖邊擱了一張老人生前喂鷗的彩照,于是群鷗驚起,凄厲的鳴叫為老人吊唁,霎時感動了整個昆明——敬意與感動,壘成一座銅像,而銅像亦如一滴水折射出都市人心靈的七彩光輝,老人的無私與恬淡,生人向往推崇這種品格的信念,經(jīng)濟騰飛的背后未曾消亡的道德、溫情和愛。
都市依然是都市,它依然高歌猛進吹著工業(yè)文明的號角,但它絕不止一種色彩、一種聲音。我敬佩史懷哲從歐洲繁華至極的都市中走出來,走進非洲貧窮的鄉(xiāng)間皓首行醫(yī),也感激著曾在杭州東站為排隊不便的我熱情地去買了塊豆腐干而不求任何報酬的賣地圖的小姑娘;我能理解海子從北京城走出來,走進麥地時的熱情與苦澀,也記得紹興市的石板橋下烏蓬船里老船夫親切的招呼悠閑的微笑……
觸摸都市,它瑰麗多彩。你可以去看它閃爍的智慧,你可以去羨嘆它積聚的財富,但切勿忘記的是都市的主體——人。同是有情之人,可愛之人,可敬之人。就此而言,都市與鄉(xiāng)村,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呢?
簡評:都市是人類費盡心力完成的杰作,是地球區(qū)別蒙昧宇宙的璀璨標志,都市有智慧,更有財富,都市霓虹燈的光彩下有罪惡有污垢,都市仄弄陋巷里更有善良與高尚;都市有喂紅嘴鷗的老人的恬淡與無私,也有靠賣地圖謀生的小姑娘的饋贈與微笑,高尚的人群構筑著都市的美德大廈,善良的普通人為高尚的人豎立不朽的雕像,正是有這么多的默默無聲的都市人群,才顯示出都市特有的瑰麗與多姿。美好的都市足以回答《爆裂都市》中那一句“問哪方是我家土——求講給我知”的質(zhì)疑。本文作者見聞廣博,從昆明的滇池到紹興的鑒湖,從歐洲繁華的都市到非洲貧窮的鄉(xiāng)村,作者未必親歷,但他訴諸筆端,依然蔚為可觀。
感受鄉(xiāng)村 (60分)
初以為,鄉(xiāng)村便是童話的樂園。它褪去了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它也許是梵高畫布上的阿爾,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有油彩般炫爛的花海,那金黃的向日葵在陽光的哺育下長出希望的種子;它也許是陶潛詩中的田園,在霧氣 迷蒙中演繹著仙侶的故事,斜斜的目光輕灑,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詩中畫中的鄉(xiāng)村,當我們真實地走進鄉(xiāng)村,用心靈去感知鄉(xiāng)村,便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鄉(xiāng)村在經(jīng)歷著苦痛,那里也有陽光,那陽光不是溫暖而是毒辣地炙烤著這片土地。遠望去,土地上那個佝僂的背影,在朝夕間,在春秋中,在這片土地上耗盡心力,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的汗水滋養(yǎng)了這片土地;他在這片土地上學會堅強,他的腳步堅實了這片土地;他生于黃土又歸于黃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風暴來了,他的心如那田間搖曳的莊稼般顫動,他的淚水在他滿是溝壑的臉頰上縱橫,如那淹沒田間的水,層層漫過他的心田,浸沒他的呼息。干旱來了,莊稼如他枯瘦的身體一般搖墜,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豐收,他混沌的眼睛淚干空洞。
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只是這種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們的幸福就是豐收,飽滿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寶,他們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們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風調(diào)雨順,他們只想也只要這樣平凡的生活。
這樣的鄉(xiāng)村會不會讓我們感到失望,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圖景?而其實,鄉(xiāng)村正因這份殘酷的美麗而更加真實。感受鄉(xiāng)村,別總是做一個悠閑的觀光者,在體味它的寧靜與純凈的同時,給它的苦痛多一點目光,給它的辛苦多一點理解與悲憫。
感受農(nóng)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感受中國最渾厚的吶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潤的血汗;感受中國農(nóng)民最純樸的執(zhí)著與堅忍,感受中國農(nóng)民所經(jīng)歷的苦痛與無奈。
在他們猥瑣著進城的時候,當我們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他們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是他們用血汗帶給了我們生活的希望。
看中國的農(nóng)民,用最卑微的姿勢在中國的歷站成了永恒,也且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鄉(xiāng)村,感受農(nóng)民!
