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工程師考試輔導:質量管理學的問答題(11)

字號:

1、工序質量分析的意義是什么?
    工序質量以及工序能力指數的測定和分析,對于產品設計、工藝制訂、計劃安排、生產調度和技術改造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1)對比各種工藝方法,選擇適合于目前設計要求的工藝手段。
    (2)了解設備能力與工藝要求的關系,以便確定是否需要購置新設備或改造現有設備。
    (3)協調互相關聯的各道工序,研究工序能力與生產負荷之間的平衡關系,消除薄弱環(huán)節(jié)。提高生產能力,縮短生產時間。
    (4)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藝方法和操作規(guī)程,并確定非凡工藝的加工方法。
    (5)提供要害工序能力的數據信息,以便供給設計和工藝人員,作為制訂各有關計劃時的依據資料。
    2、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徑有哪些?
    由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公式可知,影響工序能力指數有三個變量:即產品質量規(guī)范(公差范圍t);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與公差中心(m)的偏轉量;工序加工的質量特性值分散程度,即標準偏差(s)。因此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徑有三個:減少中心偏移量;減少標準偏差;增大公差范圍。
    3、減少中心偏移量的措施有哪些?
    (1)通過收集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找出大量連續(xù)生產過程中由于工具磨損、加工條件隨時間變化而產生偏移的規(guī)律,以及進行中心調整,或采取設備自動補償偏移或刀具自動調整和補償等。
    (2)根據中心偏移量,通過首件檢驗,可調整設備、刀具等的加工定位裝置。
    (3)改變操作者的孔加工偏向下差及軸加工偏向上差的傾向性加工習慣,以公差中心值為加工依據。
    (4)配置更為精確的量規(guī),由量規(guī)檢驗改為量值檢驗;或采用高一等級的量具檢驗。
    4、減少分散程度,提高工序能力的措施有哪些?
    (1)修訂工序,改進工藝方法,修訂操作規(guī)程,優(yōu)化工藝參數,補充增添中間工序,推廣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
    (2)檢修、改造或更新設備,改造、增添與公差要求相適應的精度較高的設備。
    (3)增添工具、工裝,提高工具、工裝的精度。
    (4)改變材料的進貨周期,盡可能減少由于材料進貨批次的不同而造成的質量波動。
    (5)改造現有的現場環(huán)境條件,以滿足產品對現場環(huán)境的非凡要求。
    (6)對要害工序、特種工藝的操作者進行技術培訓。
    (7)加強現場的質量控制,設置工序質量控制點或推行控制圖治理;開展qc小組活動;加強質檢工作。
    5、什么叫主導因素?常見的主導因素有哪些?
    “主導因素”是指在眾多影響后質量的因素中,起決定全局和占支配地位的因素,常見的主導因素有定位裝置、機器、操作工人、零部件等。