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共同犯罪
一、共犯的成立條件
1、主體條件:兩人以上,包括擬制的人。
2、主觀條件:必須有共同故意,相互之間有意思聯(lián)絡(luò)。
注意:故意內(nèi)容不同不構(gòu)成共犯,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可以構(gòu)成共犯,不成立共犯的情形。
①共同過失不構(gòu)成共犯,例外,交通肇事后,車主或乘客指使司機逃逸,致使人死亡的,成立交通肇事罪(此罪為過失罪)共犯;
②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不構(gòu)成共犯,如罪犯脫逃,監(jiān)管人員失職,各歸其罪(脫逃罪,監(jiān)管人員失職致使再押人員脫逃罪)不是共犯;
③同時犯不構(gòu)成共犯,沒有意思聯(lián)絡(luò),二人以上在同時同地對同一像犯罪,如兩人不約而同在一個倉庫盜竊,各偷各的,不認為是共犯;出車禍,財物撒一地,路人拿物品,司法解釋認為是盜竊,但不成立共犯;
④先后實施相關(guān)的故意犯罪,沒有意思聯(lián)絡(luò),不構(gòu)成共犯,如甲和乙先后去丙家偷竊;
⑤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犯;
例1:某甲和某乙共同盜竊,某乙在外望風,某乙發(fā)現(xiàn)房東回來,就告訴某甲快撤,但某甲舍不得那些財物,就對房東實施了暴力。這種情況下,甲乙在盜竊罪范圍內(nèi)構(gòu)成共犯,某乙定盜竊,某甲定搶劫。
例2:甲、乙共同盜竊,乙在外望風,甲不光實施了盜竊行為,還對室內(nèi)的婦女進行了強*。這種情況下,甲定盜竊罪,乙定盜竊罪和強*罪數(shù)罪并罰。
⑥事先沒有通謀的窩藏、包庇、窩贓、銷贓行為不構(gòu)成共犯,若有通謀,則成立共同犯罪;
例:梁某欲冒充某供銷社詐騙某工廠襯衫5000件。并告知周某,讓周某聯(lián)系襯衫銷路,以便到襯衫廠提貨后迅速出手。周某表示不愿到廠家提貨,但可幫助聯(lián)系襯衫銷路。第二天,梁某雇車到襯衫廠,提取襯衫5000件。運到服裝城后,銷給周某聯(lián)系的客戶4000件,得數(shù)8萬元。另1000件推銷給服裝個體戶李某,李某從梁、周小聲言談和急于出手的神態(tài)上,知悉此貨系騙來的,考慮到自己未騙人,且買賣自由,便壓價收購1000件襯衫。梁某給周某1.5萬元。本案中,梁某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沒有什么疑問,關(guān)鍵是周某、李某是否與梁某構(gòu)成共同犯罪。正解是,周某構(gòu)成共同犯罪,李某不構(gòu)成共同犯罪。理由是,周某與梁某事先通謀,承擔銷贓分工(盡管沒有直接實行詐騙行為),以共犯論,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而李某沒有事先通謀,不構(gòu)成共犯,構(gòu)成收購贓物罪。
⑦片面共犯不構(gòu)成共犯;
例:某甲追殺某丙,丙也是某乙的仇人,于是某乙絆了某丙一跤,某甲上前一刀砍死了某丙,但某甲并不知道某乙在幫他。某乙就是某甲的片面共犯,但相互間沒有意思聯(lián)絡(luò),不構(gòu)成共犯,分別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
⑧間接正犯不構(gòu)成共犯。
指把他人當工具實行的情況;如唆狗咬人,訓練猴子偷竊,這些為直接實行,指使人去實行,該人是直接實行,指使者是間接實行,若該人有精神病、未達到責任年齡,此時認為其所做所為是指使者所為,按照實行犯一樣承擔全部罪責,若該人是不知情,托該人帶毒品,則亦可認為是間接實行犯;利用郵局寄炸彈。
例1:某甲(女)恨某乙,就灌醉了某乙,然后唆使精神病人丙強*了某乙。某甲就是間接正犯,構(gòu)成強*罪,不和丙構(gòu)成共犯。例2:某甲教唆不滿15歲的某乙盜竊財物,然后平分。某甲和某乙不構(gòu)成共犯。
3、客觀條件:必須有共同的行為,即同一構(gòu)成要件行為。
①兩人共同預謀,還沒實施,也是共犯關(guān)系;
②共同犯罪要是同一構(gòu)成要件的行為。
