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建立互信是關鍵

字號:

美國政府將克林頓的平壤之行解釋為“私人訪問”,刻意回避其“官方”背景。一些媒體則做了具有想象力的揣測,并將其與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訪朝相比較。
    在克林頓執(zhí)政時期,第一次朝核危機爆發(fā),兩國曾接近戰(zhàn)爭的邊緣,前總統(tǒng)卡特訪朝直接促成了危機的化解。此后,美朝通過各種渠道就《美朝框架協(xié)議》的執(zhí)行問題頻繁溝通,談判也從核問題逐步延伸到導彈問題。雙方在其他領域亦有所收獲,甚至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高級別官員訪問。
    盡管有同朝鮮打交道的經歷,克林頓此次“突訪”并未帶來朝核問題的重大“突破”。15年前的朝核危機與今天的朝核僵局在情勢、性質、解決平臺等方面已經有很大不同。15年前朝鮮僅僅是“涉嫌”研發(fā)核武;而今朝鮮已經兩度進行核試,并宣稱為擁核國家。15年前卡特訪朝前夕,美國已經認真考慮增兵朝鮮半島以對朝動武,朝核危機到了“戰(zhàn)與和”的關鍵時刻;而今朝核危機的升級過程基本完成,進入了一個僵局持續(xù)、尋求“破局”階段。15年前的朝核危機屬于一個更適合美朝通過雙邊渠道談判解決的防擴散問題,而今朝鮮擁核問題已經成為關乎東北亞安全與穩(wěn)定的重要議題,須通過多邊渠道推動解決。
    朝鮮半島無核化、防擴散不僅是美朝雙邊問題,更是地區(qū)問題,關乎有關各方的安全利益。第一次朝核危機的化解雖然是通過美朝雙邊談判的形式實現(xiàn)的,但多邊的幕后努力并不曾缺位。事實上,《美朝框架協(xié)議》也是通過多邊襄助來執(zhí)行的。沒有相關各方的參與和支持,朝核問題的“解決”都將是不徹底和無法持續(xù)的。第二次朝核危機以來,相關各方從幕后走到臺前,通過六方會談這個多邊平臺為朝核問題走向最終解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樣不能忽略的是,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wěn)定、朝核危機的緣起與發(fā)展過程中,美朝雙邊因素既是問題也是解決方案中的關鍵要素。冷戰(zhàn)結束已近20年,但美國以朝鮮威脅為由保持在東北亞的軍事存在,以朝鮮導彈問題作為其導彈防御系統(tǒng)研發(fā)部署的依據(jù);同樣,朝鮮以美國的“敵對政策”為其核武裝行為辯護,美朝關系的現(xiàn)狀仍是冷戰(zhàn)遺物。
    建立互信是融化堅冰的關鍵。15年前卡特訪朝決定性地扭轉了朝核危機,這是由當時朝核危機的情勢所決定的??肆诸D平壤之行雖難有立竿見影的突破,但如果美朝雙方能有機會觸及實質性解決雙邊歧見的可能,為未來通過多邊平臺化解朝核危機建立信心,那將有利于朝核問題的最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