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戰(zhàn):對于孩子而言 前進一名就是勝利

字號:

有一天,一個女孩的爸媽來找我。倆人爭著反映:孩子從上高一以來,一直起伏不定。每考差了,他們是怎么說的;每考好了,他們是怎么說的。我發(fā)現(xiàn)這兩位家長有一個共同點,只關注孩子成績的本身,不去看學習的過程。孩子考好了,家長又是許愿,又是獎勵;考差了,就譏諷、批評:你看,不行了吧,毛病一下子全出來了。他們都沒有考慮孩子為什么波動這么大。
    這個孩子有時候考班里的前10名,有時候考班里的倒數(shù),波動區(qū)間太大,很不正常。家長給孩子灌輸?shù)挠^念:分數(shù)壓倒一切。只要分數(shù)好了,一好百好;只要分數(shù)差了,一切白搭。結果,孩子考好了,就覺得:我成功了,萬事大吉了。后面的學習失去目標,完全放松下來。再考,又是一塌糊涂,于是悲悲切切,孩子完全成了分數(shù)的奴隸。
    兩位家長糊涂到什么程度呢?有女兒提出來要參加生物競賽。家長問:“為什么要參加競賽?”
    女兒說:“如果生物競賽獲了北京市一等獎,將來就可以加20分,或者保送上北大,清華?!?BR>    家長一口回絕:“那是不可能的。你別瞎摻和了,好好的把功課學好,比什么都強!”
    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是人的一種本能。你的歸宿在哪里?要設計。我的強項是什么?得嘗試。比如,我通過競賽獲獎進北大,或者我單靠高考總分考清華,或者我憑借藝術特長生上復旦。孩子有這樣的目標,然后循著它波動,在波動中往上升。但是,在家長的指揮下,這個學生把每次成績的起伏看成了追求,沒有長期的目標,只有短期目標的虛榮,終失去了自我。
    我說:“孩子本來是有很大的優(yōu)勢,成績不穩(wěn)定,不是智力不高,也不是學習之外折騰了。就聽孩子的,讓她搞生物競賽?!?BR>    孩子把精力轉移到競賽上了,不但沒有影響正常學習,后階段的考試反而一步步穩(wěn)定下來,后通過競賽加分,考入了北京大學。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堅持到底,沒有取得成功,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毅力,沒有能力,而是因為我們?nèi)鄙僖粋€清晰的目標。同時,無聊、空虛、焦磊、失落等不良情緒,也隨之滋長。
    因此,相對學習底子和習慣都比較落后的學生,家長壓根兒就別給她定長遠目標,只定短期目標,越低越好。
    很多孩子一見到我,就說:“我成績不好,不想學了?!?BR>    我就問:“不好到什么程度?”
    孩子吞吞吐吐:“反正是倒數(shù)?!?BR>    我說:“成績不好是一個模糊概念。咱考不上北大,能不能試試人大,要不換換北理工?北理工沒有戲,全國還有那么多好學校等著你呢。這次排名50名,下次考49名就是成功。不能籠統(tǒng)地說自己成績不好。”
    孩子一想,49名,不就追上一個嘛。再一看第49名的那個同學,怎么看怎么不如他,于是信心十足。
    追上第49名,我們就大張旗鼓地表揚:“是不是?挺好!下次干什么?爭第48名!”
    目標低,好追趕,孩子容易產(chǎn)生成就感。比如,他考了50名,你要求他下次考入前30名,他可能就不想干了,達不到啊。但是很多家長,包括老師,甚至不認為人家從第50名到第30名是一個提高,都吝嗇表揚。為什么?你看誰還比你學習好,你要超過誰才行,一句話就把學生的積極性給打擊了。
    所以,對于很多孩子而言,前進一名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