簡評:文章寫得悲天憫人,復雜的情感厚重如山。中國的農(nóng)村并不僅僅只是詩情畫意般的美妙無限,并不僅僅有田園牧歌般的閑逸灑脫,有的更是熾熱的太陽炙烤著的冒煙的土地,烤焦的土地上有枯萎絕收的莊稼。中國的農(nóng)民佝僂著背,他們生于斯長于斯,辛勤地耕耘在這片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在這片祖祖輩輩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土地上刨挖賴以生存的食糧,他們的眼里飽含著淚水,他們的臉上溝溝坎坎,他們的手掌結著厚厚的老繭,他們的身影卑微渺小,他們的形象猥瑣邋遢,但是他們創(chuàng)造累積著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他們渾厚的吶喊足以撼動著這深厚的大地。全文讀來讓人氣窒胸悶,因為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對中國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正是用真誠的心去感受鄉(xiāng)村,他的大悲顯示出他的大愛。
感受鄉(xiāng)村 (55分)
走在泥濘的山路,我卻拉近了與自然的距離;站在高聳的山峰,我卻拉近了與太陽的距離。
感受鄉(xiāng)村,便能回歸純真的生活。
誰說鄉(xiāng)村無趣事,你可“溪頭臥剝蓮蓬”;誰說鄉(xiāng)村無美景,你看“千樹萬樹梨花開”;又是誰說鄉(xiāng)村無美樂,你聽“樹上看鳩鳴”。
因為鄉(xiāng)村,陶淵明的菊花芬芳了整個南山;因為鄉(xiāng)村,牧童的短笛歡快了整個綠野。
平凡的山村生活,吸引著不少志士。
還記得莊周垂釣嗎?雖然姜太公釣魚,結果去輔助了文王,但莊周的志向卻不在此,他只愿過平凡而又安靜的百姓生活,只愿作個“曳尾于涂中”的小民,但這平凡的生活卻讓他有了更加銳利的眼光和更加睿智的頭腦,于是,他有了《逍遙游》,讓人們得以體會自由,也有了“不知蝶是我,抑或我是蝶”的神奇供我們玩味。平凡的鄉(xiāng)村生活,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千古偉人。
每當早晨醒來,推開窗戶,傾聽從山上透過果園中花蜜的綠陰傳來的重重歌聲,著實讓人心曠神怡。
作為我,一個土生土長的鄉(xiāng)村人,出生的那一剎那,嗅到的便是村里土地中傳來的瓜果的味道,似乎總有一種微弱卻又執(zhí)著的力量在輕扯著我的心,千萬不要離它而去,試問,一個地道的村娃子又怎能舍棄那片凈土呢?我愛看母親在灶房時忙碌地煮地瓜的身影;愛看插秧時,村里小孩在田里手忙腳亂最后摔倒在水里,濕了一身衣褲的樣兒;也愛看爸爸舉著鋤頭在田間翻起一個個土坑播種的情形。因為鄉(xiāng)村真的好自然,好純真,雖然它很平凡。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平凡,這份純真,才會有“且放自鹿青崖間”的旅者吧?才會有“采菊東籬下”的悠然生活吧?
在閑暇之余,試著走進鄉(xiāng)村,讓“他”輕輕拂去心中的污塵,還你心靈一份恬淡,一份靈動。
當清風從山間籟籟吹來,微徽拂動窗前濃密的樹葉,樹葉的籟籟聲縈繞的鄉(xiāng)村的天空,讓天空純凈自己的心,也純凈我們小小的生活。
悠揚的歌聲傳來,穿透心靈,我聽到了有人在身邊輕語,“復得返自然”。
對,“復得返自然”,這就是平凡而又自然的鄉(xiāng)村。
傾聽心靈的呼喚,感受自然的鄉(xiāng)村,便能回歸最純真的生活。
走,我們鄉(xiāng)村去!
