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刑法學》第五章串講筆記

字號:

第五章 故意犯罪形態(tài)
    一、故意犯罪形態(tài)存在的范圍
    實際上指故意犯罪的結果,分為完成(既遂)和未遂(預備、未遂、中止)。
    過失和間接故意沒有犯罪預備、未遂、中止形態(tài),只有直接故意有犯罪形態(tài)。
    二、犯罪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
    預備行為不在刑法中有直接具體的規(guī)定,為了實行行為創(chuàng)造條件和便利的行為。
    盜槍殺人,對于盜竊槍支而言是實行行為,對于殺人而言是預備行為,若殺人以盜竊槍支罪和故意殺人罪數(shù)罪并罰,若殺人行為還未開始,只能定一個高度行為,盜竊槍支罪,以既遂論處,想殺人作為盜槍的動機來考慮,不需要再定故意殺人罪。
    三、既遂
    既遂是犯罪的標準形態(tài),即分則處罰所設定的標準的處罰程度的狀況,預備、中止、未遂為特殊形態(tài)。
    如入室盜竊,小件物品藏在身上,即使當場拿住,也算既遂,大件物品則要在戶外才算既遂,扒竊中,一般扒在手中抓著的就算既遂,控制區(qū)域比較嚴格的,如工廠,出入查得很緊,一般要在大門外才算既遂,若出入松,則出了廠房則可以。
    既遂的標準
    1、結果犯:某些犯罪結果發(fā)生是既遂:如殺人,實行終了未必是既遂;故意殺人出現(xiàn)被害人的死亡才既遂;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盜竊罪、擾亂社會秩序罪。
    2、危險犯:不要求結果發(fā)生,只要求有結果發(fā)生的危險是既遂:如刑法116條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fā)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層是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基本形態(tài),只要有危險就既遂,另一層是10年以上死刑以下的標準形態(tài),要求有危害結果發(fā)生。危險可以經(jīng)過科學測量實驗主觀印證的東西。
    如在火車鐵軌上放石頭,若及時清除,則是3年以上10年以下,不能算未遂。若是小樹枝,則不算犯罪,因為沒有危險。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等也是危險犯。
    3、行為犯:既沒有結果也沒有危險標志,只能看行為的結果-行為犯。脫逃罪,以逃離監(jiān)管人員的實際監(jiān)控為既遂(即使立即被抓回,也是既遂);偷越國境罪,越國境即既遂;偽證罪,虛假陳述完成,即既遂;誣告陷害罪,告發(fā)行為完成即既遂,不要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多環(huán)節(jié)犯罪,只要求有一步完成即既遂,如拐賣婦女兒童罪,買的婦女,未賣出也既遂;綁架罪,行為人控制了人,但尚未開始勒索財物,仍屬既遂;販毒罪,買了尚未賣,既遂;**幼女罪,接觸說,不是強*的插入說。
    非法拘禁罪、誣告陷害罪、刑訊逼供罪、煽動分裂國家罪等也是行為犯。
    4、舉動犯:一著手實行犯罪行為,立即宣告既遂。沒有未遂。
    如:教唆煽動型犯罪,原本為某些犯罪的預備行為而刑法提升為犯罪的既遂行為定罪的,如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
    故意犯
    罪形態(tài)
     特征
     比較
       處理
     說明
    犯罪預備
     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1. 預備與未遂:是否已經(jīng)著手實施犯罪。(難點)2. 預備與中止:是否主動停止。
    3. 未遂與中止:欲而不能為未遂,能而不欲為中止。 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與犯意的區(qū)別:是否對現(xiàn)實構成了威脅。
    犯罪未遂
     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 著手的概念:開始實施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時就是著手。
    2. 不能犯未遂:(可參見認識錯誤)
    a.對象不能犯:將稻草人誤認為真人殺
    b.手段不能犯:用沒子彈的槍殺人
    c.迷信犯:不成立犯罪
    犯罪中止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任何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一定不是既遂的結果),應當減輕處罰。例如,殺人中止,沒有造成損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 1. 可以發(fā)生在預備和實行階段。
    2. 犯意不成立犯罪中止。
