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信息安全 需要立法來維護(圖)

字號:

考生信息安全,需要立法來維護。圖片來源于:時代商報
     許多學生高考后都盼著能收到一封高考錄取通知書,廣東順德高考考生小梁卻因為眾多的高考錄取通知書而煩惱。整整一個暑假,小梁家里的信箱陸陸續(xù)續(xù)收到34封入學通知書,關于入學的手機短信、電話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那些學校,聽都沒聽過,我也根本沒填過這些志愿,他們卻知道我家的地址和電話,還知道我的手機號碼,簡直太瘋狂了。”
     順德高考考生小梁的遭遇并非個案,考生信息被泄露事件近期已在全國各地上演。據(jù)媒體報道,隨著高考招生開始,一些考生信息在網(wǎng)上“火”了起來,一條高考考生信息售價僅要2分錢,11萬條考生信息打包銷售僅2200元。這些信息內容包括:考生姓名、性別、政治面貌、出生日期、家庭出身、考生特征、畢業(yè)中學、郵政編碼、聯(lián)系電話、通訊地址、備注等。
     由于招生競爭激烈,民辦院校、復讀學校、招生代理都是考生信息的主要買家。不僅如此,一些騙子也通過購買考生信息,隨后以“掌握招生指標”等謊言,通過短信或者電話進行詐騙。雖然教育部門“要警惕虛假招生信息”的提醒不絕于耳,但仍然有不少低分考生因“病急亂投醫(yī)”而被一封封意外飛來的高考錄取通知書“擊中”,學業(yè)與經(jīng)濟均蒙受巨大損失。
     所以說,考生上當受騙,個人信息外泄是罪魁禍首。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維護考生的信息安全呢?依筆者之見,除了考生及其家長平常應增強個人信息自我防范意識之外,教育部門、學校、特別是招生機構,也要自覺擔負起*生信息保密的社會之責。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法律手段對考生信息實施有效保護。
     此前,盡管刑法中也有“教育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guī)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等相關規(guī)定,但具體實施起來,還缺少具體的司法解釋。為此,有民眾呼吁要專門就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通過建立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補償和懲罰機制,設置監(jiān)督機構等方式為個人信息上一道“保險栓”。
     如此看來,保護考生的信息安全,期待個人信息立法是的途徑,也是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