簡評:“感受農(nóng)村”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考生巧妙的化大為小,準確地把握住了農(nóng)村生活的特點——純真,既而通過縝密的構思,先略寫農(nóng)村生活,運用排比,引用等多種手法來加以修飾,特別是考生引用的靈活運用,為文章增色不少,有直接運用詩句,有活用陶老的代表性的意象菊花,牧童的笛聲,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農(nóng)村的芬芳,感受歌聲悠揚的和美純真的意境,領略文章構筑的詩情畫意。然后再詳寫哲人莊子的田園生活追求的志向,更讓人產(chǎn)生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很自然的讓人用心靈去感受農(nóng)村,感受農(nóng)村的瓜果飄香,感受身為小孩的農(nóng)村之樂,感受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感受心靈的一片純真。文章最后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句“走,我們到農(nóng)村去”來收束全文,使文章渾然一體,表面是對農(nóng)村純真的向往,實則是對心靈的純真的渴望和追求。
感受鄉(xiāng)村 (55分)
五月漁郎相憶否?
漁郎啊,你可還記得嗎?我正是從那個小小水鄉(xiāng)走來的人??!
我依然記得在那鄉(xiāng)村的早晨。晨光熹微,我便被北面巷道里青石板起伏的身體驚醒——那兒還有挑著扁擔來賣青菜的人,還有自行車的車轆轱聲,混雜在一起。我睜開惺松的睡眼,朦朦朧朧的便是這幅繾綣的畫卷了。
我依然記得在那鄉(xiāng)村的傍晚。金色的夕陽斜灑在水面上,波光浮動。岸邊賣雜貨的,賣炸臭豆腐的。鄉(xiāng)村的臭豆腐遠比城里的好,沒炸時臭不可當,炸好了香飄萬家。夕陽打在那一串立方體上,仿佛那也是黃金做的了。
我依然記得故鄉(xiāng)的廚房。水鄉(xiāng)的灶具遠不是北方壘土而建的那種,而是干干凈凈一尊小煤餅爐,架一口小鍋,蒸幾個白面饅頭,那便是一頓中飯了。奶奶會掰開我的饅頭,為我夾一點雪菜,噴香噴香的。還有奶奶做的肉鹵,酒在面上……
我依然記得故鄉(xiāng)的后院。早晨起來,向院子里撒一把米,幾只雞,公的母的,大的小的,就都從棲居地方出來了。我走近了雞,雞卻驚恐地逃開了,躲到一邊去啄食尚粘爪上的米粒。我無奈地看看奶奶,奶奶卻直沖我笑。
我也依然記得那個小女孩,那么純凈,吃過早飯,她便跑來叫我上學去,放學了她跟我勾著手指回家來……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
十歲那年,母親牽著我的手來到了城里,在長途汽車上,母親對我說,城里有更好的生活,有更美麗的女孩。而且,那里有我的夢。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故鄉(xiāng)??!那個小小的水鄉(xiāng)?。?BR> 在校園里走著,我會趴下身去聞路邊的野花。那似乎是城里僅剩的鄉(xiāng)村痕跡。我感受著她的芳香,然后對走過的同學報以歉然一笑。
在湖畔走著,好想脫去鞋襪,把腳浸潤在漾波里,看天邊紅日落下。然而,據(jù)說這湖脆弱得很,經(jīng)不住半點污染。
在這考場上,我寫著作文,竟然滿腦子都是去感受那個鄉(xiāng)村呵!
我突然明白了,原來,那兒便是我的家呵!在那兒才能感受到故鄉(xiāng)的氣息??!