    3. 犯罪既遂后自動恢復原狀也不成立。
    4. 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5. 中止的客觀性:行為人真實放棄行為。
    6. 中止的有效性:只要沒有發(fā)生既遂標志的犯罪結果。
    四、犯罪預備
    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有犯罪預備行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的,是預備犯。
    例如:兩人搶劫商店,開門進入后見店里很多人搓麻,則持刀呆在那里,被人扭送公安機關,此應當為犯罪預備,因為他們還未暴力危脅、恐嚇,若拿刀喊都別動時,構成未遂;
    四人持刀搶劫出租車,被司機懷疑,開到檢查站,警察詢問則知是要搶劫,因此是搶劫的預備,不應為未遂;甲去乙家殺人,在路上肚子疼,沒有去成,是為犯罪預備。
    (一)特征
    1、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行為人具有為便利實行、完成某種犯罪的主觀意圖。
    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準備工具、制造條件)。
    準備工具,指準備為實行犯罪使用的各種物品,如為殺人而購買刀、槍、毒藥。制造條件,指為實行犯罪制造機會或創(chuàng)造條件,如①進行犯罪前的調(diào)查;②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③前往犯罪現(xiàn)場或者誘騙被害人赴犯罪地點;④跟蹤或者守候被害人;⑤勾引共同犯罪人;⑥商議或者擬定實施犯罪的計劃等。
    3、未能著手實行;
    4、因意志意外的原因:張三為殺人而準備了大量的毒藥,尚未投放即被告發(fā)。李四埋伏在路旁伺機攔路搶劫,未遇到被劫者即被警察抓獲。
    著手例子:如舉槍殺人,舉槍是著手;刀殺,舉刀要殺是著手,提刀跟蹤是預備;毒殺投毒是著手,買藥、尋找投放的時機和地點是準備行為;盜竊,在手伸出正要偷是著手,若踩點是預備;入室盜竊,開始扭門撬所是著手;柜臺展示的東東,伸手接近是著手;超市出收銀臺是既遂。
    兩人商量第二天劫機,仿真手槍、機票都買了,晚上一人投案自首,另一人被抓,則另一人是預備犯,留下的問題是投案自首者算什么?犯罪中止。
    (二)犯罪預備與犯意的表示
    犯意,沒有外在的行為,不是犯罪預備。
    (三)犯罪預備的刑事責任
    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qū)別:是否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的實行行為是剝奪生命,而為殺人的準備活動,如,買刀、磨刀,尋找毒藥,跟蹤守候等,就是預備行為。實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能否直接侵害法益。例如買刀、磨刀,尋找毒藥等行為本身,不可能致人死亡。相對于故意殺人罪而言,這僅僅是預備行為。再如,盜竊罪的實行行為是秘密竊取;而此前“踩點”、練習扒竊技能、準備工具,屬于預備行為。搶劫的實行行為是暴力、脅迫取財;在此前,蹲點守候、尾隨、接近被害人等行為,屬于預備行為。
    但是,如果行為人實行了某一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即使是為實行另一犯罪作準備的,也是實行行為。例如為殺人而制造槍支或者偷竊槍彈的,其行為本身屬于非法制造槍支罪或者盜竊槍支罪的實行行為。如果行為人盜槍之后又使用該槍支殺人的,有2個實行為(盜竊槍支和故意殺人),構成2個罪:
    (1)盜竊槍支罪;
    (2)故意殺人罪。相反,如果行為人買刀然后又使用該刀殺人的。只認為是一個實行行為、一罪。因為刑法中沒有規(guī)定“買刀罪”。“買刀”不是實行行為而是預備行為。
    五、犯罪未遂(重點)
    (一)特征
    1、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同犯罪預備相區(qū)別。
    著手:有沒有指向、逼近具體的被害對象。
    2、犯罪未得逞,同犯罪既遂相區(qū)別。
    3、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同犯罪中止相區(qū)別。
    (1)意志以外的原因,即是否違反真實意愿
    ①某種使犯罪分子認為客觀上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
    例:某甲在盜竊,聽到樓下有警車的聲音,就跑了,實際上是救護車的聲音。
    ②某種情況致使犯罪人客觀上不可能實施犯罪行為或者不可能實現(xiàn)犯罪的結果。
    ③行為已經(jīng)終了,但某種情況阻止了結果的發(fā)生。
    總結:第三人的原因、被害人的原因和犯罪人自己的原因。
    (2)意志以外的原因還必須足以阻止犯罪人的行為
    例:盜竊、搶劫、強*時遇到熟人放棄的,理論上是中止。因為這不足以阻止犯罪人的行為。
    (二)類型
    1、實行終了的和實行未終了的:
    實行終了的未遂和未實行終了的未遂:如殺人掩埋后人沒死,則為實行終了的未遂;撬保險柜,開后無錢,實行終了的未遂,未撬開,則為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2、能犯的未遂和不能犯未遂:投毒后,被害人把杯里的水倒掉,為能犯的未遂。
    (1)不能犯未遂的類型(認識錯誤)
    ①對象不能犯,對象不存在:
    例:把稻草人當作人開槍射擊;誤以為尸體而實施的槍殺行為;偷銀行的鈔票,結果是紅紙。
    ②手段不能犯:
    例:誤將白糖當作毒藥而下毒。
    (2)迷信犯,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社會危害性。
    例:有人認為鹽水可以致人死亡,就用鹽水殺人。迷信和愚昧犯不處罰。
    (三)未遂的刑事責任
    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六、犯罪中止
    消極中止,實行行為未終了;積極中止,實行行為終了。
    (一)中止的特征
    1、時間性
    在犯罪過程(包括犯罪預備和實行的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
    既遂以后原則上無中止,危險犯是例外;
    犯罪既遂后歸還原物,酌定情節(jié)(屬于犯罪既遂后的悔罪表現(xiàn)),不成立中止。既遂后不存在未完成,危險犯消除危險,是中止,屬于特殊情況。甲某正在用菜刀砍殺妻子乙某時,被鄰居阻止,并奪下刀子。事后,在鄰居的批評、指責下,隨同鄰居一起將乙某送醫(yī)院搶救。乙某沒有死亡。因為甲某故意殺人罪已經(jīng)未遂,所以事后的參與搶救行為不認為是中止;男朋友殺女朋友,約至懸崖,推下,結果看女朋友未傷(懸崖下有其它單位堆放的松土),自己走掉。不是犯罪中止,是犯罪未遂,只說明其態(tài)度尚好。
    犯罪行為告一段落歸于未遂,自動放棄可以重復加害行為的是例外,假如自動放棄可以重復加害行為的以中止論,是對前面犯罪行為告一段落歸于未遂的補充。
    若甲殺乙,打一槍后改變主意,可以成立中止,關鍵是自己中止,不是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殺人,因被害人哀求中止,還是成立中止。
    2、中止自動性
    不是因外界不可阻礙力量放棄。典型,因害怕而停止,屬于中止。例如,甲走殺乙的路上看見警察,則因害怕而放棄,是中止;某婦女投毒水缸害婆婆,因怕神的報應而打破水缸,成立中止。
    因錯覺、錯誤、生理缺陷通常認為是意志以外的原因。如盜竊時因風吹草動而逃走,是未遂不是中止;如殺人時產(chǎn)生癲癇。
    ①認為可能實行犯罪既遂,但自愿放棄。能否既遂,以行為人的認識為準。
    例:甲投毒殺乙,但投毒后心生憐憫,又把乙送到醫(yī)院,但其實他不把乙送到醫(yī)院乙也不會死亡,因為藥已過期,毒性不至于毒死乙。那甲也是中止。
    ②中止的原因,有的可能是懼怕刑法的處罰,也可視為中止。
    3、中止的客觀性
    實際上放棄行為,以后也不準備再實施這個行為。
    4、中止有效性
    在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要采取有效手段防止結果的出現(xiàn)。
    例:某甲在某乙的水里投毒,行為已經(jīng)終了,要達到中止,如果某乙還沒有喝水,就要把水倒掉;如果某乙已經(jīng)喝了,應該送到醫(yī)院搶救,如果某乙沒有死亡,那么某甲就構成故意殺人中止;如果某乙搶救無效死亡,那么某甲構成故意殺人既遂。如果某乙喝水以后,某甲害怕不去搶救,但希望他沒事,最后某乙因第三人救助而得救,那么某甲構成故意殺人未遂。
    必須是沒有發(fā)生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結果(有效性),注意要有積極中止的行為(客觀性)。
    甲殺妻,積極搶救,活下來,成立中止;若死亡,還是既遂,搶救的表現(xiàn)是悔改表現(xiàn);聽任,妻活下,不成立中止。
    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注意失敗,但行為人本身放棄,成立中止。如敲詐勒索,被害人報警,警察包圍取錢地點,但是犯罪人不知就此罷手,成立中止。
    認識錯誤而罷手,是犯罪未遂或撤退,不成立中止。
    易犯錯誤:
    發(fā)生在預備階段的不一定是預備犯,預備階段自己主動放棄的是中止犯。如前面的劫機犯。
    犯罪撤退不是犯罪中止。在進行了犯罪準備,沒有著手實行的情況下,因為情況有變,主動撤退,但未放棄犯罪意圖的,不是中止。例如甲乙二人預謀盜竊某銀行,在白天“踩點”之后,晚上前來行動。發(fā)現(xiàn)銀行有很多人在加班,不便下手,便撤走打算改日再來行竊。這屬于犯罪撤退,不是犯罪中止。因為犯罪人遭遇到意志以外的原因,并未放棄犯罪意圖。應當認定為犯罪預備。再例如,律考案例:甲某攜匕首殺人途中,因肚子疼痛難忍而回家,預備犯。
    (二)中止犯的刑事責任
    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注意:免除處罰的也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