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釋義:第四條

字號:

第四條 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guī)的正確實施。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行政復議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的規(guī)定。
    一、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是任何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時都必須遵守的原則,行政復議機關在處理行政復議案件時,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合法中的“法”是指什么,有多大的范圍,應當加以明確。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都有特定的涵義。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基于職權,依據憲法、通過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guī)范性文件。法規(guī)是指由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法律通過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在全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法規(guī),以及由地方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省會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所制定的在地方相應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是指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以及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據法律、法規(guī)所制定的在相應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guī)范性文件。行政合法性原則中的法,包含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但前提是規(guī)章必須符合法律、法規(guī)。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經制定憲法及350多部法律,國務院制定了700多個行政法規(guī),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近6000個地方性法規(guī),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框架,我國的這個法律體系是和諧統(tǒng)一的。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規(guī)定了國家的性質及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規(guī)定了國家機構及其職權。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在這個法律體系中,上位階的法的效力,高于下位階的法,下位階的法不得與上位階的法相抵觸,同位階的法之間也不能相抵觸。具體講就是,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章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章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規(guī)章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相抵觸。如果發(fā)生抵觸現(xiàn)象,則通過備案審查制度予以糾正,或者由制定者進行修改,或者由上一級國家機關予以撤銷。
    行政復議機關所遵循的合法原則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一是履行復議職責時要依法辦事。依法,就是要依照行政復議法的規(guī)定履行自己的職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有異議,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復議,行政復議機關及其工作機構有法定的義務和責任,依法受理申請人的復議申請,并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予以審查、作出決定。絕不能該受理的不受理;該審查的拖延不辦;該變更、撤銷的不變更、撤銷;該對失職的責任人員予以處理的不處理。這樣做,行政復議機關及其行政復議機構是嚴重失職,同時也是違背本法規(guī)定的合法原則的。
    二是依法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機構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就包括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鑿,適用依據是否正確,實施中執(zhí)行的程序是否合法,作出的行政決定的內容是否適當;有沒有超越職權或者濫用職權的現(xiàn)象,有沒有不履行法定職責即不作為造成損害的情況等內容。這種審查主要應當是依據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進行的審查。行政訴訟法專門規(guī)定了審理依據,即以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為依據。而行政復議法則沒有專門規(guī)定審查依據的內容,主要是考慮到,首先,行政復議法的受案范圍已經大大擴大,幾乎所有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包括進來,受案范圍與行政訴訟并不相應一致,因此把審查依據僅限于法律、法規(guī)是不夠的。其次,上級行政機關制定的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對下級行政機關是有約束力的,下級行政機關是必須執(zhí)行的。同樣在行政復議工作中,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是其審理的必然依據。再次,許多具體的行政行為沒有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的依據,是根據規(guī)章以下的行政機關的有關規(guī)定作出的,對其審查時,往往需要行政復議機關根據法的精神進行裁量。行政復議法明確規(guī)定履行行政復議職責要遵循合法原則,就是強調行政復議機關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時,必須依法進行,特別是對具體案件的審查裁量時,合法、合理進行。如果行政復議機關違背了合法性原則,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三是審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是否合法。這也是合法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行政復議法對此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從而在法律制度上有所突破,使我國的監(jiān)督制度更加完善。審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實際上賦予行政復議機關在職權范圍內審查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對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進行審查有兩個途徑,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復議時,認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行政機關有關規(guī)定不合法,可以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其依據的審查申請,但范圍限于規(guī)章以下的規(guī)范性文件;二是行政復議機關在審查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時,認為其依據不合法,可以對其進行審查。這樣,使行政復議的作用大大提升,不僅負有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shù)木唧w行政行為的使命,而且能夠把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審查監(jiān)督具體化,形成制度,實行起來。
    二、公正原則
    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公正原則。公正原則是一項重要原則,直接關系人民政府的形象。由于行政復議工作是在行政系統(tǒng)內部運作的監(jiān)督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履行行政復議職責往往會遇到種種責難和干擾,一方面,行政機關外邊的人認為行政復議容易“官官相護”;另一方面,行政機關內部的人又認為干涉了本部門必要的行政管理活動。因此,履行行政復議職責必須強調公正原則。這一原則是在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時,根據委員們的意見增加規(guī)定進去的。