小揖輕舟,夢入芙蓉浦。
在夢里,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鄉(xiāng)村的氣息……
簡評:文章古香古色,結構整齊勻稱,兩問兩答結構了全文,可見作者布篇謀局之能力。“五月漁郎相億否”這一問,就把我們引入了鄉(xiāng)村的世界,鄉(xiāng)村獨特的早晨、傍晚景色特點,鄉(xiāng)村的廚房、后院,鄉(xiāng)村的雞,鄉(xiāng)村的小姑娘等,故鄉(xiāng)的人、事、物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腦海里,彌久不散。但是第二問“故鄉(xiāng)遙,何日去?”點明了自己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想回故鄉(xiāng)而不能,以至于好象進入了夢境,在夢里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不僅不見絲毫虛假,反而更體現(xiàn)了作者的對鄉(xiāng)村的濃濃深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浪漫色彩。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構建的意境更有詩情畫意,美不勝收,讀來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
觸摸都市 (56分)
夜晚,是城市的靈魂。只有在一片朦朧迷幻的夜色中,我們才能真正觸摸都市,觸摸這繁華之下的吶喊。
燈紅酒綠,光怪陸離是它的標志?輾轉(zhuǎn)在每個喧鬧的十字路口,看行行色色的人,聽各不相同的聲音,感受各不相同的妝容和心情,它是寬容的,博大的。它容忍這些庸庸之輩在他身體里廝打、糾纏,和好又歸于平淡。它明白生命流轉(zhuǎn),總是有那些悲歡是需要被包容的,它像只巨大的手,撫慰著紅塵中那些疲憊的心靈。
多彩的霓虹,長久長久閃爍著的車尾燈,那是它的裝飾?其實,它也是空虛而寂寞的。燈光,酒色,震耳欲聾的聲音,瘋狂的尖叫或呼喊……這些不過是它寂寞的強大表露。每一天,它都在繁華中喘息、忙碌、速度、效益……這些是它必須承擔的。而片刻的寧靜與安詳是它向往著卻又遙不可及的,像是心底永遠無法觸碰的痛。于是,它在每個夜晚放縱,肆意狂歡而不知所措地玩睡。
光鮮耀眼的時裝,高檔靚麗的包裝,這是它的期待?不,其實它也渴望一種充實,也渴望一種文化的滋養(yǎng)。
夜色中總有這樣一種渴望的聲音,游離于每個街道,每個拐角,每幢高樓,潛藏于地下,然而散發(fā)出一種焦躁而空虛的氣味。那些漂亮迷人的顏色像是浸過毒的欲望,橫流在城市的地表,濃烈而洶涌??删褪悄欠N聲音,它一直暗暗掙扎,似乎努力尋找一個出口來渲泄。它需要更多精神滋養(yǎng),需要更多文化的積淀。這種缺失是它寂寞的源由。
當我們聽著流行樂,喝著可樂往返于繁華的商鋪之中,我們是否在尋找一種更安穩(wěn)更厚重的氣息,來填充都市,填充心靈……
夜晚,都市在吶喊!
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園需要靈魂的回歸,精神的充實,信仰的堅實,我們的追求不能僅是物質(zhì),源源而來的金錢和地位,還有人生的信仰和追求,生命的真善美和人性的本質(zhì)回歸。
生活中我們不能忙碌地忘了生活的意義,空閑時看些書,品些茶。在行走中為都市增添一份充實。我們的生活需要堅定的信仰,在奮斗中尋找人生的真諦,這一份獲得,融于千千萬萬的個體中,便匯成一股暗流,涌進都市的心,滲入都市的靈魂,化為一種內(nèi)外相應的和諧與充實。
觸摸城市、觸摸心靈。
尋找生活的真意,營造我們和諧的家園——都市。
簡評:文章開篇不俗,直奔主題,提出“夜晚是都市的靈魂”,只有在一片朦朧迷幻的夜色中,我們才能觸摸都市繁華下的吶喊。但是仔細咀嚼,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主題還是比較模糊的,尤其是“靈魂”的內(nèi)涵,如要探究這個內(nèi)涵,必須理解都市的吶喊,那么,都市到底在吶喊什么?都市在吶喊包容,都市要撫慰紅塵中那些疲憊的心靈;都市在呼喚寧靜,因為都市多彩絢爛、尖叫喧囂,而這正是它寂寞的強大表露;都市的嘈雜讓都市浮躁,它需要寧靜,它呼喚精神滋養(yǎng),博大高尚的精神在于文化的回歸和積淀,,文化的缺失是都市寂寞的緣由;都市還在呼喚厚重的氣息,在流行音樂浮蕩的都市上空,在可樂雪碧散發(fā)出來的刺鼻的氣味里,在汽車尾氣彌漫的空氣中,在繁華商鋪的招徠聲里,都市充斥著輕浮,只有厚重的氣息才能讓都市寧靜下來。行文至此,我們豁然開朗,都市的靈魂正是吶喊和呼喚的內(nèi)容,水到渠成的歸結,不禁讓人叫絕。
