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然要一反常態(tài),打開電視看CCTV—1了,因為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大型公益節(jié)目《開學第一課》將于上午9時到10時40分播出。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夢中國夢”,有袁隆平院士、李中華、馬云、李連杰、成龍等知名成功人士參與錄制。男主持人是新面孔,登臺的孩子們也很新。完卓瑪的夢是當一名有愛心的舞蹈老師,一名地震幸存小男孩的夢想是當一名軍醫(yī)——“讓全世界的人都健康無病”,……李連杰老師的夢想是“武術、電影、公益——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夢想”。世界冠軍龐健和佟清也來了,……。 時勢造夢想。 經常聽到孩子們的理想——當老師或者醫(yī)生居多。由此我想,這是否和孩子們所處的“時勢——環(huán)境”有關。在這個日益浮躁功利的年代,父母缺席于孩子的教養(yǎng),孩子王——各種類型的“老師”在某種程度上與孩子們全日接觸,所以孩子們想當“有愛心的老師”;而又在這個環(huán)境嚴重污染,兒科門診“爆棚”的時期,孩子們與醫(yī)生的“親密接觸”,也造就了“健康無病”兒童理想。 少年強則中國強。而“其實我們也很難說現在的孩子是體質差了或好了,能說得只是反映在一些單一病種上,兒童的患病人數在增加……”廣州醫(yī)學會兒童保健學會常委、新生兒科分會主委崔其亮表示道?!暗珕尉秃粑到y(tǒng)疾病而言,現在的孩子確實比80-90年代初期的孩子更容易患病了”。專家表示,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高發(fā),與城市化、工業(yè)化的進程有著直接關系。(摘自《中國近10年環(huán)境病高發(fā) 成幼兒健康殺手》南方都市報8月31日報道) 當孩子的理想是當“醫(yī)生”時,我心痛。 當滿臺節(jié)目嘉賓都是成功人士時,我更心痛。成功很美,但也意味著否定尋常人生,這是一種病態(tài)。做圣人、精英是少數人的事,而做一個常人才是為人的常規(guī)。發(fā)達國家對兒童進行類似于中國的“思想品德教育”時,不是找標桿——科學家、名人、院士、英雄,而是“護士、面包師、消防員、警察、清潔工”等一線“苦力”。難怪“移民潮”波瀾壯闊! “我總感覺,我們這些家長所有的努力和目標,就是讓孩子不做普通人,而創(chuàng)造機會做有“特權”的人,讓自己的孩子不付出太多勞動就可以“錦衣玉食”,就可以成為社會財富的擁有者,而不是告訴孩子,勞動、付出、承擔責任有多麼幸福、多麼快樂,不是讓孩子去充分地體驗原本屬于他自己的人生?!_素在他的自傳中說,人的本性中有兩種可以喚起的沖動:“創(chuàng)造性沖動”與“占有性沖動”,前者是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后者則通常是戰(zhàn)爭的動力。我們需要強化前者而弱化后者,教育一定要輔成人作為生物的多樣性,作為社會有機因子的多樣性,作為不可或缺的文化主體的多樣性,而不是相反。社會生活的豐富健康有賴于人的個性及其價值理想的多元。只有出自“個性”的興趣,才可能支撐一個人走遠,也只有出自不同個性的多元文化,才能支撐一個群體保持長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