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政職能
第一節(jié)
(一)行政職能的特點
行政職能的含義:是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jù)社會需求,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中承擔的基本職責和發(fā)揮的功能作用。
行政職能的特點:1執(zhí)行性 2整體性 3多樣性 4動態(tài)性(重點)
(二)研究行政職能的意義:
1、研究行政職能對于合理地確定行政活動的方向和重點有著重要的意義
2、研究行政職能對于行政組織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3、研究行政職能對于行政管理過程的科學化有著重要意義
4、研究行政職能對于促進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jié)(行政職能的發(fā)展)(重點)
(一)弱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
特點:政府職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對經濟進行干預,其作用只限于為私人企業(yè)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維護市場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積極意義:它適應了自由資本主義的需要,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消極意義:導致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fā)。
(二)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
特點:
1、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范圍大大拓展:
A:政府加強對市場的宏觀調控
B、興辦國有企業(yè)
C、加強對企業(yè)的規(guī)范和管制
D、拓展還表現(xiàn)在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加強。
2、強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方式更加復雜多樣:
A、廣泛使用法律手段
B、使用計劃手段
C、制定產業(yè)政策
D、采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經濟手段
E、采取直接的行動手段
積極意義:凱恩斯國家干預理論指導下,戰(zhàn)后西方各國政府對社會經濟事務普遍采取大規(guī)模積極干預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繁榮。
消極意義:出現(xiàn)新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同時出現(xiàn),形成了所謂“滯脹”現(xiàn)象。
(三)有限政府時期政府的行政職能
發(fā)展趨勢:
1、減少政府對企業(yè)的微觀管理,
2、政府放松規(guī)制,更好地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3、推進公共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三種形式)
A、政府業(yè)務合同出租
B、以私補公、打破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yè)的伙伴關系。
C、公共服務社會化。
第三節(jié)
(一)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特點及其弊端
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特征:
1、集中計劃管理
2、微觀直接管理
3、片面強調政治職能
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機構膨脹;
2、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3、企業(yè)和社會缺乏動力機制
4、容易產生腐敗
(二)行政職能轉變的必要性
行政職能轉變的含義:是指為適應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需要,而對行政職能進行的轉換、重組和優(yōu)化,是對政府的行為方式及職能結構體系的調整。
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必要性:(重點)
1、轉變行政職能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2、轉變行政職能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的需要
3、轉變行政職能是實現(xiàn)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4、轉變行政職能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職能轉變是機構改革的動因的基礎
(三)行政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重點)
職能重點的轉變:各級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xiàn)了政府職能重心的根本轉變
職能方式的轉變: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向運用經濟手段為主,并將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結合起來
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
3、由重計劃、排斥市場轉向以市場為主,計劃與市場相結合
職能關系的轉變:(重點)
1、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上級地方政府與下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關系
2、理順政企關系
3、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4、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5、理順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的關系
第一節(jié)
(一)行政職能的特點
行政職能的含義:是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jù)社會需求,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中承擔的基本職責和發(fā)揮的功能作用。
行政職能的特點:1執(zhí)行性 2整體性 3多樣性 4動態(tài)性(重點)
(二)研究行政職能的意義:
1、研究行政職能對于合理地確定行政活動的方向和重點有著重要的意義
2、研究行政職能對于行政組織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3、研究行政職能對于行政管理過程的科學化有著重要意義
4、研究行政職能對于促進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jié)(行政職能的發(fā)展)(重點)
(一)弱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
特點:政府職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對經濟進行干預,其作用只限于為私人企業(yè)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維護市場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積極意義:它適應了自由資本主義的需要,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消極意義:導致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fā)。
(二)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
特點:
1、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范圍大大拓展:
A:政府加強對市場的宏觀調控
B、興辦國有企業(yè)
C、加強對企業(yè)的規(guī)范和管制
D、拓展還表現(xiàn)在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加強。
2、強勢政府時期行政職能方式更加復雜多樣:
A、廣泛使用法律手段
B、使用計劃手段
C、制定產業(yè)政策
D、采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經濟手段
E、采取直接的行動手段
積極意義:凱恩斯國家干預理論指導下,戰(zhàn)后西方各國政府對社會經濟事務普遍采取大規(guī)模積極干預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繁榮。
消極意義:出現(xiàn)新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同時出現(xiàn),形成了所謂“滯脹”現(xiàn)象。
(三)有限政府時期政府的行政職能
發(fā)展趨勢:
1、減少政府對企業(yè)的微觀管理,
2、政府放松規(guī)制,更好地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3、推進公共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三種形式)
A、政府業(yè)務合同出租
B、以私補公、打破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yè)的伙伴關系。
C、公共服務社會化。
第三節(jié)
(一)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特點及其弊端
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特征:
1、集中計劃管理
2、微觀直接管理
3、片面強調政治職能
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機構膨脹;
2、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3、企業(yè)和社會缺乏動力機制
4、容易產生腐敗
(二)行政職能轉變的必要性
行政職能轉變的含義:是指為適應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需要,而對行政職能進行的轉換、重組和優(yōu)化,是對政府的行為方式及職能結構體系的調整。
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必要性:(重點)
1、轉變行政職能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2、轉變行政職能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的需要
3、轉變行政職能是實現(xiàn)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4、轉變行政職能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職能轉變是機構改革的動因的基礎
(三)行政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重點)
職能重點的轉變:各級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xiàn)了政府職能重心的根本轉變
職能方式的轉變: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向運用經濟手段為主,并將經濟手段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結合起來
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
3、由重計劃、排斥市場轉向以市場為主,計劃與市場相結合
職能關系的轉變:(重點)
1、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上級地方政府與下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關系
2、理順政企關系
3、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4、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5、理順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