例1:甲、乙共同走私,共同用一條走私船,甲走私**物品,乙走私假幣,甲、乙不構(gòu)成共同犯罪。
例2:15歲的甲和17歲的乙共同走私、制造、販賣毒品。甲、乙構(gòu)成共同犯罪,只不過處理方式不同,定的罪名不同,甲是販賣毒品罪,乙是走私、制造、販賣毒品罪。(所以說,共同犯罪并不一定定相同的罪名)
條件
注意
兩人以上
1. 兩個以上單位以及單位與自然人共同實施的犯罪,可能構(gòu)成共同犯罪。
2. 犯罪主體的特殊情況。
3. 身份犯時,不具有構(gòu)成身份的人與具有構(gòu)成身份的人共同實施的以特殊身份為構(gòu)成要件的犯罪時,成立共同犯罪。教唆受賄。
共同故意
共同過失、故意和過失、同時犯、先后故意、超出故意范圍、事前無通謀(或者通謀的內(nèi)容不一致)均不成立共同犯罪。
共同行為
實行、組織、教唆、幫助。有實行行為是實行犯,其它屬幫助犯,教唆犯。
兩人預謀搶錢,甲要求乙一起搶錢,乙站在旁邊不動,甲自己上去搶,搶得錢一起花了。乙為搶劫共犯。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a.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必須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
b.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
承繼的共同犯罪:承繼共犯,對參與前加重結(jié)果不承擔,中途加入者能夠構(gòu)成共犯。事前無通謀例:甲用暴力傷害丙,然后劫取丙的財物,這是乙看見,幫助甲劫取財物。甲、乙是事中共犯。對于刑事責任要實行有限度的刑事責任,乙只是一般搶劫,甲對致人重傷承擔責任。
c.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
簡單:實施行為一樣,也叫共同正犯。
復雜:實施行為不一樣,有實行犯、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
d.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沒有組織的共同犯罪。
特殊:犯罪集團: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犯罪集團的特點:人數(shù)眾多、較為固定、目的明確。
三、共犯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為主要標準,同時兼顧其分工,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4種。
教唆犯不是罪名,還應按教唆的內(nèi)容定罪,教唆殺人的定故意殺人罪,教唆盜竊的定盜竊罪。
對于分則已有規(guī)定的教唆行為不適用教唆犯的規(guī)定,典型的有:妨害作證罪中指使他人作偽證相當于教唆他人作偽證,不用定偽證罪的教唆犯,直接定妨害作證罪;危害國家安全罪中,武裝叛亂和*罪,有策動軍警人員叛亂、*的定武裝叛亂和*罪。上述兩罪是把教唆行為實行行為化了。類似有引誘賣*、教唆吸毒,直接定引誘賣*罪、教唆吸毒罪。
轉(zhuǎn)教唆都應按教唆犯對待。
分類
認定
注意
刑事責任
主犯
組織、領(lǐng)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并不是所有的實行犯都是主犯)
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首要分子必定是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還可以是其他人。 1. 對組織、領(lǐng)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2. 對于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從犯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可以只有主犯沒有從犯,但不可能只有從犯沒有主犯。 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但從犯在承擔共同犯罪的全部責任基礎(chǔ)上的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脅從犯
