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外國自然人或法人在內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狀況。P.103
承認或賦予外國人與內國人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國際私法得以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P.103
在歷,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曾幾經變遷,由在奴隸制時期對外國人采取敵視待遇,經封建時期采取差別待遇,到資本主義時期才采取相互待遇和平等待遇。P.103
國民待遇又稱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國應給予外國人以內國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權利地位。P.104
目前,各國還將國民待遇制度通過締結條約的方法相互賦予對方的法人、商船及產品等。(多)P.104
國民待遇原則最早是資本主義國家為追逐全球商業(yè)利潤而提出來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率先在國內法中作出國民待遇原則的規(guī)定。它也是WTO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P.104
當今國民待遇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1)雖仍以互惠為基礎,但并不一定以條約和法律上的規(guī)定為條件,即被認為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制度。(2)在內國的外國人享有跟內國人同等的權利,而不是同樣的權利。(3)還常通過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把國民待遇原則適用于船舶遇難施救、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版權以及民事訴訟方面。P.104
中國在處理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問題時,歷來對國民待遇原則持肯定態(tài)度。P.104
最惠國待遇是指給惠國承擔條約義務,將它已經給予或將來給予第三國(最惠國)的公民或法人的優(yōu)惠同樣給予締約他方(受惠國)的自然人或法人。給惠國也稱優(yōu)惠授予國。受惠國是已經或將來有以任一第三國所享有的惠待遇為標準而享受優(yōu)惠待遇的國家。P.105
最惠國待遇制度的作用,在于保證在內國的各外國的公民和法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地位的平等。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最顯著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是保證在內國的外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地位平等,而后者是保證在內國的外國人和內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地位平等。P.10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最惠國待遇原則也成為GATT和WTO的一項基本原則。P.105
最惠國待遇是通過一國的自然人、法人、商船、產品等所得到的待遇表現(xiàn)出來的。(多)P.105~P.106
在最惠國條款中,一般都對最惠國待遇的適用范圍作了規(guī)定。P.106
最惠國待遇主要可分為互惠的最惠國待遇和不互惠的最惠國待遇、有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和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從受惠的邊數(shù)來看,現(xiàn)今,各國均采用互惠的最惠國待遇。目前,各國普遍采用的是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WTO所強調的最惠國待遇制度即屬此類。選P.106
最惠國待遇的適用范圍:(1)國家之間的商品、支付和服務往來;(2)國家之間交通工具的通過;(3)彼此的公民和法人在對方定居、個人的法律地位和營業(yè)上的活動;(4)彼此的外交代表團、領事代表團、商務代表團的特權和豁免權;(5)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的保護;(6)判決和裁決的相互承認和執(zhí)行。(多)P.106
簡述最惠國待遇的例外。(多)P.107
(1)一國給予鄰國的特權與優(yōu)惠。(2)邊境貿易和運輸方面的特權與優(yōu)惠。(3)有特殊的歷史、政治、經濟關系的國家間形成的特定地區(qū)的特權與優(yōu)惠。(4)經濟集團內部各成員國互相給予對方的特權與優(yōu)惠。
我國是在1955年和埃及簽訂的貿易協(xié)定中開始采用最惠國待遇制度的。P.107
非歧視待遇亦稱無差別待遇,可以說是WTO的一個最基本制度。P.108
互惠既可通過國內法加以規(guī)定,也可以通過國際條約加以規(guī)定。WTO也堅持這一原則。P.108
從封建社會起,可以把外國人在我國的民事法律地位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1、合理待遇時期。2、閉關鎖國時期。3、特權時期。4、平等待遇時期。P.109
1982年《憲法》第32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 P.109
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外國自然人或法人在內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狀況。P.103
承認或賦予外國人與內國人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國際私法得以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P.103
在歷,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曾幾經變遷,由在奴隸制時期對外國人采取敵視待遇,經封建時期采取差別待遇,到資本主義時期才采取相互待遇和平等待遇。P.103
國民待遇又稱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國應給予外國人以內國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權利地位。P.104
目前,各國還將國民待遇制度通過締結條約的方法相互賦予對方的法人、商船及產品等。(多)P.104
國民待遇原則最早是資本主義國家為追逐全球商業(yè)利潤而提出來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率先在國內法中作出國民待遇原則的規(guī)定。它也是WTO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P.104
當今國民待遇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1)雖仍以互惠為基礎,但并不一定以條約和法律上的規(guī)定為條件,即被認為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制度。(2)在內國的外國人享有跟內國人同等的權利,而不是同樣的權利。(3)還常通過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把國民待遇原則適用于船舶遇難施救、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版權以及民事訴訟方面。P.104
中國在處理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問題時,歷來對國民待遇原則持肯定態(tài)度。P.104
最惠國待遇是指給惠國承擔條約義務,將它已經給予或將來給予第三國(最惠國)的公民或法人的優(yōu)惠同樣給予締約他方(受惠國)的自然人或法人。給惠國也稱優(yōu)惠授予國。受惠國是已經或將來有以任一第三國所享有的惠待遇為標準而享受優(yōu)惠待遇的國家。P.105
最惠國待遇制度的作用,在于保證在內國的各外國的公民和法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地位的平等。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最顯著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是保證在內國的外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地位平等,而后者是保證在內國的外國人和內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地位平等。P.10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最惠國待遇原則也成為GATT和WTO的一項基本原則。P.105
最惠國待遇是通過一國的自然人、法人、商船、產品等所得到的待遇表現(xiàn)出來的。(多)P.105~P.106
在最惠國條款中,一般都對最惠國待遇的適用范圍作了規(guī)定。P.106
最惠國待遇主要可分為互惠的最惠國待遇和不互惠的最惠國待遇、有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和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從受惠的邊數(shù)來看,現(xiàn)今,各國均采用互惠的最惠國待遇。目前,各國普遍采用的是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WTO所強調的最惠國待遇制度即屬此類。選P.106
最惠國待遇的適用范圍:(1)國家之間的商品、支付和服務往來;(2)國家之間交通工具的通過;(3)彼此的公民和法人在對方定居、個人的法律地位和營業(yè)上的活動;(4)彼此的外交代表團、領事代表團、商務代表團的特權和豁免權;(5)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的保護;(6)判決和裁決的相互承認和執(zhí)行。(多)P.106
簡述最惠國待遇的例外。(多)P.107
(1)一國給予鄰國的特權與優(yōu)惠。(2)邊境貿易和運輸方面的特權與優(yōu)惠。(3)有特殊的歷史、政治、經濟關系的國家間形成的特定地區(qū)的特權與優(yōu)惠。(4)經濟集團內部各成員國互相給予對方的特權與優(yōu)惠。
我國是在1955年和埃及簽訂的貿易協(xié)定中開始采用最惠國待遇制度的。P.107
非歧視待遇亦稱無差別待遇,可以說是WTO的一個最基本制度。P.108
互惠既可通過國內法加以規(guī)定,也可以通過國際條約加以規(guī)定。WTO也堅持這一原則。P.108
從封建社會起,可以把外國人在我國的民事法律地位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1、合理待遇時期。2、閉關鎖國時期。3、特權時期。4、平等待遇時期。P.109
1982年《憲法》第32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 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