感受鄉(xiāng)村 (54分)
鄉(xiāng)村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是鄉(xiāng)村的水蘊孕了我江南女子溫婉的一面;是鄉(xiāng)村的山培植了我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是家鄉(xiāng)的土點化了我質(zhì)樸真誠的性格……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是鄉(xiāng)村的風土人情塑造了我的性格特征,是鄉(xiāng)村的渾厚風貌鑄成了我的生活態(tài)度。
鄉(xiāng)村的水,點點滴滴,滋養(yǎng)了無數(shù)溫婉香醇的鄉(xiāng)村女子。鄉(xiāng)村的水細細一股,脈脈溫情,于春日的山巒中奏一曲“高水流水”,于秋日的巖縫中匯一線細統(tǒng),不慌不忙地畫出一條清冽干凈的絲帶,流向遠方。水邊有花,水中有魚,石下有蟹,水上有葉,就如王維筆下的畫,畫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一脈水眼時時涌動,刻刻滋養(yǎng),正是山里孩子活蹦亂跳,抓魚摸蝦的靈活勁兒。
鄉(xiāng)村的山,不高不低,不陡不蕩,就那么泰然地延伸著,處變不驚,安之若素,風來不避,雨來不躲,是喜是禍也不計較,就那么沉穩(wěn)地站著。一時間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天地輪回,一股腦兒地全涌入腦中,看庭前花開花落,覺天際云卷云舒,這份沉穩(wěn),這份超脫,正如文懷沙老人所悟的“正”“清”“和”三字。他說老子尚清氣,孔子尚正氣,釋迦尚和氣,這中國人的精氣神我看正這鄉(xiāng)村的大山所賦予的,難怪中國的三山五岳都有宗教的痕跡,原來大山正透著為人處事的哲學。
我是大山的子民,山的正、山的清、山的和,正是我血脈中的天地良心。
談到鄉(xiāng)村的土,不由地想到了村民在田間地頭耕作的情景,雖然有汗水有不易,但更多的而是歡愉與融洽,其實真的很不理解名家大作中一提及鄉(xiāng)村,便是“苦水萬言”,其實鄉(xiāng)村的人民,是歡欣鼓舞的,因為勞有所得,日子有奔頭。因此鄉(xiāng)村的土不僅給予村民財富,更給予了村民一種精神狀態(tài)。那便是奉獻與樂助,懂得苦難的人更懂得生活,了解土地的人更安于奉獻,不計得失,厚道質(zhì)樸的人就更能理解鄉(xiāng)村,理解生活。
山、水、土,是鄉(xiāng)村的濃縮,是鄉(xiāng)村意韻豐厚中的物質(zhì)外現(xiàn)。山水土給予我的是一種質(zhì)樸而又踏實的生活態(tài)度。鄉(xiāng)村是一部活的書,細細品味而又歷久彌新。鄉(xiāng)村在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下必會生機勃勃,明媚無限。因為大山的子民不會忘記大山,走出大出,走出鄉(xiāng)村只為更好地建設大山。
當我走入考場前,老爸緊緊地握著我的手,我會意一笑:大山連綿的鄉(xiāng)村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我親愛的鄉(xiāng)村,記住,我不會食言。
簡評:本文從一個鄉(xiāng)村女孩的視角來感受鄉(xiāng)村,立意準確,情感真切,文章緊扣鄉(xiāng)村的山、水、土以及祥和質(zhì)樸的鄉(xiāng)民來描述、議論和抒情,流露出對鄉(xiāng)村的深深的眷顧與真摯的熱愛。你看這里的山泰然超脫,這里的水清澈多情,這里的土充滿生機;是它們共同孕育了這里的子民,是它們給這里的子民帶來幸福與安寧。本文思路流暢,思維嚴謹,為文得法,強調(diào)了鄉(xiāng)村的特色,勾畫了鄉(xiāng)村的美景,挖掘了鄉(xiāng)村的內(nèi)涵,表達了奉獻的意愿。本文的語言富有節(jié)奏感,詞彩華美,巧用修辭,善引古詩,駢三驪四,引人入勝,并且在描述“山”的時候還揭示它的哲理,更顯示其獨特的韻味。