被迫參加犯罪的人,是脅從犯。 后來轉(zhuǎn)化為積極主動實施犯罪的,不認為是脅從犯。 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jié)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教唆犯
(比較民法教唆共同侵權(quán))唆使他人犯罪,而本人不打算實際參與實際犯罪的實行
1. 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成立間接正犯。
2. 必須有教唆行為(一般要求有明確的侵害對象,有明確的誘因,否則沒有意義),但如果威脅、強迫使被教唆人喪失自由意志的程度,則成立間接正犯。
3. 應當按照教唆犯所教唆的罪定罪,如果被教唆人錯誤理解或主觀超出被教唆罪范圍,則教唆犯對教唆范圍之外的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教唆犯本身構(gòu)成犯罪并不以被教唆人結(jié)束犯罪為必要。
4. 對于間接教唆也應當按教唆罪處罰。
5. 刑法分則規(guī)定為獨立犯罪:T104第二款:策動、脅迫、勾引、收買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武裝部隊人員、人民警察、民兵進行武裝叛亂或者武裝*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從重處罰。 1.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處罰,起次要作用的,按從犯處罰。
2. 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3.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包括以下情況:
a. 被教唆人拒絕教唆;
b. 接受教唆,但未實施;
c. 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不是教唆行為所致;
d. 被教唆人所犯之罪與教唆之罪性質(zhì)不同。
教唆與共謀的區(qū)別:
1、在教唆的場合,被教唆人通常原本沒有犯罪的意圖,其犯罪的意圖是由教唆者引起的;而在共謀的場合,共謀人通常原本都有犯罪的意圖,或者在相互影響之下、經(jīng)過商量之下共同形成犯罪的意圖,不存在誰教唆誰的問題。
2、在成立教唆犯的場合,教唆者本人不參與犯罪的實行。在共謀的場合,共謀者可能打算或者實際參與犯罪的實行。對教唆犯、共謀者均按其在共同犯罪中地位和作用處罰。對教唆犯,一般按主犯處罰;對于共謀者,一般根據(jù)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處罰,不一定按主犯處罰。
共犯責任的原理:“一部行為,全部責任”,共同犯罪人實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其他犯罪的,只能由實施者單獨負責,其他共犯對此“過限”的犯罪不承擔責任。
例1,某販毒集團共販賣10萬克海洛因,對該集團的首要分子應當按照販賣10萬克海洛因處罰。再例如,甲乙二人盜竊汽車一輛,價值20萬元,銷贓得款10萬元,甲某分的9萬元;乙某分得1萬元。甲某應當按照總額20萬元處罰;乙某也應當按照犯罪總額20萬元適用刑罰。
例2,甲是某搶劫集團的首要分子,如果乙有一次強*行為,那甲不用負此刑事責任。如果乙有兩次背著甲的搶劫行為,那甲要對這兩次搶劫負刑事責任。
四、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態(tài)
1、犯罪形態(tài)就是指犯罪的既遂、預備、未遂和中止。共犯與犯罪形態(tài)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一部分比較簡單,就是根據(jù)共犯“一部行為、全部責任”的原則認定:
(1)在簡單共犯即在共同實行犯罪的場合:
①共犯中的一人使犯罪既遂的,共犯整體既遂。對其他共犯人不需要考慮未完成罪的問題,只是考慮作用大小區(qū)分主犯、從犯的問題。例如,甲乙二人共謀殺害丙某,共同持刀刺殺丙某,甲某刺中丙某心臟,致丙某死亡,乙某僅僅刺中腿部。乙作為共犯人之一,同甲共同承擔故意殺人既遂罪責。
②如果整個共同犯罪歸于未遂的,全體共同犯罪人也都成立犯罪未遂。
③如果全體共犯人一致中止犯罪的,自然所有共同犯罪人都成立犯罪中止。
(2)在復雜共同犯罪的場合,因為除實行犯以外,還存在著教唆犯或者幫助犯。通常整個共同犯罪的進程“從屬于實行犯”的進程。具體而言:
①如果實行犯實行犯罪既遂的,教唆犯或者幫助犯也就按既遂犯處理。
②如果實行犯實行未遂的,教唆犯或者幫助犯也是未遂犯,適用第23條未遂犯的規(guī)定處罰。
③在犯罪預備的場合,因為還沒有人著手實行犯罪,實行犯實際上還沒有出現(xiàn)。如果打算實行犯罪的人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沒有著手的,屬于預備犯,其幫助犯也屬于預備犯。其教唆犯應當按照教唆本身未遂的情況,即刑法第29條規(guī)定的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況,承擔罪責。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主要取決于對刑法第29條第2款“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理解。
(3)部分共犯人中止
①必須具有有效性。缺乏有效性不能單獨成立中止。這個有效性包括有效地阻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或者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行為對犯罪所起的作用。甲提供了推車,但沒有按約定去參加實行犯罪,乙使用手推車盜竊既遂。問甲是犯罪的預備、未遂、既遂還是中止?正確答案是既遂。甲某要成立中止,應當有效消除自己對共同犯罪的作用。即至少要收回自己提供的犯罪工具推車。作為實行犯(被幫助人、被教唆人)只要本人自動中止犯罪預備活動或者在著手實行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通常就具有有效性,單獨成立犯罪中止。
②部分共犯中止行為的效力,只及于中止者本人,不及于其他的共同犯罪人。例如,甲教唆乙殺人,乙接受教唆后進行了犯罪的準備,但后來改變了主意,決定放棄犯罪。乙單獨成立犯罪中止,并且其中止的效力只及于他本人。不及于甲(教唆犯)。甲不成立犯罪中止;甲乙共謀劫機外逃。購買了刀子、仿真手槍、航班機票,甚至還進行了演練。臨到登機之前,甲感到害怕,就到公安機關(guān)自首了。公安機關(guān)根據(jù)的根據(jù)甲舉報,將乙抓獲。甲的中止行為具有有效性,成立(預備過程中的)犯罪中止;但其中止的效力不及于乙,乙構(gòu)成犯罪預備,是預備犯。為什么乙是預備犯而不是未遂犯?因為劫機犯罪尚未著手實行。對乙,是在犯罪準備過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被甲告發(fā))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所以是預備犯。
例,馮某(在逃)糾集張燁、施嘉衛(wèi)等人強行將被害人曹某(女,21歲)帶至某賓館,進入以施嘉衛(wèi)名義租用的客房。馮某、張燁、施嘉衛(wèi)等人使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曹某脫光衣服站在床鋪上,并令其當眾小便和洗澡。嗣后,張燁對曹某實施了**行為,在發(fā)現(xiàn)曹某有月經(jīng)后停止**;被告人施嘉衛(wèi)見曹某有月經(jīng)在身,未實施**,而強迫曹某采用其他方式使其發(fā)泄性欲。約一小時后,張燁和施嘉衛(wèi)等人又對曹某進行猥褻,直至發(fā)泄完性欲。本案焦點有2個:其一是一罪還是數(shù)罪,法院認為:張燁和施嘉衛(wèi)行為構(gòu)成強*罪和強制猥褻婦女罪二罪,應予數(shù)罪并罰。其二是施嘉衛(wèi)的行為是否成立強*罪的犯罪中止?