    在行政復議工作中遵循公正原則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適用法律依據正確。行政復議是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違法與適當作出新的裁決,這一裁決要做到公正,必須適用法律依據正確。它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審查行政復議案件時,在事實的認定上、法律的適用上以及作出決定上都更能夠符合法律和事實,做到無懈可擊。行政復議決定可以對具體行政行為予以維持、變更、確認違法或者撤銷;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履行其法定職責或者責令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這些行政復議決定能否體現(xiàn)公正,就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正確適用法律。
    二是裁量適當。行政復議決定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裁決,還應當從裁量適當中體現(xiàn)公正原則。大量的、形式多樣的具體行政行為在實施時,往往根據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的一些原則性的條文,有可供行政機關選擇的措施和處理的幅度,因此,行政機關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但是這種處理適當不適當,行政復議時,就需要行政復議機關予以裁量。這是對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的第二次裁量,行政復議公正原則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裁量權時,堅持做到裁量適當。
    三是解決矛盾和爭議,不得回避,不得不作為。行政復議法明確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受理;必要時,上級行政機關也可以直接受理。”人民群眾信任你,找到你,決不能推出去不管。行政復議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把實現(xiàn)行政復議的宗旨,維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己任,更好地發(fā)揮行政復議的監(jiān)督功能。
    三、公開原則
    公開原則是行政法合理性原則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的體現(xiàn)形式。行政復議制度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民主性,在整個行政復議過程中,應當保證申請人的權利通過公開原則的貫徹,得到實際上的保障。行政復議工作中的公開就是聽取申請人的意見,多聽聽他們的陳述和申辯。必要時還可以召開聽證會。群眾最擔心的問題。就是行政復議在行政機關內部運作,能不能秉公辦事,能不能依法處理。解決這個問題的的良方。就是限度的公開。
    公開原則在行政復議法中得到貫徹,如規(guī)定行政復議原則采用書面審查的辦法,但是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聽取申請人或者第三人的意見、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了解情況。原草案在作這一條規(guī)定時,只規(guī)定行政復議機關認為有必要時,才去調查和聽取意見。審議中根據常委委員的意見,增加規(guī)定“申請人提出要求”,行政復議機關也要聽取他們的意見。其次,規(guī)定除涉及國家機密、商業(yè)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以外,申請人和第三人可以查閱被申請人的書面答復、作出行政行為的依據、證據和其他有關材料。本條原草案規(guī)定,申請人查閱復議案件材料需要“經批準”。審議中常委委員們提出,這種規(guī)定是不符合公開原則的,因此,刪去了“經批準”三個字。再次,規(guī)定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之日起十日內,提出書面答復,并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如不提供則視為沒有證據、依據,具體行政行為予以撤銷。這些規(guī)定都體現(xiàn)著公開原則,行政復議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認真依照行政復議法的規(guī)定去做,就可以消除人民群眾的顧慮,使行政復議發(fā)揮有效的作用。
    四、及時原則
    及時原則是指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完成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工作。及時原則是為了實現(xiàn)行政復議的效率性,是實現(xiàn)行政復議制度目的的要求。這一原則的核心內容是,行政復議機關必須按照行政復議法所規(guī)定的受理、審理、作出決定的期限執(zhí)行,延長期限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要有法律依據。
    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行政復議機關自收到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即為受理;對不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在五日內決定不予受理;行政復議申請或者規(guī)范性文件的審查申請需要轉送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在七日內轉送;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guī)定行政復議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guī)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準,可以適當延長,并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與此同時,也考慮到行政機關在進行復議工作的實際情況,明確規(guī)定“本法關于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規(guī)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jié)假日?!毙姓妥h法的這些規(guī)定,保障對行政復議案件能夠及時有效地審查并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五、便民原則
    便民原則,就是要求行政復議活動方便老百姓,不因行政復議造成訴累。人民群眾因為不方便,往往為很簡單的事磨破嘴、跑斷腿,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具體講,行政復議的一切規(guī)定應盡量考慮便于行政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在行政復議過程中要盡量為行政相對人進行行政復議活動提供方便;同時,在為行政相對人提供便利時,也照顧到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效率,這同樣符合便民原則。
    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方便了老百姓。對老百姓往往難以弄清向哪一個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的復雜情況,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申請人可以選擇,或者向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政府工作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如果搞不清楚向哪一個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可以直接向具體行政行為發(fā)生地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由該縣級地方人民政府負責轉送有管轄權的行政復議機關。過去大多數(shù)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一般都是十五日,現(xiàn)在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可以自知道侵權的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由一般十五天延長到一般六十天。行政復議法還規(guī)定,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得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這一規(guī)定將大大減輕申請人的經濟負擔,使行政復議相對于行政訴訟更加便民。會更加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