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大學政法學院今年增設“信訪專業(yè)”——準確的說法是“法學專業(yè)(信訪方向)”,此事成為近期的輿論熱點。人們爭議的主要問題有,信訪是否能構成專業(yè)?針對信訪需要開設什么課程?甚至有人對信訪制度的存在本身都有質疑,一所地方性大學為何還要去辦信訪班等等。(6月8日《新京報》)
作為長期研究信訪問題的學者,我對人們?yōu)楹侮P心這些問題并表現出來擔憂,是理解的。然而,我卻并不同意這樣的提法:在政法學院開設“信訪專業(yè)”有違法治精神。因為在我看來,盡管信訪制度本身有著十分嚴重的缺陷,它的基本出發(fā)點和工作原理與現代法治社會背道而馳,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一門“專業(yè)”。這是因為,信訪制度已是中國的一項正式制度,信訪活動所產生的問題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如何認識這一制度和解決這些問題,當然可以成為大學的“專業(yè)”。
問題是,如何設置“信訪專業(yè)”,或者說“信訪專業(yè)”要研究和學習些什么。從現有的報道來看,沈陽大學設置“信訪專業(yè)”是當地官員出于提高信訪工作人員素質的考慮。因為在他們看來,信訪干部素質不高,是沈陽的進京非正常上訪曾居全省第一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通過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信訪人才,就可能很好地化解目前的信訪問題。而現實中,為減少所謂“非正常訪”的主要手段有截訪、銷號、拘留、罰款、勞教、判刑、連坐等。如果“信訪專業(yè)”以研究這些各地普遍實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主,并將它們理論化,并通過“教授”培養(yǎng)做那些事的人才,那后果當然很嚴重。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如果“信訪專業(yè)”的設置是為順應所謂“信訪擴大”之類“改革”的需要,就更不值得提倡。據報道稱,沈陽改革信訪機制的一個重要突破是,把信訪部門的職能定位由過去的“轉信”改變?yōu)椤稗k事”。具體做法是,在信訪局下,又設立了一個機構“信訪大廳”。它是全市信訪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中心和指揮調度中心。我在調查中也發(fā)現過類似的中心。這個不知根據什么法律而設立的中心,經常會以“黨委和政府”的名義,為“減少信訪量”而調動所有的相關部門,甚至法院和檢察院也得聽其指揮。
而在我看來,這類所謂的“改革”已經形成了制度經濟學中所說的路徑依賴,即某種制度沿著某個路徑往下走,不管這條路是對是錯,都會形成所謂的慣性,而且這種慣性的力量還會不斷自我強化。也就是說,長期以來形成的制度慣性,仍然是在強化通過信訪途徑解決民眾權益糾紛的能力。目前大力推行的各種信訪責任追究制、領導干部親自接訪制度等等,就是這種思維定勢的產物。甚至可以說,現在很熱鬧的“信訪專業(yè)”,只不過是這種努力的一種表現。
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沈陽大學設置“信訪專業(yè)”可能變成“壞事”,但也可以成為“好事”。假若沈陽大學主持“信訪專業(yè)”的教授們,能在科學民主的精神指導下,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發(fā)現信訪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編輯出符合國家憲政發(fā)展方向和民眾利益訴求的“信訪改革教材”,并培養(yǎng)一批立志徹底改革信訪制度的人才,就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對此,我還是有信心的。這種信心來源于對沈陽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們的基本信任。
作為長期研究信訪問題的學者,我對人們?yōu)楹侮P心這些問題并表現出來擔憂,是理解的。然而,我卻并不同意這樣的提法:在政法學院開設“信訪專業(yè)”有違法治精神。因為在我看來,盡管信訪制度本身有著十分嚴重的缺陷,它的基本出發(fā)點和工作原理與現代法治社會背道而馳,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一門“專業(yè)”。這是因為,信訪制度已是中國的一項正式制度,信訪活動所產生的問題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如何認識這一制度和解決這些問題,當然可以成為大學的“專業(yè)”。
問題是,如何設置“信訪專業(yè)”,或者說“信訪專業(yè)”要研究和學習些什么。從現有的報道來看,沈陽大學設置“信訪專業(yè)”是當地官員出于提高信訪工作人員素質的考慮。因為在他們看來,信訪干部素質不高,是沈陽的進京非正常上訪曾居全省第一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通過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信訪人才,就可能很好地化解目前的信訪問題。而現實中,為減少所謂“非正常訪”的主要手段有截訪、銷號、拘留、罰款、勞教、判刑、連坐等。如果“信訪專業(yè)”以研究這些各地普遍實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主,并將它們理論化,并通過“教授”培養(yǎng)做那些事的人才,那后果當然很嚴重。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如果“信訪專業(yè)”的設置是為順應所謂“信訪擴大”之類“改革”的需要,就更不值得提倡。據報道稱,沈陽改革信訪機制的一個重要突破是,把信訪部門的職能定位由過去的“轉信”改變?yōu)椤稗k事”。具體做法是,在信訪局下,又設立了一個機構“信訪大廳”。它是全市信訪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中心和指揮調度中心。我在調查中也發(fā)現過類似的中心。這個不知根據什么法律而設立的中心,經常會以“黨委和政府”的名義,為“減少信訪量”而調動所有的相關部門,甚至法院和檢察院也得聽其指揮。
而在我看來,這類所謂的“改革”已經形成了制度經濟學中所說的路徑依賴,即某種制度沿著某個路徑往下走,不管這條路是對是錯,都會形成所謂的慣性,而且這種慣性的力量還會不斷自我強化。也就是說,長期以來形成的制度慣性,仍然是在強化通過信訪途徑解決民眾權益糾紛的能力。目前大力推行的各種信訪責任追究制、領導干部親自接訪制度等等,就是這種思維定勢的產物。甚至可以說,現在很熱鬧的“信訪專業(yè)”,只不過是這種努力的一種表現。
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沈陽大學設置“信訪專業(yè)”可能變成“壞事”,但也可以成為“好事”。假若沈陽大學主持“信訪專業(yè)”的教授們,能在科學民主的精神指導下,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發(fā)現信訪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編輯出符合國家憲政發(fā)展方向和民眾利益訴求的“信訪改革教材”,并培養(yǎng)一批立志徹底改革信訪制度的人才,就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對此,我還是有信心的。這種信心來源于對沈陽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們的基本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