按照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施嘉衛(wèi)幫助他人犯罪既遂,就應當按照既遂犯處罰。因此無論是實行犯還是僅有幫助行為的幫助犯,都隨共犯的整體進展而確認犯罪的形態(tài),共同犯罪由一人實行既遂了,其他沒有實行行為的人,也隨之成立既遂。其中某一位共犯人放棄了預定的實行行為,沒有單獨評價為實行行為終止的意義和必要。這可以作為在共同犯罪(比如強*)中作用大小的依據(jù)予以考慮,成為認定為從犯的重要事實根據(jù)。
一、共犯的成立條件
1、主體條件:兩人以上,包括擬制的人。
2、主觀條件:必須有共同故意,相互之間有意思聯(lián)絡(luò)。
注意:故意內(nèi)容不同不構(gòu)成共犯,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可以構(gòu)成共犯,不成立共犯的情形。
①共同過失不構(gòu)成共犯,例外,交通肇事后,車主或乘客指使司機逃逸,致使人死亡的,成立交通肇事罪(此罪為過失罪)共犯;
②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不構(gòu)成共犯,如罪犯脫逃,監(jiān)管人員失職,各歸其罪(脫逃罪,監(jiān)管人員失職致使再押人員脫逃罪)不是共犯;
③同時犯不構(gòu)成共犯,沒有意思聯(lián)絡(luò),二人以上在同時同地對同一像犯罪,如兩人不約而同在一個倉庫盜竊,各偷各的,不認為是共犯;出車禍,財物撒一地,路人拿物品,司法解釋認為是盜竊,但不成立共犯;
④先后實施相關(guān)的故意犯罪,沒有意思聯(lián)絡(luò),不構(gòu)成共犯,如甲和乙先后去丙家偷竊;
⑤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犯;
例1:某甲和某乙共同盜竊,某乙在外望風,某乙發(fā)現(xiàn)房東回來,就告訴某甲快撤,但某甲舍不得那些財物,就對房東實施了暴力。這種情況下,甲乙在盜竊罪范圍內(nèi)構(gòu)成共犯,某乙定盜竊,某甲定搶劫。
例2:甲、乙共同盜竊,乙在外望風,甲不光實施了盜竊行為,還對室內(nèi)的婦女進行了強*。這種情況下,甲定盜竊罪,乙定盜竊罪和強*罪數(shù)罪并罰。
⑥事先沒有通謀的窩藏、包庇、窩贓、銷贓行為不構(gòu)成共犯,若有通謀,則成立共同犯罪;
例:梁某欲冒充某供銷社詐騙某工廠襯衫5000件。并告知周某,讓周某聯(lián)系襯衫銷路,以便到襯衫廠提貨后迅速出手。周某表示不愿到廠家提貨,但可幫助聯(lián)系襯衫銷路。第二天,梁某雇車到襯衫廠,提取襯衫5000件。運到服裝城后,銷給周某聯(lián)系的客戶4000件,得數(shù)8萬元。另1000件推銷給服裝個體戶李某,李某從梁、周小聲言談和急于出手的神態(tài)上,知悉此貨系騙來的,考慮到自己未騙人,且買賣自由,便壓價收購1000件襯衫。梁某給周某1.5萬元。本案中,梁某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沒有什么疑問,關(guān)鍵是周某、李某是否與梁某構(gòu)成共同犯罪。正解是,周某構(gòu)成共同犯罪,李某不構(gòu)成共同犯罪。理由是,周某與梁某事先通謀,承擔銷贓分工(盡管沒有直接實行詐騙行為),以共犯論,構(gòu)成合同詐騙罪。而李某沒有事先通謀,不構(gòu)成共犯,構(gòu)成收購贓物罪。
⑦片面共犯不構(gòu)成共犯;
例:某甲追殺某丙,丙也是某乙的仇人,于是某乙絆了某丙一跤,某甲上前一刀砍死了某丙,但某甲并不知道某乙在幫他。某乙就是某甲的片面共犯,但相互間沒有意思聯(lián)絡(luò),不構(gòu)成共犯,分別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
⑧間接正犯不構(gòu)成共犯。
指把他人當工具實行的情況;如唆狗咬人,訓練猴子偷竊,這些為直接實行,指使人去實行,該人是直接實行,指使者是間接實行,若該人有精神病、未達到責任年齡,此時認為其所做所為是指使者所為,按照實行犯一樣承擔全部罪責,若該人是不知情,托該人帶毒品,則亦可認為是間接實行犯;利用郵局寄炸彈。
例1:某甲(女)恨某乙,就灌醉了某乙,然后唆使精神病人丙強*了某乙。某甲就是間接正犯,構(gòu)成強*罪,不和丙構(gòu)成共犯。例2:某甲教唆不滿15歲的某乙盜竊財物,然后平分。某甲和某乙不構(gòu)成共犯。
3、客觀條件:必須有共同的行為,即同一構(gòu)成要件行為。
①兩人共同預謀,還沒實施,也是共犯關(guān)系;
