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研討會上,湖南省推出全國首個CreditSPMS學校智能績效考核管理系統(tǒng),令潤物細無聲的師德可以“以量計算”。國慶后,該系統(tǒng)將在湖南全省中小學推廣。
無獨有偶,日前,江蘇省教育廳出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的考核辦法,明確了績效考核將和師德掛鉤,不與升學率掛鉤,并將出臺師德量化標準。
在兩地關于教師績效的考核中,師德都占了最為重要的地位,如此量化的初衷無疑是好的,然而卻遭到很多人質疑,而質疑也絕非毫無道理。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師德本身顯然無法量化——既不可能判定個人道德考多少分,也不可能給人與人的道德之間拉開明顯的檔次,那究竟該如何為師德評判優(yōu)劣?
更關鍵的問題是,一旦道德被加以量化并強調(diào)其實用性,功利色彩的出現(xiàn)就幾乎不可避免,而投機主義風氣也將無可回避。當教師們習慣于口是心非騙取高素質評價,他們真實的道德素質面貌究竟如何呢?讓他們來對涉世未深的孩子言傳身教,孩子們的道德面貌將會如何?
由于量化師德缺乏足夠透明度,因此這類“道德考試”更多是在考主考官。如果教育部門無法證明“道德考試”的科學可靠,如果學校不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評估任用機制以保障主考官最基本的道德素質值得信賴,量化道德的合理性與公平性就擺脫不了來自外界的質疑。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乏力是整個社會都面臨的一種困惑,簡單的道德量化不僅無助于擺脫目前的窘境,而且很容易造成形式主義的泛濫,甚至導致出現(xiàn)更大的不公,其本身的積極意義委實不容高估。
唯升學率是舉的教師績效考核飽受詬病,究其原因,極端“務實”的績效考核片面局限于升學率,而看不到升學率之外的其他內(nèi)容。與此相比,量化師德無疑是一種徹底“*”的績效考核,人們不僅看不到考核什么,而且看不到考核的依據(jù)和標準。從極端務實到極端*,顯然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實際上,量化道德在學校內(nèi)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只不過曾經(jīng)不時見諸報端的所謂“道德銀行”獎勵的是學生,而此番量化師德獎勵的是老師。時至今日,曾經(jīng)熱鬧一時的“道德銀行”大多歸于沉寂,因為道德品質不該也很難成為致富手段,將考核的對象變換為老師,其結果又將怎樣?
改革教師績效考核方法的核心在于強調(diào)老師對學生的愛,而愛顯然是無法強制的。強制的愛不僅使愛人者無法忍受、被愛者難以接受,同時也未必能長久。與其動用強制手段甚至以獎勵來誘惑老師關愛學生,何不考慮一下將師德作為最基本的從業(yè)門檻?
道德規(guī)范并非越細越好,與之相反,從業(yè)要求越具體越好。與其威逼利誘那些缺乏愛心的人去學會關愛別人,不如一開始就挑選更具愛心的人來從事教師職業(yè)。實際上,教育部部長周濟早在去年就曾表示,要把師德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新教師聘用的必備條件和重要考查內(nèi)容。相比起量化師德,把同樣的內(nèi)容納入從業(yè)基本素質的考查范圍顯然更加有效,同時也更具現(xiàn)實可操作性。
無獨有偶,日前,江蘇省教育廳出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的考核辦法,明確了績效考核將和師德掛鉤,不與升學率掛鉤,并將出臺師德量化標準。
在兩地關于教師績效的考核中,師德都占了最為重要的地位,如此量化的初衷無疑是好的,然而卻遭到很多人質疑,而質疑也絕非毫無道理。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師德本身顯然無法量化——既不可能判定個人道德考多少分,也不可能給人與人的道德之間拉開明顯的檔次,那究竟該如何為師德評判優(yōu)劣?
更關鍵的問題是,一旦道德被加以量化并強調(diào)其實用性,功利色彩的出現(xiàn)就幾乎不可避免,而投機主義風氣也將無可回避。當教師們習慣于口是心非騙取高素質評價,他們真實的道德素質面貌究竟如何呢?讓他們來對涉世未深的孩子言傳身教,孩子們的道德面貌將會如何?
由于量化師德缺乏足夠透明度,因此這類“道德考試”更多是在考主考官。如果教育部門無法證明“道德考試”的科學可靠,如果學校不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評估任用機制以保障主考官最基本的道德素質值得信賴,量化道德的合理性與公平性就擺脫不了來自外界的質疑。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乏力是整個社會都面臨的一種困惑,簡單的道德量化不僅無助于擺脫目前的窘境,而且很容易造成形式主義的泛濫,甚至導致出現(xiàn)更大的不公,其本身的積極意義委實不容高估。
唯升學率是舉的教師績效考核飽受詬病,究其原因,極端“務實”的績效考核片面局限于升學率,而看不到升學率之外的其他內(nèi)容。與此相比,量化師德無疑是一種徹底“*”的績效考核,人們不僅看不到考核什么,而且看不到考核的依據(jù)和標準。從極端務實到極端*,顯然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實際上,量化道德在學校內(nèi)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只不過曾經(jīng)不時見諸報端的所謂“道德銀行”獎勵的是學生,而此番量化師德獎勵的是老師。時至今日,曾經(jīng)熱鬧一時的“道德銀行”大多歸于沉寂,因為道德品質不該也很難成為致富手段,將考核的對象變換為老師,其結果又將怎樣?
改革教師績效考核方法的核心在于強調(diào)老師對學生的愛,而愛顯然是無法強制的。強制的愛不僅使愛人者無法忍受、被愛者難以接受,同時也未必能長久。與其動用強制手段甚至以獎勵來誘惑老師關愛學生,何不考慮一下將師德作為最基本的從業(yè)門檻?
道德規(guī)范并非越細越好,與之相反,從業(yè)要求越具體越好。與其威逼利誘那些缺乏愛心的人去學會關愛別人,不如一開始就挑選更具愛心的人來從事教師職業(yè)。實際上,教育部部長周濟早在去年就曾表示,要把師德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新教師聘用的必備條件和重要考查內(nèi)容。相比起量化師德,把同樣的內(nèi)容納入從業(yè)基本素質的考查范圍顯然更加有效,同時也更具現(xiàn)實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