觸摸都市 (54分)
不得不說,這是個略帶鄉(xiāng)村風味的都市,青山綠水、深巷小弄,都彎彎曲曲地指向了一種閑適的情致。這樣的特點,在其他地方恐怕難以復制,也正因此,才讓我如此鐘情于這座城市。
一座內(nèi)涵豐富的城市,從來都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一顆經(jīng)過人世磨練又恰能與之融合相通的心,才能深切地感應。兒時的我住在大運河邊,呼吸著沉淀了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氣息,卻也完全體會不到屬于這條河與這座城的博大與沉靜。運河的水是緩緩的,運河邊的生活也是緩緩的。彼時的我以為這是種慵懶。誠然,慵懶的確是這座城市的氣質(zhì)的部分,然而東坡曾說:“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這緩緩流淌的日子所包含的深韻,年幼的我不得而知。
后來搬家,我又住到了市中心。剛剛告別了白墻黑瓦和數(shù)百年歷史的拱宸橋,生活立刻被塞進了車水馬龍和水泥森林里。直到這個時候,城市在我的眼里已完完全全變了樣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那每天走的石板路的珍貴與可愛。那時的我已經(jīng)讀初中,花花綠綠的生活不免影響我對事物的看法,鱗次櫛比的高樓,川流不息的人群,讓我以為,都市就是繁榮,都市就是最時尚的商品和最新潮的市民堆砌而成,我以為我生活的這座都市的真相是在這里,在市中心的商場里,在加班加點的寫字樓里,在一個涉世尚淺的孩子朦朧的心里。于是我開始向往更熱鬧的地方,去往更典型的都市,來實現(xiàn)自己的都市夢想。
一年前,我去了北京。北京之行教給我的,也許用歌德的話用概括再合適不過,“一個有經(jīng)驗的人看書,一只眼睛在紙上,一只眼睛在紙背面”,我為自己只看到家鄉(xiāng)繁華的表面而慚愧。這座寧靜的城市,如此難得地擁有發(fā)展的活力來中和閑逸的氣質(zhì),使它不致于墮落,而我直到面對北京地下的蜂擁而麻木的人,干燥而乏味的建筑時,才明白這一點,沉潤在湖光山色中的家鄉(xiāng),是如此深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座都市如此,一個人也如此。這一路走來,我觸摸到了都市,也觸摸到了自己。
簡評:文章語言流暢嚴謹,顯得老練圓潤,揮灑自如頗見功力。東坡語錄和歌德語錄引用貼切自然,有畫龍點睛之妙。作者見解非凡,文章主題獨到,一座內(nèi)涵豐富閑適雅致頗具氣質(zhì)的城市,是需要一顆經(jīng)過人世磨練又恰能與之融合相通的心,才能深切地感應。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由衷贊嘆。作者從城市邊緣搬遷到城市中心,這雖非政治地位的升遷,但無疑是顯示了家庭收入的增長,作者的情感卻隨著住址的搬遷發(fā)生了變化,由熱愛變?yōu)轶@嘆和期待,而當他有了北京之行地鐵之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城市是那么富有內(nèi)涵,才真正從宏觀上把握了家鄉(xiāng)的精髓,文章的境界隨之升高。
感受鄉(xiāng)村 (53分)
時光倒回三年前,我想象著陶詩中的草屋八九間,方宅十余畝,想著一望無垠的稻田,想著鄉(xiāng)親們農(nóng)忙后閑逸的神情,來到鄉(xiāng)村,而它,卻給我猝不及防的傷。
那是個夏天吧,頭頂著驕陽,聽著沒有音序的蟬鳴,我的心頭便被澆上了熱水,滾燙。懊悔的幼苗一點點地生長,或許本該呆在杭州的窩,吹著空調(diào),看著電視,何苦來這走一遭。
村莊周圍的街市上,繁華不復,所有的小店清一色的在門前拉下一塊帆布驅(qū)趕酷暑,店主們則坐在門前布下家長里短,我好奇拐進一家小店,然而呆不了多久就出來了,怪不得沒生意呢!我想,一家沒有空調(diào),只有電扇“忽啦,忽啦”亂轉(zhuǎn)的店,真像個蒸籠般討人厭惡。和店主打了照面,她嬉笑著說:“怎么不多看看再走?!蔽乙残χ鼐矗骸澳悴灰膊辉付嘣诶锩娲糁鴨?”