②共同犯罪要是同一構(gòu)成要件的行為。
例1:甲、乙共同走私,共同用一條走私船,甲走私**物品,乙走私假幣,甲、乙不構(gòu)成共同犯罪。
例2:15歲的甲和17歲的乙共同走私、制造、販賣毒品。甲、乙構(gòu)成共同犯罪,只不過處理方式不同,定的罪名不同,甲是販賣毒品罪,乙是走私、制造、販賣毒品罪。(所以說,共同犯罪并不一定定相同的罪名)
條件
注意
兩人以上
1. 兩個以上單位以及單位與自然人共同實施的犯罪,可能構(gòu)成共同犯罪。
2. 犯罪主體的特殊情況。
3. 身份犯時,不具有構(gòu)成身份的人與具有構(gòu)成身份的人共同實施的以特殊身份為構(gòu)成要件的犯罪時,成立共同犯罪。教唆受賄。
共同故意
共同過失、故意和過失、同時犯、先后故意、超出故意范圍、事前無通謀(或者通謀的內(nèi)容不一致)均不成立共同犯罪。
共同行為
實行、組織、教唆、幫助。有實行行為是實行犯,其它屬幫助犯,教唆犯。
兩人預謀搶錢,甲要求乙一起搶錢,乙站在旁邊不動,甲自己上去搶,搶得錢一起花了。乙為搶劫共犯。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a.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必須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
b.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
承繼的共同犯罪:承繼共犯,對參與前加重結(jié)果不承擔,中途加入者能夠構(gòu)成共犯。事前無通謀例:甲用暴力傷害丙,然后劫取丙的財物,這是乙看見,幫助甲劫取財物。甲、乙是事中共犯。對于刑事責任要實行有限度的刑事責任,乙只是一般搶劫,甲對致人重傷承擔責任。
c.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
簡單:實施行為一樣,也叫共同正犯。
復雜:實施行為不一樣,有實行犯、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
d.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沒有組織的共同犯罪。
特殊:犯罪集團: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犯罪集團的特點:人數(shù)眾多、較為固定、目的明確。
三、共犯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為主要標準,同時兼顧其分工,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4種。
教唆犯不是罪名,還應按教唆的內(nèi)容定罪,教唆殺人的定故意殺人罪,教唆盜竊的定盜竊罪。
對于分則已有規(guī)定的教唆行為不適用教唆犯的規(guī)定,典型的有:妨害作證罪中指使他人作偽證相當于教唆他人作偽證,不用定偽證罪的教唆犯,直接定妨害作證罪;危害國家安全罪中,武裝叛亂和*罪,有策動軍警人員叛亂、*的定武裝叛亂和*罪。上述兩罪是把教唆行為實行行為化了。類似有引誘賣*、教唆吸毒,直接定引誘賣*罪、教唆吸毒罪。
轉(zhuǎn)教唆都應按教唆犯對待。
分類
認定
注意
刑事責任
主犯
組織、領(lǐng)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并不是所有的實行犯都是主犯)
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首要分子必定是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還可以是其他人。 1. 對組織、領(lǐng)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2. 對于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從犯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可以只有主犯沒有從犯,但不可能只有從犯沒有主犯。 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但從犯在承擔共同犯罪的全部責任基礎(chǔ)上的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脅從犯
