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再審程序再細化 再審事由關鍵詞變明朗

字號:

12月1日,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正式施行。這意味著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可操作性將明顯增強。
    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負責人介紹說,民訴法列舉了十三項外加一款的再審事由,在很大程度上讓當事人明白了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行使申請再審權利。但是這些事由的表述中仍然存在不盡明確的地方。
    民事再審事由,被視為打開再審程序之門的鑰匙。判決、裁定一旦發(fā)生法律效力,即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不容輕易加以變更。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如果對于判決存在的重大錯誤,不加以糾正,則有違正義之舉。民事再審事由就是法定的這類“重大錯誤”。如果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再審事由成立的話,應當裁定進入再審審理。經審查認為沒有存在列舉的再審事由的,則不能對生效裁判進行再審。
    在民訴法立法修正時,對再審事由進行了列舉的嘗試,也被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立法修正的亮點。但由于種種原因,法定事由中一些關鍵詞如“新的證據”、“基本事實”、“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管轄錯誤”、“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等,這些概念在司法實踐把握上,仍然存在爭議和歧義。
    為此,司法解釋用九個條文對再審事由中一些認識模糊的文字作了進一步明確,避免出現當事人與法院判斷再審事由以及“錯案”標準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