快步往著村莊趕,思念著奶奶家的井水,和我們那不大的田地上的莊稼。到家后,已是汗流浹背了,親聲向奶奶問了聲好后,便來到井邊打水,如今這口井早已不用桶吊水了,用上了現(xiàn)代化的水泵,據(jù)奶奶說,她也不想換的,只是現(xiàn)在井里的水越發(fā)少了,不用這種方式,是很難取到水的。
我壓動著水泵數(shù)次,看著清澈的井水嘩嘩的流,臉上便露出了驕陽般的笑,嗯,還是那么的冬暖夏涼,于是便取了條毛巾想洗去我紅熱臉上的浮躁,可待毛巾輕輕摸著我的臉時,除了陣陣清涼,還感覺到突如其來的刺激性氣味,我忙丟下毛巾,跑去問奶奶,奶奶卻笑著說:“這是漂白粉啦,這井里小蟲子很多,不多撒點,蟲子就殺不死的,我驚愕。
別了奶奶,我抱著僅存的希望來到田邊,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看著田野里奄奄一息的生命,我不敢想像過了一季的豐收,焦黃的葉子,失去了本該有的翠綠生機,莊稼們一個個耷拉個腦袋,似乎期待著什么厭倦著什么一般。慢慢挪回家后,已到了下午,晚飯在屋外進行,說是外邊涼快,桌下點著蚊香,意在趕走蚊子的無理取鬧,然而,我還是成了它們的盛宴。
飯畢后,很自然地想回屋洗澡,看電視,但卻被奶奶攔下了,說現(xiàn)在用電緊張,農(nóng)村自然也被拉閘限電了,所以現(xiàn)在我們無電可用,在這兒陪著聊聊天好了……
我苦笑著,答應了。
鄉(xiāng)村啊,是我錯了嗎?不該將你的面容定格在古人的文字中,你早沒了“蓮動下漁舟”的惟美,或許對你的遐思本不該像彩虹般絢美,這樣的幻影是你以前給了我的,在今天,你帶給了我猝不及防的傷。
簡評:鄉(xiāng)村在無數(shù)人的筆下是山清水秀、藍天白云、閑適靜謐、充滿著田園牧歌的,她應該是美的化身,是外出闖蕩滿身創(chuàng)傷后退隱的港灣;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來到了鄉(xiāng)村會充滿新奇,滿懷激情的。但是本文的作者卻對鄉(xiāng)村有另一翻感觸,蟬聲沒音序,小店如蒸籠,莊稼無生機,井水多小蟲,用電受限制,這里完全是一個讓人憋悶的世界。當然,這無疑也是鄉(xiāng)村的一份真實,這是工業(yè)文明換來的代價,還是鄉(xiāng)村原本具有的風貌?這“猝不及防的傷”讓人心痛,作者的這份感受是夠獨特的。這里就牽涉到一個敏感的問題,那就是高考作文是否要求考生必須描寫陽光的內(nèi)容,是否必須做“歌德派”——歌功頌德,才能得到高分?這篇作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作文畢竟不是封建社會*的政治,我們必須要說它好。作文中抒寫真情實感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