被迫參加犯罪的人,是脅從犯。 后來轉(zhuǎn)化為積極主動實施犯罪的,不認為是脅從犯。 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jié)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教唆犯
(比較民法教唆共同侵權(quán))唆使他人犯罪,而本人不打算實際參與實際犯罪的實行
1. 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否則成立間接正犯。
2. 必須有教唆行為(一般要求有明確的侵害對象,有明確的誘因,否則沒有意義),但如果威脅、強迫使被教唆人喪失自由意志的程度,則成立間接正犯。
3. 應當按照教唆犯所教唆的罪定罪,如果被教唆人錯誤理解或主觀超出被教唆罪范圍,則教唆犯對教唆范圍之外的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教唆犯本身構(gòu)成犯罪并不以被教唆人結(jié)束犯罪為必要。
4. 對于間接教唆也應當按教唆罪處罰。
5. 刑法分則規(guī)定為獨立犯罪:T104第二款:策動、脅迫、勾引、收買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武裝部隊人員、人民警察、民兵進行武裝叛亂或者武裝*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從重處罰。 1.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處罰,起次要作用的,按從犯處罰。
2. 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3.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包括以下情況:
a. 被教唆人拒絕教唆;
b. 接受教唆,但未實施;
c. 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不是教唆行為所致;
d. 被教唆人所犯之罪與教唆之罪性質(zhì)不同。
教唆與共謀的區(qū)別:
1、在教唆的場合,被教唆人通常原本沒有犯罪的意圖,其犯罪的意圖是由教唆者引起的;而在共謀的場合,共謀人通常原本都有犯罪的意圖,或者在相互影響之下、經(jīng)過商量之下共同形成犯罪的意圖,不存在誰教唆誰的問題。
2、在成立教唆犯的場合,教唆者本人不參與犯罪的實行。在共謀的場合,共謀者可能打算或者實際參與犯罪的實行。對教唆犯、共謀者均按其在共同犯罪中地位和作用處罰。對教唆犯,一般按主犯處罰;對于共謀者,一般根據(jù)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處罰,不一定按主犯處罰。
共犯責任的原理:“一部行為,全部責任”,共同犯罪人實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其他犯罪的,只能由實施者單獨負責,其他共犯對此“過限”的犯罪不承擔責任。
例1,某販毒集團共販賣10萬克海洛因,對該集團的首要分子應當按照販賣10萬克海洛因處罰。再例如,甲乙二人盜竊汽車一輛,價值20萬元,銷贓得款10萬元,甲某分的9萬元;乙某分得1萬元。甲某應當按照總額20萬元處罰;乙某也應當按照犯罪總額20萬元適用刑罰。
例2,甲是某搶劫集團的首要分子,如果乙有一次強*行為,那甲不用負此刑事責任。如果乙有兩次背著甲的搶劫行為,那甲要對這兩次搶劫負刑事責任。
四、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態(tài)
1、犯罪形態(tài)就是指犯罪的既遂、預備、未遂和中止。共犯與犯罪形態(tài)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一部分比較簡單,就是根據(jù)共犯“一部行為、全部責任”的原則認定:
(1)在簡單共犯即在共同實行犯罪的場合:
①共犯中的一人使犯罪既遂的,共犯整體既遂。對其他共犯人不需要考慮未完成罪的問題,只是考慮作用大小區(qū)分主犯、從犯的問題。例如,甲乙二人共謀殺害丙某,共同持刀刺殺丙某,甲某刺中丙某心臟,致丙某死亡,乙某僅僅刺中腿部。乙作為共犯人之一,同甲共同承擔故意殺人既遂罪責。
②如果整個共同犯罪歸于未遂的,全體共同犯罪人也都成立犯罪未遂。
③如果全體共犯人一致中止犯罪的,自然所有共同犯罪人都成立犯罪中止。
(2)在復雜共同犯罪的場合,因為除實行犯以外,還存在著教唆犯或者幫助犯。通常整個共同犯罪的進程“從屬于實行犯”的進程。具體而言:
①如果實行犯實行犯罪既遂的,教唆犯或者幫助犯也就按既遂犯處理。
②如果實行犯實行未遂的,教唆犯或者幫助犯也是未遂犯,適用第23條未遂犯的規(guī)定處罰。
③在犯罪預備的場合,因為還沒有人著手實行犯罪,實行犯實際上還沒有出現(xiàn)。如果打算實行犯罪的人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沒有著手的,屬于預備犯,其幫助犯也屬于預備犯。其教唆犯應當按照教唆本身未遂的情況,即刑法第29條規(guī)定的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況,承擔罪責。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主要取決于對刑法第29條第2款“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理解。
(3)部分共犯人中止
①必須具有有效性。缺乏有效性不能單獨成立中止。這個有效性包括有效地阻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或者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行為對犯罪所起的作用。甲提供了推車,但沒有按約定去參加實行犯罪,乙使用手推車盜竊既遂。問甲是犯罪的預備、未遂、既遂還是中止?正確答案是既遂。甲某要成立中止,應當有效消除自己對共同犯罪的作用。即至少要收回自己提供的犯罪工具推車。作為實行犯(被幫助人、被教唆人)只要本人自動中止犯罪預備活動或者在著手實行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通常就具有有效性,單獨成立犯罪中止。
②部分共犯中止行為的效力,只及于中止者本人,不及于其他的共同犯罪人。例如,甲教唆乙殺人,乙接受教唆后進行了犯罪的準備,但后來改變了主意,決定放棄犯罪。乙單獨成立犯罪中止,并且其中止的效力只及于他本人。不及于甲(教唆犯)。甲不成立犯罪中止;甲乙共謀劫機外逃。購買了刀子、仿真手槍、航班機票,甚至還進行了演練。臨到登機之前,甲感到害怕,就到公安機關(guān)自首了。公安機關(guān)根據(jù)的根據(jù)甲舉報,將乙抓獲。甲的中止行為具有有效性,成立(預備過程中的)犯罪中止;但其中止的效力不及于乙,乙構(gòu)成犯罪預備,是預備犯。為什么乙是預備犯而不是未遂犯?因為劫機犯罪尚未著手實行。對乙,是在犯罪準備過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被甲告發(fā))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所以是預備犯。
例,馮某(在逃)糾集張燁、施嘉衛(wèi)等人強行將被害人曹某(女,21歲)帶至某賓館,進入以施嘉衛(wèi)名義租用的客房。馮某、張燁、施嘉衛(wèi)等人使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曹某脫光衣服站在床鋪上,并令其當眾小便和洗澡。嗣后,張燁對曹某實施了**行為,在發(fā)現(xiàn)曹某有月經(jīng)后停止**;被告人施嘉衛(wèi)見曹某有月經(jīng)在身,未實施**,而強迫曹某采用其他方式使其發(fā)泄性欲。約一小時后,張燁和施嘉衛(wèi)等人又對曹某進行猥褻,直至發(fā)泄完性欲。本案焦點有2個:其一是一罪還是數(shù)罪,法院認為:張燁和施嘉衛(wèi)行為構(gòu)成強*罪和強制猥褻婦女罪二罪,應予數(shù)罪并罰。其二是施嘉衛(wèi)的行為是否成立強*罪的犯罪中止?
按照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施嘉衛(wèi)幫助他人犯罪既遂,就應當按照既遂犯處罰。因此無論是實行犯還是僅有幫助行為的幫助犯,都隨共犯的整體進展而確認犯罪的形態(tài),共同犯罪由一人實行既遂了,其他沒有實行行為的人,也隨之成立既遂。其中某一位共犯人放棄了預定的實行行為,沒有單獨評價為實行行為終止的意義和必要。這可以作為在共同犯罪(比如強*)中作用大小的依據(jù)予以考慮,成為認定為從犯的重要事實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